潘玉萍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这一课简要介绍了墨尔本的轻轨列车上的车况和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以及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利用“人造屏障”化解了小男孩的“撒尿危机”。
复述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这一要求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处于实践阶段,必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同时还应借助适当的方法来完成。
课文的第一部(第1、2节)介绍了墨尔本的轻轨列车的车况及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此部分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根据所出示的词语(陈旧 宽敞整洁 舒适快捷 上班高峰 座无虚席 纷纷让座 环境安静 阅读书报 闭目养神 压低嗓门 窃窃私语),用上“虽然……但是……”“要么……要么……”“不是……而是”说说轻轨的车厢上的景象。通过练习,使学生真切地明白澳大利亚人的文明素养很高,有着良好的公民意识,人人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课文的第二部(第3、4、5、6节)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墨尔本的轻轨列车时,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用“人造屏障”帮助我们化解了小外孙的“撒尿危机”的事情。第5节集中描写了列车上的素不相识的澳洲人是怎样帮助我们的,主要写了一位金发女郎把新买的饼干从听子里取出,把空听子给孩子撒尿;一位蓄着络腮胡子的长者发动了十几位乘客,在车厢一角背靠背地站成了一圈“人造屏障”让小外孙站在“屏障”里撒尿。
此部分我设计了几次复述的训练:
首先,在整体感知部分,在学生弄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结果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板书和媒体上的这句话(十几位乘客,在车厢一角背靠背地站成了一圈“人造屏障”),再加上时间、地点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本环节旨在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大概。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接着,请学生读第3节,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小外孙形成“撒尿危机”的原因。
随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喝了饮料,没有厕所,众目睽睽,缓兵之计),复述小外孙形成“撒尿危机”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抓住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按一定的顺序,运用自己组织的语言,将“撒尿危机”的形成原因简明扼要地讲述清楚。这就是“简要复述”。
其次,第5节围绕第一句话,讲述了两个事例,具体写出“撒尿危机”是如何牵动车厢内乘客的心的。请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两个事例。此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作者抓住第5节的结构特点先概括后具体来帮助我们简要复述课文的内容。简要复述与我们以前学的详细复述不同,它一般在时间有限、别人也只需要大致了解事情的经过时运用,要求语言一定要简明扼要。
由于课前的充分预习,课上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朗读思考的时间,班中已有部分学生能借助板书、媒体、关键词、填空,将有关内容复述出来。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班中仍有一些孩子无法达到这个要求。我想:课堂教学是面对每个学生的,教师要关注的是每个层面孩子的均衡发展。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如果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每组四位同学先合作来分部分复述课文,有困难的同学在同伴的提示、帮助下,开口练说。交流时,让一些学有困难生来分部分合作复述故事,再请能力较强的学生来独立复述课文。这样一来,每个层面的孩子都能得到锻炼,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
本课的另一教学重点就是:学会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学会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教学中,我让学生划出小外孙尿急的有关语句。学生找到了“开头他还强忍着,只是悄悄地对他母亲说:‘妈咪,我想撒尿。”和“这时被小便憋得面红耳赤的小外孙,索性哭鼻子,耍脾气地高声嚷了起来:‘妈咪,我熬不住,我要撒尿啦!”这两句。第一句,从“悄悄”这个词为突破口,让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说说小外孙为什么要悄悄地对妈妈说。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联系了第2节,车厢的安静,联系了第3节,母亲一再提醒告诫,联系了第5节,不想在众目睽睽之下提起撒尿的事。在此基础上,我请学生用上“并且”这个词,将小外孙悄悄地跟母亲说话的两个原因连起来说一说。第二句抓住“高声叫嚷,面红耳赤,哭鼻子,耍脾气”让学生了解,在提示语中加上了人物的神态、动作的词,就能充分表现出人物说话时的心情。品读这些语句,抓住关键词体会“撒尿危机”,从而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人物情感的变化线索,提升了学习的整体效益。
通过这次录像课,我的感触有二:1.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是上出一堂好课的基础。作为教师,只有在对自己的教材了如指掌的情况下,才能上出好课。2.精心设计教学是上出一堂好课的关键所在。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教学成败主要看教学设计。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学程序与手段,上出来的效果完全不同。教学内容的流程怎样,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怎样组织更顺、更能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更能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对某个环节的处理,该细腻到什么程度;全课中,有多少说话练习,多少拓展想象,多少小组讨论,多少朗读指导;怎样的组合能使课堂有高潮、有起伏。我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教学艺术吧。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