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教育管理改革刍议

2013-05-16 01:32王丽娟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办学校企岗位

王丽娟

当前高职教育管理宏观层面存在政府管理失范、财政投入不足、社会认同不高,微观层面存在内部管理行政化、专业设置盲目化、校企合作浅层化等问题。宏观层面从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增强宏观统筹职能,提高教育管理效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岗位群设置专业群,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高职教育 管理 改革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指引下,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未来,高职教育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宏观层面

1.政府管理失范。在高职教育管理中,政府既是高职办学的举办者,又是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同时还是具体的办学者,集多种角色为一体,使得政府角色混乱,垄断管理明显,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没有落到实处。当前高职院校的机构设置、专业设置、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招生考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建设大多套用本科院校模式,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不同之处。政府主导、监管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2.财政投入不足。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教学及实训设备的要求很高。由于认识上和政策上存在偏差,高职教育的政府拨款远低于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也低于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保障高职教育目标顺利实现。尽管我国的高职教育投资体制逐步开始由政府投资单一化向政府、社会、个人投资的多渠道发展,但目前多元化融资办学的模式尚未完全建立,有限的投入不能完全用于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成为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形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优质高职教育资源需求与教育经费短缺这一尖锐矛盾。

3.社会认同不高。当前,社会主流思想是注重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在人们的概念中一直处于高等教育的补充角色。虽然高职毕业生社会急需、就业率高,但家长和考生对带有高职标签的专科层次的学历、将来在生产服务基层和一线的工作定位并不认同。

(二)微观层面

1.内部管理行政化。高职院校在内部管理体制方面大都套用普通高校模式,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主要由政治领导、行政管理、学术管理三大管理系统构成。这种领导体制缺乏职业教育个性与特色,无法适应高职教育市场化、开放性、应用性的办学规律。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中存在管理职责混淆不清、行政管理权力泛化,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的权威作用被削弱或忽视等问题,从而导致管理重心上主体错位、学术权力缩减、管理效率低下。

2.专业设置盲目化。由于缺乏良性的竞争机制和发展体制,大多高职院校违背教育规律,忽视自身传统优势,增开热门专业。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特色不突出,与当地经济发展不协调。据统计,“短平快”专业在高校专业中占了70%~80%,而战略性、技术性专业只有30%左右。这样的专业设置不能教给学生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技术,而社会对高职教学质量也不认同。

3.校企合作浅层化。校企合作是决定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性因素。但一直以来我国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校企深度合作问题。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水平较低已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特别是校企合作中存在校“热”企“冷”现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化,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控制,实习效果差,实习基地不稳定,校企关系松散,尚未真正形成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导致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目标。

二、高职教育管理改革的措施及建议

(一)宏观层面

1.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增强宏观统筹职能。首先,政府对高职院校应由直接管理向更多的运用立法、政策导向、决策咨询、评估等宏观调控转变,减少对高职院校的直接干预,赋予高职院校一定自主办学权力。其次,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建立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加强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监督,强化对高职院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培训再教育。

2.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办学体制。首先,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把市场机制引入到高职教育中,鼓励社会力量及个人办学,为高职教育获得多渠道支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职教集团、办学共同体等校企深度合作的一体化办学形式。一方面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筹集办学资金,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资源的充分整合与共享,加快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直接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3.强化政策与舆论导向,提升高职教育社会认知度。国家要对现有的招生政策进行必要的改革,通过综合评价、分类考试等形式达到高职生源质量优化的目的。同时,还要强化对高职院校的社会舆论宣传,使人们提高对高职教育的认识,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保证高职教育能可持续发展。再者高职院校要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以质量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

(二)微观层面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岗位群设置专业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但要考虑当前市场需求,更应考虑若干年内持续的市场需求,应积极发展“朝阳专业”,及时调整“夕阳专业”。要以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为依据,针对一个行业岗位或一组相关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对于就业相对稳定、需求量大的岗位,可以每个行业岗位设置一个专业,可体现专业性和深度。对于变动性较大、每个具体岗位需求量不大,但相近岗位比较密集的岗位群,可以依据岗位群设置专业。专业课程设置要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以校正和规范学校专业设置的方向,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增强就业能力。根据各地产业特点和办学条件,高职院校要增加特色专业的设置,以利于高职教育从粗放型的量的扩张向集约型的质的提高转变,同时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2.创新内部管理体制,提高教育管理效率。首先,建立扁平化结构的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组织,逐步简化管理层次,下放系部权利。建立专业教指委、专业带头人等制度,逐步提高教师在学校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彻底改变以行政管理系统为中心的局面。以资产为纽带,深化高职院校后勤产业改革,推行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其次,积极推行全员聘任人事制度。遵循“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在严格定编、定岗、定职责的基础上,对全体教职员工实行有限期聘任制,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再者,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完善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位工资和岗位津贴为主要内容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分配制度,适当拉开档次,强化分配的激励功能。

3.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高职院校要以“走出去、谋发展”的思路,积极走向社会、走向企业,找到校企共同利益契合点,和企业联办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开展项目研发、科技攻关、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利益共享关系。成立行政主管部门、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课程开发小组,按照企业职业岗位真实工作过程及其任职要求,统一设计各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教材与实习实训指导书,构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双主体办学、双主体育人,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校企共赢、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祖溪田.高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J].华夏教师,2012,(12).

[2]任全录,纪民.关于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6).

猜你喜欢
办学校企岗位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