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统筹城乡理念下的科学教育

2013-05-16 07:19赵小林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技成果城乡

赵小林

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我们对现在的科学课教学现状进行仔细观察和冷静地分析后会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重庆市九龙坡区政府着力打造城乡统筹的新形势下,笔者认为以区县为单位,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同促进科学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此,笔者谈谈几点思考。

一、教学资源统筹——城乡科学教育跨越发展的杠杆

1、硬软件资源统筹

硬件方面----缺乏必要的实验设备,是农村学校科学教育的普遍问题。但农村学校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结合科学课教学,指导学生制作动植物标本、岩石标本等,提供给城市学校;城市学校又以酒精灯、铁架台等富余的实验器材回赠农村学校,这何尝不是一种城乡交流的有效方式呢?科学教师自制的教具,学生制作的学具,不能仅仅作为参加科技创新比赛的作品,而应该有选择地将它们推广到平时的科学教学中去,让作品发挥最大的作用,为科学教育服务。

软件方面----九龙坡区教委和进修校合力打造的“九龙教育信息网”,为我们城乡教师提供了跨时空交流的平台,网络教研的便捷、隐蔽、形象、共享等特点已经让教师们乐此不疲。热烈的探讨,思维的碰撞,对科学教育的促进是不言而喻的。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农村学校把实地拍摄的教学资源,学生的野外实地调查、探究活动等资料放到网上(如:陶家小学开展的“地沟油会死灰复燃吗”等实践活动),定能给本就活跃的网络教研增光添彩,让城乡教师学生共享、互换优质资源。

2、课内外资源统筹

在城乡统筹的新形势下,我认为城乡科学教学都应坚持课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挖掘各自的资源优势,注重相互的交流,共同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

(1)挖掘各自的资源优势,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这样,学生就能逐步养成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事物,从小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

身居城市的学校,有着便捷的网络资源,林立的工厂,气派的博物馆,齐备的实验器材,这些都是城市学校科学课教学的资源优势,为科学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优美的山水环境、多样性的动物和植物、肥沃的土壤、天然的岩石、自然的地质等,这些,都是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重要财富。农村、城市找准各自优势的结合点,突破教材中的时空限制,开创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当地条件、学生思维多维度去思考课,用最理想的课堂结构呈现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做科学”。

(2)家庭、学校和社会互动,形成科学教育的合力。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曾提出了“2049行动计划”(建国100周年),制定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需要创新型人才,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有赖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而这一切则依靠我们的科学教育。学校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最重要的阵地之一。如何争取更多的外援力量,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是每个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认为,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科学素养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试想如果一个个充满智慧的“牛顿”的奇异想法经常被家长否决,而家长只关心语数成绩;一个个爱动手实验的爱迪生,家长不给予物质、道义上的支持,而只关心东西不能被损害;那么,中国没有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对整个国家来说,是多大的损失。科学教师可通过家长会、电话联系、家访、“告家长书”等形式,向广大家长阐明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争取他们的认可和支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并乐于协助孩子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有了家长的介入,学生课外探究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这样一举两得的策略,何乐而不为呢?家长这支“外援主力军队伍”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同时,还可发挥科普宣传中孩子对家长的独特影响作用,近而提高成年人的科学素养。

目前,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社区建设都逐步朝着“文化型”方向发展。社区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为我们科学教育提供了生动的舞台。另外,各级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科普中心等场所,都是城乡孩子学习科学、体验科学的好地方。这些场所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科学素养的养成。突出强调要推进校内外未成年人科学教育的整合,通过整合,使作为主渠道的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社会化科普活动、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发挥更好的效益。

因此,作为科学教师,有义务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和谐统一,形成科学教育的合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精选探究活动,让课堂学习向课外探究延伸。

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托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无论城乡学校,科学教师都应结合当地环境和学生情况,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调查、研究,引领学生把课堂学习向课外探究无限延伸。孩子们在活动中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多种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科学素养。这正如《科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是极为重要的,不能用高新技术代替一切。亲手饲养小动物的感觉与玩电子宠物的感觉毕竟是不同的。

二、科技成果统筹——城乡科学教育和谐发展的平台

形式多样的科技成果展示,给城乡的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对科学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笔者发现,现在的科技成果展示方式,一般都是极个别的管理者或老师能亲历现场,连指导老师和作者本人都没有机会了解其他作品,就不用说更多的师生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为此,对于科技成果展示,特提出几点建议:

1、发挥网络的便捷作用,将每次科技成果放到网络上,让更多的人轻松地走近科技成果,感受科学教育的魅力。

2、举行“科技作品巡回展”,为全区(特别是还没有条件上网的农村小学)学生提供亲历优秀科技成果的机会,让科学教育的春风吹遍每一个角落。让学生亲眼目睹作品,是纸上或网上间接了解作品所不能取代的。

3、现在的参赛作品都要求作者有一个系统的文字、图片资料介绍,主办单位只需要把所有的作品稍加分类整理,就能形成一份丰富多彩的“科技作品集”。这样一来,更多的师生也有了拜读的机会,这样的资源共享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发挥电视媒体的大众化作用,在教育频道开设情趣盎然的“科学就在我身边”“金点子行动”“超级变变变”类似的节目,展示普通老百姓的发明创造成果、聪明才智,创设科学教育的人文环境。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科技成果城乡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