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成
文盲享有过神圣感么?享有过,曾经享有了几千年。莫说古代的元勋式武将大多是文盲,草莽英雄、江湖豪杰就更是文盲出身了。《水浒》中梁山的108个好汉,百分之九十以上系文盲。
假如上述之人并非文盲,文化在身,其可敬度、可爱度似乎就差多了。中国古代曾盛行过这样的传统认识:好像英雄人物的特殊闪光处之一,就出于他们很文盲。他们最突出的勇敢性之中,也必然包含某些(甚而很多的)愚昧因素、野蛮因素。否则,其无论在民间传说或在文艺作品中,都不会生动。
这就叫文盲神圣。
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中后期。当时不仅工农出身的干部多,文盲数量也不少。其有客观原因,不必非议。但也显现不妙之处,仿佛越具文盲属性,就越革命。连某些不乏文化之干部,举动或语言也故作土气、粗气。好像文气一在,就沾了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边。
此风流行,必然牵涉到“组织方针”,入党、提干都向文盲倾斜。在机关、文化部门中,传达室的看门人、清扫工、厨师、司机入党最容易。而知识分子入党,往往要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的“组织考验”。
及至“文革”时期,则喊起了“知识越多越反动”、“文化越高越可能成为反革命”的口号。文盲神圣之程度,实为“史无前例”,也“世上罕有”。
这样的病态状况,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然而这样的惩罚,也有正常式惩罚和偏激式惩罚的性质之别。
正常式的惩罚,就是由拨乱到返正;就是给文人以应有的尊重。偏激式的惩罚就是在否定文盲神圣之后,又将文人奉为另外的神偶,大行封爵,把学历、学位、职称、名位以及各种头衔看得无比高贵。
君不见,眼下文化界拥有某种或多种头衔的人还少么。什么“名家”、“大师”、“巨擘”、“泰斗”、“首席”之类的虚衔,可谓满天飞,让人目不暇接。
恕我直言,获取到这些爵位的人之中,并不乏另一种“新文盲”。他们或除了捞到学衔、职衔、名衔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真知、真识、真绩;或只满足于积累死知识或随意耍弄伪知识;或在学识上处于跛足状态,如只知古而毫不知洋尤不通今,也包括在社会科学之外对自然科学或在自然科学之外对社会科学一窍不通;或只将文化当成表演场、才艺场、叫卖场而缺乏实用技能;或在已知领域安于徘徊而对未知领域没有任何探索能力、发现能力、创造能力。这样的“新文盲”,即使身上顶着再多的头衔、再灿烂的光环,也只会为我们的文化景观增添不雅的画面。
真正的文化,非指文字化、文饰化、文技化,是指文明化。而文明化必须具备三条:一者,知识的深化;二者,能力的强化;三者,知和行的道德化。
而文人封爵,显然与此三条背道而驰。
文盲神圣的最大惰性表现为愚化。告别文盲神圣的历史,是社会的很大进步。但从那样的历史迈向什么样的新境界,更是重要的问题。我以为,我们要由愚化向文明化过渡,而绝非由愚化跳到伪化,比如文人封爵。
实现这种境界,就要保持以下心态:克服自骄自宠,强化谦卑精神,多搞货真价实,少搞虚假不实。
责任编辑:戚本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