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实例研究探析

2013-05-14 14:55张凤英
卷宗 2013年1期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摘 要:通过对2005年以来国内发表的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实例研究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析近几年来相关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实例研究

引言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简称IC)是一种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模式, 是通过配备方便快捷的互联网络、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配置大小适宜、布局合理、环境优雅舒适的馆舍空间,在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和多媒体工作者等的指导下,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也是一种培育读者信息素养和IT技能,促进学习、研究、交流与协作的新型实体空间和虚拟环境[1]。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种新型服务模式在美国高校图书馆兴起,其人性化和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2]。2005年,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以一篇《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首次把IC引介到国内学界[3],国内高校图书馆业界与学界兴起了研究IC的热潮,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发达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将这种模式付诸实践,国内出现了不少关于IC实例的研究,为其他图书馆建立IC服务模式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鉴。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国内相关IC实例研究的文献信息,探析国内高校图书馆界关于信息共享空间实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文献来源

鉴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和收录范围广的绝对优势,笔者以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为统计源,检索字段为“题名”或“关键词”,检索词为“信息共享空间”、“信息共享区”、“Information Commons”,通过逻辑或组配,经过去重和筛选,得出自2005年1月1日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关于信息共享空间的文章468篇,通过查阅文章题目和文章摘要,共筛选出其中关于信息共享空间实例研究的文章114篇,占发文总数的24%。其中研究国内IC实例的文章80篇,研究国外IC实例的文章34篇(见表一)。

2文章期刊分布

根据统计,114篇文章主要分布在三类期刊上,分别是图书情报学类专业期刊和大学学报,以及设置有图书情报栏目的相关期刊,其中发表在图书情报学类专业期刊的文章92篇,占总数的80.7%,发表在大学学报上的文章8篇,占总数的7%,发表在其它相关期刊上的文章14篇,占总数的12.3%(见表二)。这说明图书情报学类专业期刊已经成为目前关于信息共享空间实例研究最主要的信息源。

3研究取得的成果

3.1由基础理论研究逐步到实例研究

比较早的研究文献均是从理论上对IC进行研究,如最初的理论研究认为:信息共享空间是高校图书馆为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和研究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基础设施和新的服务模式,其服务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初级阶段的IC服务模式、过渡阶段的IC服务模式和现阶段的IC服务模式[4],为我国研究型图书馆实施Information Commons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随着高校网络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和电子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在IC方面取得的有益经验被越来越多地介绍到我国,为我国高校图书馆进行IC建设起到很大地促进作用,国内关于IC实例研究的文献也越来越多(见表一),自2009年以来,IC实例研究的文献量占IC研究文献总量的25%。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关于IC实例的研究,其重点均从以IC理论研究为主要内容转移到实例研究上,而且从一般性的研究到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的特色化的IC实例研究,这一点从下文中也可以看出来。

3.2本土化研究取得一定效果

很多研究者都试图在研究IC实例的基础上找到一种适合本国本校本馆的IC建设模式或内容,尤其是成俊颖等人的《复旦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调查问卷分析》在IC建设前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以确保即将进行的IC建设实践与本校本馆的情况相协调[5]。刘晓霞、杜慧平等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的IC实例,从IC科学化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等方面探讨IC本土化问题[6]。刘铮、谢敏红等进行的四川大学IC实例研究,根据该校三区四馆的办馆格局,从场馆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根据不同分馆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打造出面向全校用户服务的信息共享空间,大力提升了图书馆知识化服务的水平[7]。尚建翠等研究分析了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从”信息共享空间”到”数字学习共享空间”的发展过程,详细解析了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如何引进国外信息共享空间的观念并结合数字学习,加入创新元素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SMILE共享空间,开创了大学图书馆风潮之先[8]。

3.3成功实例为IC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许多文章都认为IC建设要坚持一定的指导思想或者服务理念,以用户为中心、一站式服务、开放实用、优美舒适等等,均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可,如成俊颖等人的《复旦大学信息共享空间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将IC的要素贯穿于全馆的服务与管理之中,对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对服务进行重新整合与创新,构建本土化、全馆性的信息共享空间,将高校图书馆建设成为集文化积累功能、信息存取功能、数据传输功能、信息开发功能、科研交流功能、素质教育功能及文化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综合型一站式的师生文教中心[9],为高校图书馆IC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部分研究者认为IC的构成可用一个三层模型来描述,即物理层、虚拟层和支持层。其中物理层由实体空间、硬件设备和服务设施等部分组成;虚拟层由信息资源、软件设施和服务设施等部分组成;支持层由服务组织、服务规范和服务评价等部分组成[9]。在IC三层模型的理论基础上曾湘琼针对美国ARL大学图书馆物理层的建设情况展开调查,总结其先进的服务理念及具体举措,对其在实体空间建设、硬件设备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10],为我国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3.4 连续性研究意义重大

已知的研究者中成俊颖、盛兴军、孙谨、杜慧平等曾多次发表关于IC实例研究的文章,有的还做了持续性研究,如成俊颖等先后发表了8篇关于IC建设的文章,对复旦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其研究过程可简单描述如下:

研究者通过对复旦大学师生进行“信息共享空间”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分析读者对“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并以此为基本依据,提出研究型高校IC构建设想,最后在资源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复旦大学“信息共享空间”服务体系[11]。其研究过程循序渐进,始终以用户为中心,具有很强地可操作性。

4研究存在的不足

4.1研究深度有待提高

关于国内IC的实例研究缺乏对IC建设投入经费尤其是经费来源与筹措的介绍,没有对IC建成后的运行成果和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关于IC运行成果的评估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关于国内IC实例的研究,个别文章中只简单介绍了IC评估工作的重要性,有的仅是指出可以用标准的信息服务质量评价工具LIBQUAL和门票数据等对IC运行进行评估,但未指出具体标准[12]。正如任树怀在《论信息共享空间体系结构与实施策略》一文中所指,IC的组织与管理需要服务组织和人力资源制度来提供保障,包括服务组织及其结构、服务规范、资金投入、运行制度、激励机制、培训机制、服务人员的组织与管理和服务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内容[1],在许多研究文献中都有所涉及,但缺少深入的讨论和可行性的发展规划。这说明,目前我国的IC服务,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相比,都比较落后,亟待进行深入、系统地开发研究。

4.2研究内容相对片面

所有的研究文章都是只介绍IC实例的成功经验,没有指出IC实际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人以片面性的感觉。任何IC的建立和运行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部分研究者仅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获取的IC实例均是建成后正式投入使用的,根本不掌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针对问题与不足更无从谈起。有研究者本身就是IC建设者或管理者,受制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没有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对所在的IC进行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相对而言,有时失败的教训远比成功的经验更为重要,因此研究者在介绍IC成功经验的同时要注意总结失败的教训,才能使借鉴者少走弯路。

4.3 IC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有研究者把IC一站式服务模式简化为:IC=空间+资源+服务[13],但涉及到空间、资源、服务三个方面都缺乏具体的标准,如具体到物理空间,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规模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独立于图书馆外的建筑,一种是占据图书馆的某个楼层,如Calgary大学的信息共享空间,是建在主图书馆的二楼[14]。考虑国情、校情、成本、管理等因素,有的研究者认为将信息共享空间融入整个图书馆服务区域的模式比较适合国内高校图书馆。其实,国内图书馆大部分都具备了IC的组成元素,有的已开展了相关服务,只是采取的方式不同,一般也有两种方式:①改造型IC,可在现有的电子阅览室、参考咨询部和技术部的基础上扩展改造而成,如清华大学图书馆IC就是在阅览室的基础上改造而成;②部门式IC,在图书馆单独开辟一块空间,重新组建IC,上海师范大学IC就属于这一种。由此可见,国内IC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研究者们应该不断探索,在国外发达国家图书馆成功IC案例的基础上,研究出适合我国高校图书馆IC建设的标准。

5今后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国内的研究者关于IC的实例研究既取得了一些成果又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今后的研究应该对重要的细节问题给子足够的重视。不要把着眼点仅仅放在成功的经验上,更要注意挖掘失败的教训,善于发现各种IC实例的缺点和不足,以便为国内IC建设提供更多的借鉴。

要注重加强IC建设前期性研究和跟踪性研究,IC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准备阶段的前期调查和合理规划非常重要,是IC成功运行的重要保障[15]。加强研究的持续性和深入性,着眼于有借鉴意义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应努力克服语言障碍,加强国外研究,继续跟踪国外IC建设的实例研究,把国外的实例与国内的实例结合起来,不要仅仅把目标着眼于解读和介绍的层次上,要进行实施层面的专深研究,要从信息素养、学科建设、服务评价、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深度挖掘[16]。

当前国内关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实例研究内容上以高校图书馆为主,今后的研究可能会侧重关注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军队图书馆、医学图书馆的实例研究,更加注重IC建设和运行中的细节问题,注重跟踪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任树怀,盛兴军.论信息共享空间体系结构与实施策略[J].上海大学学报, 2008(5):

151-159

[2] 刘盈盈.美国10所高校馆信息共享区实例的分析借鉴[J]. 图书馆杂志,2006(10):8

[3] 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国家图书馆学刊[J], 2005(3): 7-10

[4] 李平.Information Commons:一种新的研究型图书馆服务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5(4):41-43

[5] 成俊颖,李梅,郝群等.复旦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调查问卷分析[J]. 图书馆杂志,2007(7):39-41

[6] 刘晓霞,杜慧平.IC的学科化服务探索——以上海师范大学信息共享空间为例[J].图书馆杂志,2008(08):38-40

[7] 刘铮,谢敏红.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与工作流建设的新实践——以四川大学构建社区信息共享空间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0(S2):255-258

[8] 尚建翠,房宝金,吉久明等.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的“SMILE”共享空间解读[J].图书与情报,2008(01):43

[9] 成俊颖,朱莉.复旦大学信息共享空间服务体系建设[J].情报探索,2011(6):90

[10] 曾湘琼.美国ARL大学馆信息共享空间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图书馆,2011(3):80

[11] 成俊颖.构建信息素质教育的辅助平台——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软环境构建设想[J].图书馆论坛,2008(2):147-49

[12] 沈红,盛兴军.DUKE大学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之若干经验[J] .上海高校图书馆情报工作研究,2009(2):61-63

[13] 任树怀,等.信息共享空间:构建模式与实施策略[M].上海: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

[14] 姚乐野,等.研究型综合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1):45

[15] 杜慧平,刘晓霞.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践与思考——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09(3):54

[16] 许洪军.我国信息共享空间研究文献的计量学分析[J].情报杂志,2010(5):81-84

作者简介

张凤英(1980-06),女,河南安阳,安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硕士,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图书馆信息服务

猜你喜欢
高校图书馆
中文电子书馆配市场发展探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高校图书馆办公室的重要性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当代高校图书馆“大阅读”服务模式探讨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