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经济关系是“捷径”吗?

2013-05-14 16:53苏琦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32期
关键词:捷径定价村庄

苏琦

《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1800-1949》
作者:[美]马若孟
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
定价:35元

“村庄地权分配越来越不平均,在中国开始与西方通商以后,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恶化,农民受到集镇上的富有阶级残酷剥削。由于这些原因,农民失去土地,农村债务增加,佃农的数量上升。”

以上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关于“旧中国”农村社会的图景。替代以比较学术化的语言则是:社会经济关系决定农村财富分配,这些关系在各方面的变化引起了一个独特的农村崩溃趋势,使中国不可避免地向土地危机接近。

而《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1800-1949》的作者马若孟(Ramon H. Myers)则没有囿于这种成见。他利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日学者深入河北、山东普通村庄的田野调查,重新还原了中国近代农村经济。

根据这些一手的资料,作者得出的结论非常耐人寻味。

首先,与很多人断言的村庄地权分配变得更为不均相反,华北的地权不是保持不变,就是变得更为平均,原因在于遗产继承时土地在所有男性继承人之间平均分割的习惯。这种做法使大地产分裂,阻止了土地一代又一代在同一家庭中积累。

当然,地权不均等是存在的,主要是由于有些家庭比其他家庭有更大的能力和运气得到购买更多土地的收入。但有些村庄地权分配变得更不平均,是由于自然灾害减少了收成。当许多农民还不起债务时,大批土地就落入高利贷者之手,很多农民由此成为以前属于他们的土地的佃农。对于村庄来说,这是否会成为一个严重问题,主要取决于农产品和土地价格的发展趋势。像1938年以后那样迅速上升的价格使很多人能够归还欠债并赎回土地。而除了在1931~1934年之间,华北地区几乎没有发生过严重的价格下跌,因此,地权没有不断地落入集镇上的富裕阶层手中。

其次,华北的农民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就是在不降低生活水平的条件下养育着膨胀的人口,为不断扩大的城市经济提供了劳动力,向城市输送了粮食和工业用作物。考虑到半个世纪以来的政治不稳定、战争和掠夺型政府,这种土地制度已经发挥了其所能达到的极致,为这一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表现为村庄的数量增加,甚至有些村庄的规模也扩大了。城市得到了更多的粮食和工业用作物,全国性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都有所发展。此外,由于面临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限制而无法有效经营更大面积的农场,也刺激了富裕农民把他们的财产和能力向城市商业领域的转移。

在马若孟看来,土地问题和农民的苦难只是在发生严重的天灾人祸干扰时,才变得尖锐起来。当然,由于传统的技术变革演进太慢,不能使产量明显提高。落后的农业实践,使农民不可能以两倍或三倍于人口增长率的速度提高产量。即使如此,传统技术的逐渐改进,使农村能够在生活水平与过去半个世纪的水平等同的条件下,支持这一地区比重逐渐扩大的非农业人口。

换言之,农村的基本问题与农村社会经济关系并无太大关系。关键性的问题是缺乏促使农业技术迅速进步的制度:一个从事搜寻新的高产品种并研究一系列相关农业问题的结构性制度,和一个把这些发现传播给农民的推广制度。

当年中国的地方政府没有兴趣或能力构建这种制度,以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也没有通过治水、建筑灌溉设施和修筑道路来稳定农业生产。而后来通过“土地革命”来变革农村社会经济关系的“捷径”,也没有解决农村的基本问题。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为构建一个能促使农业技术迅速进步的制度而求索。

美国最高法院通识读本
作者:[美]琳达·格林豪斯
出版:译林出版社
定价:35元
作者是普利策奖得主,也是美国最高法院最敏锐的观察者和报道者,在书中阐述了最高法院的历史、职能、构成和重要性。
耶路撒冷异乡人
作者:[以色列]萨义德·卡书亚
出版:世纪文景
定价:32元
一张字条,连结起原本毫无交集的三个人。但其实命运的绳索已然萦绕千年,无论如何砍伐,每一个人都逃不开这看似不同却又本质相同的永恒痛苦。
在中国屏风上
作者:毛姆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28元
1919年至1920年冬季,毛姆来到中国。他在满怀同情地试图贴近中国风土人情的同时,以批判的态度反映了在中国的英国人的生活真相。
邮差
作者:[美]查尔斯·布考斯基
出版:广西师大出版社
定价:28元
人到中年的亨利·切那斯基是美国社会典型的失败者,每天从宿醉中挣扎着爬起床,试图在混乱、艰难的底层生活的折磨中生存下来……
书梦依旧
作者:潘小松
出版:三联书店
定价:29元
作者热衷于“淘”各种各样的书,尤其是外文书,并且写下书话、随笔。

猜你喜欢
捷径定价村庄
初 春
扫地
欢迎选购
欢迎选购
最新出版图书
还我捷径
弯 路
村庄在哪里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