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琳,翟翠红,韦秀柏
目前,我国面临着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发病和死亡高峰期,而且感染人数仍然在持续增加。抗 反 转 录 病 毒 治 疗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能明显降低艾滋病病人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1]。吸毒人群存在依从性差、毒品成瘾性,合并结核、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等多重感染问题。如何使吸毒人群的抗病毒治疗更为有效,目前还面临许多挑战。我院为全国最大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心,现将我院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静脉吸毒人群治疗观察介绍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月—2010年12月诊断明确并在本院经蛋白印迹法确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符合“艾滋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的60例静脉吸毒的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治疗时间最长的为30个月,最短的为6个月。其中男49例,女11例;年龄18岁~46岁;合并丙型肝炎27例,口腔念珠菌感染22例,肺结核16例,肺外结核5例,乙型肝炎5例,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8例,经抗感染、抗真菌、对症等治疗,病情基本稳定,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正常,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1/μL~350/μL。治疗前做好咨询工作,签好知情同意书后纳入治疗管理。
1.2 治疗方案 根据病人病情选用治疗方案,用药方案执行目前国家推行的一线、二线药物组合,从核苷类、非核苷类和蛋白酶抑制剂药物中选取3种药物进行组合。不同组合使用的频率:①奈韦拉平(NVP)+拉米夫定(3TC)+齐多夫定(AZT)22例次;②NVP+3TC+司坦夫定(d4T)9例次;③依非韦伦(EFV)+3TC+AZT 19例次;④EFV+3TC+d4T13例次;⑤替诺福韦(TDF)+3TC+克力芝(LPV/r)1例次;⑥LPV/r+3TC+AZT 2例次。其中15例次使用过2种以上组合。
1.3 护理方法 ①实施治疗方案前给病人进行两次以上的服药依从性教育。②服药后半个月、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检查血常规、肝功能、CD4+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VL)等,并使病人了解药物副反应。③医护人员和同伴教育者督导病人服药。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变化情况 治疗前60例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117.30±108.44)/μL,治疗3个月后逐渐提高,有3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见表1。
表1 吸毒人群抗病毒治疗前后CD4值变化情况±s) /μL
表1 吸毒人群抗病毒治疗前后CD4值变化情况±s) /μL
随访时段 例数 CD4T淋巴细胞 与基线差值 t值 P值基线60 117.30±108.44治疗后3个月 28 211.96±124.07 94.66 3.641) <0.001治疗后6个月 45 213.84±120.91 96.54 4.301) <0.001治疗后12个月 44 221.45±120.18 104.15 4.621) <0.001治疗后18个月 32 282.44±124.58 165.14 6.601) <0.001治疗后24个月 26 272.73±111.84 111.84 6.051) <0.001治疗后30个月 8 270.75±86.19 153.45 3.841) <0.001 1)与基线比较。
2.2 病毒载量变化 病毒载量的变化直接反映了药物对病毒的抑制情况,多数病人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6个月,病毒载量就可以维持在检测不出的水平。本组病例在治疗前检测病毒载量56例(93.3%),所有病人病毒载量>400copies/mL;治疗6个月~24个月时检测病毒载量47例(78.3%),其中病毒载量在检测线以下的有43例(91.5%),有4例(8.5%)仍>400 copies/mL。
2.3 病人终止治疗情况 本组病例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过程中,服药依从性好40例(66.7%);失访9例(15.0%,其中治疗未满6个月6例,治疗6个月~12个月3例);间断服药10例(16.7%);死亡1例(1.7%)。间断服药者中,因外出打工4例;因刑事犯罪被羁押3例;因吸毒被强行戒毒2例;1例因药物不良反应自行停药。
2.4 药物毒副反应 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病人22例(36.7%),其中胃肠道反应14例(23.3%),肝功能损害11例(18.3%),骨髓抑制4例(6.7%),外周神经炎4例(6.7%),皮疹7例(11.7%),体型改变3例(5.0%),其他不良反应8例(13.3%),有些病人出现2种或2种以上不良反应,大部分3个月后毒副反应自行消失,病情基本稳定,少数病人需换药治疗。
3.1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吸毒病人CD4+T淋巴细胞及病毒载量的影响 本组病例在治疗前大多数为疾病晚期,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CD4+T淋巴细胞较低,甚至(1~2)/μL。而由表1可以看出,病人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平均值明显提高,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说明吸毒人群能够有效服用抗病毒药物,在给予持续关怀和治疗中,与没有静脉吸毒史的病人一样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普遍认为毒品的应用并不降低HIV治疗效果,一些对已戒毒成功的人员和正在吸毒的人员之间的研究表明[2],两者的依从性、病毒载量下降的程度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升高均相当。本组病例的观察也证明了这一点。抗病毒治疗不仅对吸毒人群的健康有益,而且由于治疗的有效性,病毒载量的降低,也可以降低HIV传播的风险。
3.2 病人依从性对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毒载量并将其维持在检测不到的水平,使病人维持或重建免疫功能,有效地延缓艾滋病病人的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3]。但前提必须是长期坚持,终身接受治疗,要求病人治疗过程中要听从医生的指导,对医嘱表现高度的依从性[4]。相关研究表明,病人服药依从性>95%,病毒完全抑制率可达80%;病人服药依从性<95%,病毒完全抑制失败率将超过50%[5]。因吸毒病人的特殊性,一部分病人的依从性较差。本组研究表明服药依从性好的病人仅40例,占66.7%;有9例联系不上列为失访,退出治疗;10例间断服药,虽经反复的依从性教育,但有些病人还是因犯罪被羁押,或吸毒、外出打工等理由而反复中断治疗。而依从性好的病人在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CD4+T淋巴细胞均不同程度的增高,血浆病毒载量在检测水平以下,说明抗病毒治疗是有效的。间断服药病人的CD4+T淋巴细胞波幅不定,3例病人治疗后反而下降,4例病人血浆病毒载量仍在检测水平以上,疗效差,且容易产生耐药。
3.3 吸毒病人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期间毒副反应的观察 抗病毒药物可引起多种毒副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威胁生命。吸毒人群肝脏、肾脏、胃肠道及血液等方面的疾病高发,因此更易出现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合并丙型肝炎的病人会加重肝功能的损害。因此,在给吸毒人群进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时,应了解病人在基线时是否已经出现了肝脏疾病,如合并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本组病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最多,有14例(2 3.3%),但多自行缓 解,其次是肝功损害,有1 1例(18.3%),其中有6例合并丙型肝炎的病人,在服用抗病毒治疗药物后不同阶段出现肝功损害进一步加重,有1例自行停药,其他病人经保肝、对症治疗以及更换治疗方案后病情好转。
3.4 吸毒病人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 ①心理护理:病人一旦诊断为艾滋病,处于极度无助和绝望中,心情复杂,艾滋病专科护士有责任提高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只有正确面对现实,戒除毒品,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积极配合治疗才有生存的希望,并耐心听取病人的叙述,鼓励其说出内心感受,并给予理解和同情,对社会背景不同的病人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饮食指导:艾滋病为消耗性疾病,向病人讲解营养与疾病的关系,鼓励病人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进食高糖类、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饮食,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证充足的休息,提高机体抵抗力。
总之,对吸毒人群进行系统护理和治疗,病人病毒载量大大降低,防止具有高危行为的人进一步向普通人群传播HIV,也减少了其配偶或性伴侣被感染的几率。但是由于病人对毒品的依赖、经济原因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缺乏,而且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和服药后的不良反应,以及其他不良行为等多种因素,导致其服药依从性低,部分病人治疗失败。因此,如何使病人的依从性达到最佳状态,除了医护人员加强依从性教育和督导服药,及时处理药物毒副反应和机会性感染外,还需同伴教育和社会援助,使他们生活稳定,不再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生活,增强治疗信心,对提高抗病毒治疗依从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1]石柳春,吴薇薇,陈雪妹,等.艾滋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观察和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A):199-200.
[2]张福杰,王玉,王健,等.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6-58.
[3]姚文虎,赵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J].江苏医药杂志,2004,30(10):772-773.
[4]曹韵贞.名医会诊艾滋病[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92.
[5]中国-默沙东艾滋病合作项目办公室.医务人员艾滋病临床使用手册[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8: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