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中
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更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都知道: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肩负的重任——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等写作能力,作文水平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然而具体到实施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感到无奈,尤其是对于农村中学教师难教、难改;学生难学、难写。作文教学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于教材。首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三年六册语文课本,每册六单元约三十课左右。写作知识和训练点比较分散,缺少片断等基础单项训练和梯度性的作文训练。明显的呈现出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的情况。第二方面,课本上的写作知识介绍简约,作文训练点分布零散,点与点问联系疏松;缺乏具体的作文教例、教参、教案等工具书。第三方面,写作训练量少。整个初中教材中仅安排二十四、五次作文训练,还有些作文训练重复出现,“读后感”的训练也不多。教师多年教学的习惯形成其定势思维及做法,如今日益显出其的不适应性。
困境之二:源于教师。教师手中无作文教材,仅凭单元之后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造成教师作文课难备、难教,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一般讲得少,甚至不讲,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写在黑板上,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这样随意、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其次,绝大多数教师仍较重视阅读课而轻视作文课。大多数教师只勤于讲课文,把读写分开。加之一个月两次作文训练占两三个课时,一学期包括两次统考的作文评讲,也只占二十个课时左右。作文教学严重失衡是学生作文能力不强的直接原因,也是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于学生。大部分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农村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狭窄,又忽略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阅读量少,语言词汇平乏,驾驶语言能力低——写不好;这是农村学生作文“三大难”问题,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原因。总之,面对种种境况,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确实陷于重重困境之中。怎样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1 导写出兴
一堂作文课,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欲,与语文教师的“导写”有直接关系。题目一出,不导则写,对多数学生来说,则是苦差事。因此,导写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可等闲视之。
“导写”,就是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从学生的作文实际来看,作文难写的症结就在于不知写什么,所以必须借助教师的疏导,使之文思涌来。文思要喷涌关键是开掘题材。题材是文章的生命。因此,如何选材是导写的关键。一般的说,好题材具有“新”和“奇”的特点。“新”题材,“新”观点,往往能启人深思;“奇”就是不寻常,能诱人一睹为快。在导写中,教师要善于诱导,使学生悟出“新奇”的题材,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反复比较。导写要使学生感悟生活与文章的关系。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生活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物质生活(以行为为轨迹),另一层是精神生活(以感受为轨迹)。文章所选材的生活是这“两种”生活的有机结合。写作要以“感受”为基础,但又要从感受发端,展开想象。“想象”又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以“观察”为本。观察要认真细致。
“导写”要引导学生善于借鉴。每次作文课,在点化之后,有必要先讲几篇佳作,给学生提供借鉴,唤起写作欲。引进写作的情境。当然,只写“规定作文”也有弊端,因为学生的经历、性情、思想和方法各不相同,表现在作文中的方方面面自会不同。而且“规定”越多,对学生所造成的禁锢也越多。所以,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在平时乐写“自由文”。
所谓“自由文”,就是鼓励学生随时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不拘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勤奋写作的良好习惯,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建立自己的写作“材料库”,从中体会“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的乐趣。
2 导做促乐
要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在作文之前,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带领学生做点什么。这种“做”较为宽泛,可以是言行表现,动手操作,也可以是动眼、动耳、动嘴、动脑的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甚至可以是漫画鉴赏。但都必须是以练习作文为前提。这种“做”,不管是课上集体活动,或是课下分散活动,都必须提出明确的作文要求,让学生在活动前有所准备,活动中有所留心,活动后落实到作文。
“做”的种类可以灵活多样,让学生为“快乐作文”,做好准备:①采访类。访问本地先进人物,或调查研究,然后写出“访问记”,“人物通讯”或“调查报告”。②文体类。例如,召开班级晚会,写成“消息”、“通讯”、“评论”、“赏析”、“偶感”等等。③实验类。与其他科目结合,利用实验课所获得的知识作文。例如,与化学课结合,写《说钠》。又如,与生物课结合,写《精蜒的构造与习性》。也可以同体育课结合,写《我是怎样投手榴弹的》。④劳动类。根据不少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然后据实作文,可写方法、过程,也可以写感受、体会。⑤旅游类。组织学生到当地名胜古迹参观旅游。让学生对所要去的地方有较多的了解。到旅游点之后,让“知情者”当导游,使“旅游者”能观察感受到更多的内容。然后写日记、游记。此外,还可以组织参观。或展览馆、或博物馆、或俱乐部,等等。然后写参观记(或忆),也可写成评介性文章。③漫画鉴赏。鲁迅先生说:“图画可济文字之穷。”在作文教学中引进漫画鉴赏,有利于学生冲破写作思维的定势,发展深层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克服怕作文的现象。其实读画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换的过程。
作文之前,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做”,让他们“做”得开心,“玩”得有味,并从中积累写作素材,不仅其过程生动活泼,而且这种“写”也成了一种享受。
3 导改品味
传统的作文教学思想要求:对于学生的作文,总是教师精批细改。目前,许多学生家长和学生仍以这种标尺要求教师,而许多学校的教学要求也依然没有跳出这种发臼。遗憾的是这把衡量作文教学的“标尺”实际上是套在作文教学上的枷锁,既约束老师,又危害学生。笔者认为从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应该让学生评改,把作文的评改权交还学生。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自行修改呢?
首先,让学生认识自改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论作文批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鲁迅是这样教导的:“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接着,让学生懂得怎样改;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卷面是否整洁;三看错别字有几个,并加以订正;四看有没有病句,并予改正;五看标点符号有无明显错误,并加以修正。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的最低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掌握了。熟练掌握了后,再过渡到高层次的要求:①审查主题思想。这是最重要的修改。通过改,使主题鲜明。②审查所用材料。多余的、无关的删去;典型、生动的留住或补人。③审查结构。开头是否有吸引力,结尾是否深刻,段落之间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全文能否构成有机的整体。④审查表达方法。记叙是否清楚,描写是否生动,抒情是否自然,议论是否辨证,说明是否准确。⑤审查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明白、通顺。总之,通过“增”、“删”、“调”、“改”来完成批改工作。
让学生互改是这样进行的。除了写“自由文”,每次都要求当堂完成,写好后我先收上来,然后再按学生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分发下去,由他们互改。每次换人,使批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每次自己的作文又换人批,看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批语。当然也有新鲜感,有积极性。每次互改,都要求批改者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批改时要有眉批、有评语、并在最后署上批改者姓名,改好后交给对方。对方也可就批改意见发表不同的看法,两人可以一起探讨。每次互改,每人只批一本、负担不重,比教师单于的“精批细改”还认真,还仔细。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前关注“师改”的批语,同时增强了同学们发现错误的能力,还使同学之间研究学习的风气更浓了。教师只抽看部分互改结果,当然节省了大量时问。这样可将节省的时间用于研究教材和教法及学法,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
必须明确,指导学生相互评改作文,其意义更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修改文章作业当作作文训练的必要环节。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作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因人而异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训练,使学生确立在学习过程上的主体地位,提高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针对三困用好三导,才能慢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