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静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急速膨胀,城市的大规模开发和建设使城市空间与人的关系变得冷漠。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文化意识形态的不断整合,使得当代城市在物质空间形态上日渐趋同,充满人情味的场所在逐渐消失。城市空间的有机性被肢解和割裂,人们在趋同化的城市空间中找不到应有的归属,体会不到空间的情感。
芦原义信认为 “空间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即空间主要以物质实体为参照物的实体空间和主要以人的心理为参照物的心理空间组成,具有虚与实、物质与精神双重性。城市是人的城市,城市空间因为有了人才富有生气,人与城市空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获得某种感觉和印象,情感的存在使城市空间变得更加完整。情感于是便成为了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1]。好的城市空间能使人产生认同感、安全感和归属感,缺乏情感交流的城市空间是“失落的空间”[2]。
十八梯片区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南临长江和滨江公园,北靠重庆经济金融中心——解放碑商圈,西北与通远门相去不远。湖广会馆片区、储奇门—白象街片区、十八梯片区、石板坡片区组成了一条从东到西的临江重庆老民居风貌带(图1)。
图1 十八梯片区位置图
十八梯是重庆上半城通向下半城的一条老街道,街上散发着浓郁的市井气息,是老重庆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景观资源。在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中,吊脚丛生、山地街巷院落交织为十八梯烙上了具有传统巴渝山地空间特色的老重庆印记。作为电视剧《山城棒棒军》的重要拍摄地,同时也是震惊中外的“较场口大惨案”的事发地,十八梯具有浓厚的城市集体记忆,能引起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
在快速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十八梯片区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俨然退化成 “城中村”,面临着诸如文化封闭、经济粗放、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建筑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图2),被打上了贫穷、落后、混乱的标签。传统城市空间缺乏应有的认同感、安全感和归属感,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原住民陆续搬离此地,十八梯逐渐成了“失落的城市空间”。
图2 场地现状照片
近几年来,重庆市陆续启动了旧城改造项目,在重庆“两江四岸”的规划中明确提到对十八梯片区进行危旧房改造,将恢复其历史风貌作为工作重点,目标是形成具有巴渝山地特色的传统街区。在改造中应注重平衡城市开发和旧城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旧城经济发展,激发旧城的社会活力,建设具有山地特色的城市景观。实现对人性最大程度的关怀,达到经济、社会、文化三方面的综合利益最大化。
空间是容纳人活动的容器,人在空间中会不自觉地进行情感交流。十八梯片区属于典型的传统街区,其建筑空间形态富有传统的巴渝山地特色。设计从街道空间、节点空间及院落空间三方面进行空间改造,使十八梯片区成为人们进行丰富的情感交流、体现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街道空间作为传统街区的线性要素,是整个街区范围内的主角空间,也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3]。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将道路描述为观察者的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4]。传统街道总是有着良好的图—底关系以及宜人的D/H值(街道宽度与临街建筑高度的比值),因此观察者在移动过程中的主观感受是非常惬意并且富有亲和力的。
十八梯片区的传统建筑体量和空间尺度相对偏小。通过对十八梯片区现状肌理的类比分析,可发现传统肌理的主街及次级道路连接的居住组团,以4m网格为主,辅以2m的网格。而场地守备街以南及重庆日报社居住片区,则以10m网格为主(图3)。传统主街的D/H值在1~2之间,有较强的向心感和凝聚感,街道空间尺度宜人。为了延续传统街道的空间氛围,设计时应针对不同功能区域的城市空间选择不同街道尺度,强化具有山地特色的步行交通,使街巷网络化,创造具有活力的街道空间。
图3 十八梯片区肌理类比分析
原有步行街宽度由建筑间宽度决定,新建步行街宽度应大于6m,D/H值在1:2~1:1之间,沿街建筑控制贴线率在85%以上,部分步行街底层可形成骑楼空间。通过二层步行连廊、地下步行街或通道保证步行街道的连续性(图4)。
图4 步行街街道空间
节点多指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十字路口或道路会集处以及结构的交换处等,具有连接和集中两种特征[4]。十八梯片区的主要节点空间集中在场地的入口或者道路交叉口处,在进行节点空间设计时,保留场地中具有历史意义的节点空间,新增节点空间注重和原始节点的呼应。节点空间同时还和场地的轴线有关,设计时应严格遵循渝中半岛的城市空间序列。打通从城市阳台观看长江的视线通廊,新建建筑高度不得影响视线的连续性(图5)。
图5 十八梯片区空间结构设计
十八梯片区的院落空间具有明显的山地院落特色,是一种半私密的过渡空间。观察者从街道通过临街空间再步入院落,最终进入居室,经历了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四种不同的空间层次,这种空间营造序列符合中国古代传统空间从阳到阴的意象(图6)。
图6 十八梯片区城市设计鸟瞰图
城市空间是以人为主体的空间,缺乏对人性的关怀而设计出来的城市空间缺乏人情味和生命力。十八梯片区城市设计中坚持了延续文脉、人性化、领域性、多样性、结合自然和注重体验等六个方面的城市空间情感的表达原则。
狭义上,文脉即文化的脉络,克拉柯亨把“文脉”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对于城市与建筑设计,文脉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传统街区的文脉及场所精神离不开地域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明清时期,十八梯既是供应全城蔬菜的菜码头,同时又是担负着城市排污功能的粪码头,下层劳动人民如挑夫走卒等逐渐在十八梯落地生根,繁衍生息。随着城市的发展,十八梯一带的码头职能逐渐褪去,但这个片区依然居住着大量普通老百姓,具有浓厚的市井气息,是老重庆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设计以十八梯老街作为片区主轴线,月台坝为次要轴线,正体现了这种文脉的延续。
十八梯片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不少具有保留价值的节点空间,如较场口城市阳台、法国领事馆及清真寺等,设计充分利用上述节点空间并加以改造,以产生区域的辐射力。设计恢复了重庆传统的山地交通方式——缆车道,在地形高差较集中的区域采用传统的肌理进行建筑组合,通过新旧并置等方式,将十八梯打造成一个富有场所感、容易唤起人们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区域(图7)。
图7 十八梯片区城市设计总平面图(局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性化的追求日渐成为主流。人性化原则即满足人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格式塔,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包括生理、安全、社会、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人性化设计原则,一方面是满足人多样的活动需求,另一方面是尊重人的心理需求。在改造十八梯片区空间环境的过程中应始终贯彻人性化设计原则,对人在城市空间中的行为和心理高度重视,才能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理想城市空间。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都需要一个能受到保护的个人空间,心理学上称这个空间为 “人际气泡”,其范围大小受年龄、情绪、环境、人格等因素影响。领域性也常和场所感联系起来,场所感指人们对某一特定的地点和地段的经验认知和情感认同。人们对场所形成一定的抽象印象,产生整体感、方位感、领域感等心理感受,经过对场所的抽象理解,产生美感、文化感、历史感、特色感、亲切感、归属感等[5]。
公共空间尽管是公共的,但也经常容纳私密性活动,在对十八梯片区的公共空间进行环境设计时可通过封闭式、半封闭式和开敞式的分隔手段提供保证私密性的区域,如结合花坛边缘、大台阶、小品基座等增强公共空间的领域性,提升场所感和归属感。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提到“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她认为城市多样性必须满足四个条件:即功能的混合、频繁短小的街道、不同年代的建筑物、较高的人流密度[6]。设计从提高经济活力、社会活力及文化活力出发,通过产业、活动、步行体系的混合,以及点、线、面、空间四个方面的整合,以期提高十八梯传统街区的活力,最大程度地提高片区的多样性,更好地促进传统街区空间情感的表达。
将十八梯原有产业结构进行重构,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消费空间,并与场地传统的生活空间相结合,将不同时段土地使用功能复合化,提高场地使用效率。活动混合是指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城市空间需求,通过创造多样化的功能空间,强化人与人间的互动,同时提高场地不同时段的参与度。组织完整的地面步行系统,打造以消费环步流线、文化体验流线、旅游步行流线、观景休闲流线为主的混合步行网络。通过对节点空间的整理、线性空间的梳理、特色界面的提取以及空间的整合创造出具有集体记忆的空间场所,激发使用者的情感共鸣,实现点、线、面、空间整合。
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着重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并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为实施和谐、生态、多元的城市环境设计与规划提供了多维的思维视角[7]。人的本性是倾向于自然的,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正是人亲近自然的体现。
在十八梯片区步行环境设计中,融入多种自然元素,如水景、树木、花卉及草坪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对自然充满向往和亲近的愿望。设计尽量保留场地原有的高大乔木,结合轴线和节点空间加强绿化连续性。建筑应与绿化结合,加强绿地与街道空间的视觉渗透。丰富绿化层次,宽度较大的行道树以乔木为主,并配以低矮灌木,特色街道考虑有地域特色的植物(如竹等)。
城市空间情感的表达离不开人们的自身体验和认知。人们通过体验感知空间环境秩序并建立特定的场所感。体验不仅是通过自己的感官来理解和感受空间,更是带着怀旧感来认同传统空间,愿意感知其在社会生活中生理和心理所需的交流活动。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说:“体验是一种瞬间的幻想,是对过去的回忆”。认知,即认同和感知。凯文·林奇指出:认知是城市生活的基础,城市设计应以满足人们的认知要求为目标[4]。空间情感不只是为了表现空间,更是为了创造空间的结构关系,唤起体验与参与,去领会空间的主题与意义,从而建立一种难忘的场所。
十八梯片区中的每位参与者不只是空间的观众,更是演员,通过一系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感受,体验重庆的山地特色,感受老重庆地道的市井文化,了解空间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
城市的旧城区往往凝聚着城市发展的历史,保留着具有特色的人文历史资源,是城市具有特定情感记忆的场所。文章从街道空间、节点空间和院落空间三个方面阐述了十八梯片区城市空间的改造,并归纳出城市空间情感的表达原则,得出情感是构成城市空间完整性的重要因素。在设计中应重视人对城市空间的情感需求,践行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才能创造出具有活力、充满人情味的城市空间。
[1]刘昀.人·空间·情感——以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设计为例[D].重庆大学,2009.
[2](美)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的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M].朱子瑜,等,译校.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廖一联,方舟,屈晓勤.对传统街区场所精神营造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12).
[4](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宇晓峰,胡习文.城市商业中心区内人的行为心理分析[J].建筑与规划.,2009.
[6](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7](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黄经纬,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