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 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功能,精心设计导语不能不说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简洁、得体、传神、富有启发性、吸引力的导入,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那么如何设计语文课堂的导入语言呢,笔者将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悟聊叙如下:
即以眼前的天气变化、校园的自然景观、身边的新闻轶事、学生的言谈举止、班级的纪律卫生、作文的优劣对比等作为话题,寻找与本课内容或标题相关的联系点,抓住要害,启发联想,而后引出课题。如:看,窗外大雾弥漫,寒气袭人,能否预知未来天气的变化呢?(《看云识天气》)等;这儿有篇学生写给老师的一封信的作文,里面有不少问题,下面我读给大家听,看能发现些什么问题?(《和青年朋友们谈写信》)。在讲授《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我就学生刚刚喊过的“老师好”提出问题:“多么美妙动听富有感情的声音,有谁想过没有,就这么看似极为平常普遍的三个字,人类却经历了几十万年,甚至是几百万年的努力,才得以自如地表达,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除了人类之外,其他动物身上有没有这种现象?而作者又是如何表达这一现象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人类的语言》。”至此,那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在等待着你的讲解。
此法适宜于那些爱憎感情强烈、带有怀念性的诗歌、散文等作品。如《周总理,你在哪里》、《纪念白求恩》、《回忆我的母亲》、《背影》、《最后一次讲演》等。
即根据课文所涉及的不同历史背景讲述相关的历史事件或故事。如《曹刿论战》记述了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陈涉世家》表现了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运动的壮阔画面,《出师表》反映了三国历史,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政治、军事事件;《老山界》、《七根火柴》都是赞扬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可歌可泣的大无畏精神的,《梅岭三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人》分别歌颂的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事迹,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雄伟画卷。
该法适宜于说明文的引题,即以诗歌、谜语、故事、谚语、歌曲的形式引出被说明的事物。如:《松鼠》、《蜘蛛》可使用谜语,《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可使用谚语,《回声》可使用诗歌,《中国石拱桥》、《影子的故事》可使用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从宜宾到重庆》可用歌曲《长江之歌》等。
中国古代诗、词、曲、文大多都有专用的名称和固定的格式,在写法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学习这类文章,我们可以先从它们的诗体、词(曲)牌名和文体知识介绍起。如初中课文所涉及的各类古代体式就有:绝句、律诗、乐府诗(《卖炭翁》),词(《如梦令》、《西江月》、《水调歌头》、《沁园春》、《渔歌子》、《破阵子》),曲(《山坡羊》、《天净沙》、《朝天子》),说(《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捕蛇者说》),记(《核舟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表(《出师表》),铭(《陋世铭》)等。
即先提出一个与课文内容或标题有联系的问题,然后让全体学生共同讨论,不拘形式,自由发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和兴趣。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可展开读书目的的讨论;《生命的意义》进行人生观的讨论;《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展心目中最敬佩(崇拜)的人的讨论;《防止近视常识问答》进行怎样预防近视的讨论;《〈咏柳〉赏析》可先让学生口头评论诗句的优美处。
《成功(治学)的秘诀》真有吗?如果有,那是什么?《天上的街市》、《大自然的语言》谁见(听)过?是怎样的?《枣核》、《七根火柴》这么普通的东西有何价值可写?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虽然教无定法,但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