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 东
弘扬周总理精神风范,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
■纪 东
纪东,周恩来秘书,武警少将,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副会长。1943年出生于河南,1961年入伍,1968年担任周恩来总理秘书直至1976年周总理逝世,同年转业到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担任信息处处长。1984年重新入伍,出任国务院办公厅警卫处处长。1987年调武警总部司令部任作战勤务部长、办公室主任。1994年任武警指挥学院副院长,授少将警衔。2002年退伍,担任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顾问。著有回忆录《难忘的八年》。
来到我们周恩来、温家宝总理的母校,我感到非常高兴和光荣。作为学校学习研究周恩来小组的成员,我想把在总理身边工作八年的经历,所受到的教育和感悟,给大家作一个汇报。
1968年8月15日,我从中央警卫团,也就是8341部队调到中南海西花厅周总理身边做秘书工作,一直到1976年周总理逝世,共八年的时间。那一年,“文化大革命”已经进入到第三个年头,正处在高潮时期。总理办公室的秘书也由“文革”之前的十几个人逐步减少到了我去时的三个人,后来就只有我们两个人了。周总理1972年曾对尼克松总统说过:我有两个秘书,“一文一武”。文的是钱嘉东,武的是纪东。我们两个人,一个管外事和宣传工作,一个管内政和军事工作,每天轮流值班,一个白天,一个晚上。实际上除了睡觉那几个小时外,都在办公室,随时听候总理交办事情。
我在周总理身边工作的这八年是他最忙的八年,也是他最累、最苦的八年,也是中国老百姓对周总理最难忘、最怀念的八年。
不少同志曾经问过我们这些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人,你们对周总理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的直接感受是什么?从亲身经历中,我认为:周恩来人生的主题,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的精神风范和崇高品德,是由忠诚铸就的,是由无私凝聚的,是由勤政践行的,是由求实奠定的,是由律己修养的。这种精神风范,是我们党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是新的伟大时代需要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是执政为民必须传承的,是广大群众热切呼唤的,也是党中央提倡弘扬光大的。
著名佛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诗人赵朴初先生曾对周总理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他说:周恩来的一生,严肃地对待自己,认真地对待工作,真诚地对待他人。
周恩来是一本读不尽的书。八年的时间,周总理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从我的亲身经历中是多方面的,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不论到什么时代,他老人家都是我们的导师,我们党的优良作风的楷模,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我讲课的题目是:弘扬周总理精神风范,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主要为大家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总理在第一次与我的谈话中说过:你要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总理对身边工作人员是非常严格也是非常有耐心的,从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以及业务能力上、对待群众的态度上,都提出过明确的要求。他既言传,更身教,他的身教对我们的影响是最深刻、最直接的。
今天我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1.要勤学博览。
在周总理身边工作,没有时间去系统地进行学习,他要我们遇到什么问题,就有针对性地去学,也就是遇到什么学什么,不懂什么补什么。
总理自己更是勤奋好学:一是他善于广泛地吸纳各种知识。他每天要翻阅大量信息资料,从中掌握情况。所以他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和决策是符合实际的,又是具有时代精神的。二是他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向别人学习。接见外宾、国际知名人士、科学家、民间人士时,他都向他们请教,以了解国际国内的各种动态和知识。三是善于使用工具书。《辞海》《辞源》《世界地图册》《中国地图册》等就摆在案头,随时查阅。四是善于动手动脑。总理那样的高龄,对有些文件的原文,特别是一些数据,他看过后都能记住、背下来。全国2000多个县的名称、地理位置,都清楚地印在他的脑子里。国内哪个地方发生“突发事件”,他都能立即想到那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周边的关系等。开会时,需要掌握的情况,他自己记录,重要的会后自己整理,写上时间、地点、标题,以备查用,从不懈怠。审阅文件时,有的数字他要仔细核算,绝不含糊。
2.要替领导把关。
总理对我们说过:“你们要帮助我把好关,特别是政治关,要经常提醒我,不要误事,免得出问题。”总理每次批阅重要文件、决定重大问题或作重要讲话时,我们便把需要参考的文件、资料放在他的案头,供他参考,以把握事情的连续性。时间紧迫时,他还把批写的文件交给我们检查一遍,我们都要一字一句地校读;对人命关天的事,如地震、水涝、风雪灾害,我们都要弄清详细情况,及时进行汇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紧急情况和毛主席交办的紧急事项,即使他在睡觉,也要立即叫醒他。
3.要勤奋踏实。
至今我还清楚记得这样一件事。一天中午,通讯员送来一份外交电报的手抄件。我觉得不是太急的事,便放在了一边。不到十分钟,通讯员又打来电话,说外交部又有一份挂“特急”的电报文件袋,是不是马上送来?我根据平时的情况判断,这份电报应是前一件的正式印件,不是新的电报,而且总理也还没起床,过一会儿再说吧。于是,我便对通讯员说:先放在你那里吧,需要时我给你打电话。
这天中午,我准备工作已经做好,只等总理起床。忽然听到总理在办公室按电铃叫我,我警觉起来。总理什么时候到办公室了?我急忙跑过去。总理问:“外交部有特急电报送来没有?”我说:“就是这一件。”总理说:“不对,还有一件。”我赶忙回答:“通讯员打过电话,我马上叫他送来。”
通讯员送来电报,我一看,傻眼了。这份电报不是我想象中前一份电报的正式印件,而是姬鹏飞外长在欧洲访问发来的急电,请示的问题急需总理答复。我只得硬着头皮进了总理的办公室。总理接过电报看了看,瞪了我一眼,生气地说:“你知不知道鹏飞同志在国外着急?对什么事都不能主观臆断、想当然。对什么事都要搞实在,不然会误事的。”这件事,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
4.要遇事多联想。
总理曾给我们讲过:办任何事情,都要多问些情况,想到与之有关的问题,凡事要多联想、多设问,这样,报告情况就主动了。他还对我说,你以后给我查的情况不要层层去问,要从“根”上查起,这样你得到的情况就会又快又准确。
总理每次听我们报告情况,都非常仔细,会提出许多有关问题。我记得有一年开春,收到有关部门报来的信息称:黄河下游山东境内冰情严重,由于上游气温升高,形成的冰坝严重阻塞河道。如不采取紧急措施,崩毁堤岸,将导致冰水四溢,淹没农田,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总理让我立即打电话向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弄清楚:冰情严重程度,重要冰冻地段,冰坝有多高,覆盖面积有多大,爆破冰坝的措施有哪些;如果用飞机投弹轰炸,空军方面落实了没有,成功的系数有多少,失败的后果会怎样,进一步的措施是什么……要我弄清的问题整整记了一页纸。
5.要反应机敏。
遇事机敏,反应要快,这也是对秘书工作的要求。“文革”中,1972年10月30日和31日,北京曾经发生过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侧群众哄抢花盆和居民区发生哄抢面粉的事。对这类事,我们都及时给总理报告,他根据情况立即作出批示,召开会议,提醒各级领导,“月晕知风,础润知雨”“风起于青萍之末”,一定注意事情的苗头,稳定群众的情绪,提前做好工作,防微杜渐,以免小事酿成大事,影响社会的稳定。
6.要注意保密。
周总理第一次正式与我谈话时就说到:“对你来说工作岗位变了、环境变了、接触的事情多了,我只提出一条要求,不该说的不要说,要注意保密,这是纪律。”总理要求秘书们外出工作时,只准带耳朵、眼睛,不准带嘴巴。中央领导同志以及部长以上的领导的亲启件,秘书都不能拆,由他自己亲启。如果秘书在经手时不慎误拆了,必须立即封好并在信封上加以说明,是失手误拆并保证以后注意。对重要机密会议,周总理事前对参加人员工作人员名单都要亲自审查,并提出具体要求,如工作人员是否在场、服务人员是否可以进去倒水等,都要作明确交代。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保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周总理对这一点认识很早,比如他对机编密码和手编密码的安全系数问题,电话通信保密机的研制、使用等非常重视。科技在不断发展,电脑和网络使用的安全问题,也应该从政治的高度和技术的层面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7.要有综合概括能力。
我在总理身边的八年中,总理集内政、外交、军事工作于一身。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毛主席又进一步明确,军委的重要事情也要请示报告总理。西花厅每天文电往来之多,真是到了数不胜数的程度。这样,我们就得筛选和汇总信息资料,供总理审阅、批示。
总理曾经专门为秘书题过词:办公室全体同志“注意综合反对分散”。他要求书面汇报的,要拉出纲目,有观点,有内容;口头汇报的,总理也限定三言两语讲清一个问题,而且要不失准确。能够从复杂纷繁的材料和事物中及时准确地抓住本质,把握要点得出结论,这是一种本事。
当时国务院一位副总理就曾经对我说:“小纪,你们在总理身边工作,能学到很多东西。不管是做秘书工作,还是其他方面的事情,只要在总理那里通过了,就算过关了。”确实是这样。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总理都是我们最好的导师和指路人。
周总理是坚定的共产党人,也是一位具有中华传统文化修养、人情味十足的人。他总是真诚、平等、热情、周到、谦和地待人,包括亲人、朋友、同志、政敌和对手。为人善良,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这是周总理道德品质修养、人格魅力的重要基点。总理在为人方面,有许许多多生动感人的事例,说不尽道不完。他孝字为先,牢记父母养育恩;少年启蒙,不负老师指引路;共同奋斗,不忘战友救助情;宽怀大量,善于团结批评自己的人;不计私怨,感化政敌为知己;尊重他人,为别人着想多;求同存异,能让对手成朋友。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周总理110周年诞辰讲话中说:“在‘文化大革命’极端复杂的特殊环境下,周恩来同志忍辱负重,苦撑危局,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全力维护党和国家正常工作运转,全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尽一切可能减少损失。”
从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是天下大乱,各级党委、政府被造反派夺了权,整个社会处于无秩序状态,就连部队的院校和军以上的机关也是一片混乱。当时国务院的几位副总理和大部分部委、省级领导被打倒,周总理实际上负责处理党政军大量的工作,既要保护老干部,又要维护国家各方面的正常运转,还负责处理大量的外交工作。所以他每天只能靠少睡觉、少休息、拼命地进行工作来支撑共和国这座大厦。
总理晚年工作的时间主要是夜间,通常早上四五点钟或者是七八点钟上床睡觉,中午十二点或下午二三点钟起床。如果这天能睡上五六个小时我们就觉得非常高兴。如果遇到外宾来访,或逢国内事务繁忙,这五六个小时是没有保证的,往往在睡觉前就给我们定好几点几分叫他起床。看到总理睡得那样香甜,我们连几秒钟都不想提前叫他,那句“总理该起床了”的话,可以说是忍着心痛说出来的。一般情况下总理睡觉是很机敏的,但有时太困,要叫两三声他才能醒来。他只要醒来就立即穿衣服,从不在床上磨蹭。我们秘书常常在他起床时,就站在他的洗漱室门外等着,从他走进洗漱室也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一边洗漱,一边听我们的口头汇报或是交待要办的事情。
总理洗漱完毕,就到客厅吃早餐。他的一日三餐非常简单。早餐是一杯豆浆或是一杯牛奶冲鸡蛋,加上一片黄油、果酱烤面包,十分钟就吃完了。至于中餐、晚餐什么时候吃,一般是不定时间、不定地点,吃的是一荤一素一汤,都是家常便饭。有时因会见外宾,或主持会议,连续进行活动不能按时吃饭,他就吃一小盘花生米,或喝几口从家里用保温杯带的稀粥。
总理吃完早餐就到办公室批阅文件,或外出开会,或去会见外宾,往往都是深夜才回到家来。这时候等着他的是办公桌上我们放满的要批办的文电。
在办公室工作时间长了,总理会到卧室去,坐在枕头上,背靠着床头,继续办公。总理从来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春节也是这样度过。
从1950年到1976年总理逝世,总理办公室积累了26本台历,每本台历的每一页都记着当天的工作安排。
我用台历上的记录给大家举个例子。1974年3月26日这一天的工作日程,上面是这样写的:下午3时,起床;下午4时,与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会谈;晚7时,陪尼雷尔总统就餐;晚10时,政治局会议。27日晨2时半,约民航局开会;晨7时,在钓鱼台七号楼办公;中午12时,去东郊机场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下午2时,休息。从26日下午3时到第二天,也就是27日下午2时,整整23个小时连续工作,这时他已经是76岁的高龄,癌症缠身的老人。像这样每天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在“文革”那些年里并不是少见的。
因为总理太忙,他和邓颖超大姐的作息时间也不一样,有时几天也难得见上一面,更没有时间在一起吃饭、说话。为了两人能见上一面,警卫员就特意留心安排,让他们吃饭的时间尽量凑到一起,这样,两个老人才有机会在饭桌上聊聊家常。有时这样的机会也凑不到一起,邓大姐就写便条,让卫士、秘书、医生、护士传话给总理,内容都是提醒总理休息、吃饭、吃药的。
我这里给大家读一张邓大姐给总理写的便条:“恩来:你从昨天下午六时起床,到今天晚上十二时睡的话,就达三十小时了,万望你不可大意才是!为了大局的忠言,虽知逆耳,迫于责任,不得不写数行给你。你应善自为之。小超,晚十一时。”有些便条虽然只是寥寥数语或草草几字,却浸透着两位老人几十年来共同生活、并肩战斗、相濡以沫的关爱,深深地表达了他们对爱的理解和他们所理解的爱。
以上我说的这些,只是总理身体上所受的苦和累,但周总理精神上所承受的痛苦和压力,是大家很难想象得到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江青一伙不断对总理进行围攻诬陷,不时地找茬儿滋事,但他仍然忍辱负重、苦撑危局,一直坚守在“总理”这个位置上。当时的中联部部长耿飚同志曾经在深夜到他的办公室,给他诉说江青整他,他不想再干下去了,总理安慰他说:“我送你三句话,第一,人家要打倒你,不论怎么打,你自己不要倒;第二,人家要赶你走,不管怎么赶,你自己不要走;第三,别人要想整你,不管怎么整,你自己不要死。”耿飚部长听后,心中豁然开朗。实际上,这也是总理自己心声的一种袒露,也是对“四人帮”所说的“整不倒也要把他累垮”的蔑视和有力回击。
周总理胸怀之阔、气度之大是罕见的,但有时也有苦闷,也觉得无奈。有一次,我在给他整理办公桌上的文件时,发现一张他用铅笔写的字条,上面是几句《西厢记》中的唱词,内容是:
不公与不甘(西厢记)
做天难做二月天,蚕要暖和参要寒。
种菜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晴干。
那个时候他的内心情感只是通过这样的形式表达、宣泄一下而已。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领导者在必要时,应忘记他所受的侮辱”。
1972年5月,周总理在一次体检中发现了癌细胞,随着病情不断发展,严重到小便带血,失血很多。为了支撑工作,每半个月或一个月就要输血一次。他的警卫员曾经把总理小便时留下的化验尿样让我看过,那已经不是尿,完全是鲜红的血啊!
由于劳累,心情不畅,又不能按时治疗,总理的身体每况愈下。到1974年5月底住院之前,他坐在沙发上,有时要由身边的人搀扶着才能站起来;外出深夜回来,下车后只有二三十米远的路,走起路来都很沉重,很艰难。我有两次扶他下车,他累得整个身体靠在我的身上,我用右手扶住老人家的腰,左手拉住他的另一只手,把他搀扶到办公室,继续批阅文电。看到他这样操劳,我们非常担忧,就劝总理休息一段时间,恢复一下体力。然而他却说:“总理、总理,我是全国人民的总理啊,现在这个时候我不管谁管,我不干谁干,你们看看,我怎么能休息得了啊!”
总理曾经说过,“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不下苦海,谁下苦海?”“文革”中间,他在“地狱”和“苦海”中“履薄冰”“临深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倾尽了智慧,历尽了艰辛,维护着国家的安稳,保护了大批的老干部,促成邓小平同志复出,支持邓小平工作,这是中国人民的幸运。
1974年四、五月间,也是同“四人帮”争夺国家领导权最激烈的时候,总理由于病情加重,加上过度劳累,曾经发生过缺氧症状。有时候,甚至用椅背顶住腹部主持会议,听取汇报,与会同志劝他坐下,他说:“我不能坐,一坐下来就会睡着了。”
总理的身体实在无法支撑下去了,才于1974年6月1日下午,完成了所有计划内的工作安排,告别了他工作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中南海西花厅,前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临上车前,还嫌我给准备带到医院的一包文件不够,自己又挑了一包才上了汽车。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办过公。
对总理来说,住医院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环境,而他对工作的操劳一直没有停止过。
1974年年底,在病中的总理拖着瘦弱的身体,坐飞机到长沙向毛主席汇报四届全国人大的人事安排,两位老人一直长谈到深夜,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长沙决策”。
1975年1月,总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站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讲台上,作了只有三千多字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短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毛主席为让总理的身体在作报告时能支撑下来,委托邓小平同志主持起草的。在这次会议上,总理用坚定的声音宣布:“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次人大会议,周恩来同志仍被选为总理,邓小平同志为第一副总理。也是在这次会议上,被保护下来的大批老干部进入了国务院和各部委的领导班子,为后来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有一次,他进手术室之前,躺在推车上吃力地抽出手来,紧紧握住小平同志的手,对王洪文、张春桥说:“小平同志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以此对小平同志进行鼓励,对“四人帮”进行警告。
在病危之时,他还一再提醒叶剑英同志,一定要注意斗争方法,无论如何不能让权落在“他们”手里。
由于为国家日夜操劳和病痛的无情折磨,从1975年6月中旬第三次大手术后,大家心目中面带微笑、慈祥可亲、风度翩翩、豪气英风,身高1米70的总理,体重仅仅有60多斤了。
1975年12月31日中午12时,也就是离总理去世还有一个星期,他又把我们秘书叫到他床前。这时老人家的面庞十分消瘦,长长的胡须垂到胸前,他无力地缓缓地举起右手,用微弱的声音对我们说:“你们来了,问家里同志好,我累了。”说完又陷入了昏迷。这是总理给我们秘书留下的最后的话语,我们也是第一次听到总理真正说出“累”这个字。
1976年元旦过后,总理生命垂危,但这时他想到的是云南省锡矿工人矽肺病的防治问题,他要为他治疗的医生到那里去调查研究,为工人们诊病治病。
1月2日,在极度病痛中的总理还和邓大姐一起,低声吟唱《国际歌》。
1月7日,总理从昏迷中醒来,微微睁开双眼,对身边的医生说:“我这里没什么事了,你们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去吧,那里更需要你们。”
当总理知道自己生命的时日不多时,他专门交代医务人员说:“现在对癌症的治疗还没有好办法,我一旦死去,你们要彻底检查一下,好好研究研究,能为国家的医学发展做出一点贡献,我是很高兴的。”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9分,周总理那颗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的心停止了跳动,永远闭上了智慧、慈祥、充满着爱的眼睛,离我们而去……
周总理曾经说过:“‘文革’至少让我少活十年。”他以减少自己生命的代价,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终于挺过了艰难,赢得了新生。
从1974年6月1日总理住进305医院到1976年1月8日他去世,整整587天,先后做过大小手术14次,平均40天就要做一次。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161次,同部门及有关方面负责同志谈话55次,接见外宾63次,召开会议40次。这些数字意味着在医院治疗的总理平均每天的工作量仍在8小时以上。
有的同志知道,周总理名“恩来”,字“翔宇”,乳名叫“大鸾”。“鸾”是一种像凤凰一样的神鸟。当总理的遗体火化时,我们身边的工作人员遵照邓颖超大姐嘱托,一直守护在火化炉旁。当我看到熊熊的火焰和总理的遗体一起燃烧,由有形变为无形,并逐渐化为烟灰,那时我才感到周总理真的走了,那只大鸾鸟飞向了无尽的苍穹,翱翔在宇宙之间,它在奋斗中永生,在烈火中涅槃。鞠躬尽瘁的周总理,把对祖国的爱留在了人间。
美好的,是永存的——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已经载入了我们党的史册;周恩来同志的崇高品德,已经植根于中国大地的沃土之上;周恩来同志的光辉人格,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中。
(以上是纪东同志于2010年10月20日在南开公能讲坛上所作的报告,本刊登载时有删节。)
(责任编辑 隋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