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叶圣陶(四)

2013-05-10 10:07朱永新
天津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朱永新叶圣陶庄稼

■朱永新

对话叶圣陶(四)

■朱永新

之一:学习不是为了记诵

要知道现代的学习决不是记诵之学所能了事;记诵之学,好一些可以造就门门都是甲等的“优等生”,坏一些就造就品德有亏的“作弊专家”,可是决不能造就生活充实的国民;而现在这个时期,正在开始建国大业,需要生活充实的国民比任何时候都迫切。从事教育的人如果没有这一点认识,一切劳力都是白费。

受教育的学生也该认识这一点,记诵不过是开端,跟着就得把记诵的那些东西融化在生活里,成为精神上的血肉。否则,成绩虽好,只是分数单上好看,于自己并无实益;成绩不好,勉强要他好,至于运用作弊技巧,更是极度的自暴自弃。(《“学习”不只是“记诵”》)

朱永新解读:

这是叶圣陶先生1943年写的文章,写作的背景是当时考试作弊成风。叶圣陶先生说,其实,有学校,就有作弊,自古如此。作弊虽然与学生有关,是学生投机取巧的心态在作怪,但“这不是学生自己的不是,乃是历来整个教育方法所造成的结果”。如果我们的考试题目就是让学生简单记诵一些死的知识,学生当然只好去死记硬背,或者干脆作弊偷看。

叶圣陶先生几十年前的文章仍然没有过时。“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仍然是许多学校的现状。所以,仍然需要大声疾呼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

但是,作为父母,我们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真正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是把知识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而不是简单地装进我们的脑袋里。家中衣柜里的衣服再多,如果不穿,或者想穿时无法找到,都是没有意义的。

之二: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我想,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功夫。(《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朱永新解读: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为什么教是为了不教?因为孩子终究是要离开父母、离开老师、离开学校的;因为孩子终究是要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独立地处理许多事务和问题的。所以,教,只是用一个例子说话,用一个问题当靶子。《学记》里讲举一反三,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所以,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关键是让孩子自己学会学习,去探索,去辨析,去历练。能让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许多父母往往还嫌学校老师的力量不够,请许多家教老师,把孩子的时间和空间全部填满,其实是害了孩子。

之三:教育的目的是做人

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够格的成员,做国家够格的公民。想到“做”字,就可以悟出光记住些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必得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读书和受教育》)

朱永新解读:

叶圣陶先生认为,受教育是上学的全部意义和整个目的,读书只是受教育的一种手段。所以,如果简单地把受教育理解为读书,就太狭隘了。

叶圣陶先生强调的是“做”,而不是“读”。他提出,学生读课本并不是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所以,现在的学校,现在的家庭,教师和父母,都是强调后者而忽略了前者。其实,父母们应该清楚,“读”是为了“做”,“做”不过是在实践“读”的东西。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教育就是为了养成好习惯”等,也都是为了落实“做”这个字。做人做好了,做事也就没有大问题了。

之四:自学的人就能够自强不息

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也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不难想象,这样的人不断增多,社会和国家将达到何等繁荣昌盛的境界。

因此,教师特别致力于引导学生善于自学,绝不是越出了教师的职责,绝不致贬低了教师的尊严。正相反,我以为唯有能这样做的教师才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读书和受教育》)

朱永新解读:

平庸的教师与优秀的教育家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平庸的父母与优秀的父母差距在哪里?能不能培养孩子的自学精神与自学能力是一条分水岭。

自学为什么很重要?因为孩子终究是要离开父母、离开学校的。许多所谓优秀的学生,在学校里似乎是很“优秀”,各门功课都是满分,但他们是为了外在的肯定而学的,是跟着老师、父母的脚步亦步亦趋的。所以,当没有作业、没有外在的指令的时候,他们就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怎么办了。

父母们请记住:自强不息,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我。这些,要从自学开始。

之五:办教育与种庄稼相仿

最近听吕叔湘先生说了个比喻,他说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吕先生这个比喻说得好极了,办教育的确跟种庄稼相仿。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

办教育决不类似办工业,因为受教育的人绝对不是工业原料。唯有没有生命的工业原料可以随你怎么制造,有生命的可不成。(《吕叔湘先生说的比喻》)

朱永新解读:

这是叶圣陶先生晚年文章中的一段文字。文章中还用了丰子恺先生题为“教育”的一幅漫画的故事。说丰子恺先生画一个做泥人的师傅,一本正经地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子里按,模子里脱出来的泥人个个一模一样。做泥人,用泥团做原料,往模子里一按,就成了产品——预先设计好的泥人。“可是受教育的人决非没有生命的泥团,谁要是像那个师傅一样只管把他们往模子里按,他的失败是肯定无疑的。”

教育不是工业。教育面对的是有生命的个体,所以教育更像农业。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如果把办教育跟种庄稼相比,有相同也有不相同。相同的是工作的对象都有生命,都能自己成长,都有自己成长的规律。不同的是“办教育比种庄稼复杂得多。种庄稼只要满足庄稼生理上生长的需要就成,办教育还得给受教育者提供陶冶品德、启迪智慧、锻炼能力的种种条件,让他们能动地利用这些条件”。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命体,所以,教育应该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劳作。父母们如果特别用心,特别细心,认真琢磨孩子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认真注意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就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猜你喜欢
朱永新叶圣陶庄稼
剪掉重复多余的
卖关子,真有趣
为什么说海带是海里的“庄稼”?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话重要,放前面
霜的工作
庄稼色彩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