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道坤
尽管机构资本已经对数家茶企业有了数笔投入,但基本上还是“雷声大,雨点小”,也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中国稍具规模的茶企业都是垂直型的产业模式,天生就设定了企业成长的天花板。
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各路资本开始扫描农业,并形成大举进入之势。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方面,中国历经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城镇化、工业化飞速发展,信息化也已经显现,而中国的农业还是原始农业的状态,于是各级政府加大农业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各路资本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空间越来越窄,机会越来越少。这便形成了资本转向农业的商业机会和政策机会。
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和农民组织方式两大问题没有找到解决之道的情况下,中国的现代农业和品牌农业仍然有着巨大的困难。茶业镶嵌在农业之中,但茶业更有其特殊性。其一是茶园分布在高山、丘陵之上,集约化种植的难度太大;其二是茶叶的加工工艺带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色彩,工业化、标准化难度太大;其三是茶叶产品具有多重消费属性,商品化难度太大。这便是中国茶业走向现代化、品牌化的三座大山。
大约五年前,各路资本也开始了对茶行业的试探,时至今日,资本对茶行业已经动作频频。主要表现在三条路径,或者说大致是三路资本介入了茶行业。
首先是产业资本进入茶行业。他们或收购茶企业,或另起炉灶,其特点是进行系统布局和长期规划,意不在阶段性回报和退出。过去五年中市场表现活跃的茶企业大多体现了产业资本进入后的推力。
其二是各家金融资本进入茶行业。他们的游戏规则较为简单,就是传统的信贷模式,需要茶企业具备信贷资格和信贷条件,只干“锦上添花”的活儿,不干“雪中送炭”的事。
其三是各种机构资本进入茶行业。无论他们高喊什么样的口号,但逃不脱“急功近利”的资本属性。在资本说话的时代,机构资本会把自己的逻辑植入到茶企业的经营之中。
但是,茶行业的“小、散、乱”,茶产业的“低水平与低效率”,茶企业的“弱小”与“传统”,使得各路资本的进入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尴尬和困难。很多产业资本进入后“很受伤”,投入计划不断更新,投入规模不断突破,而且随着经营的不断深入,他们需要解决越来越棘手的问题。我们担心的是:谁能够坚持下去?谁能够最后胜出?
而那些以投机心理进入的产业资本干着“圈政策、圈地、圈钱”的勾当,自己大捞一笔后走人,对茶行业、茶产业破坏性极大。提请我们各级政府对此保持高度警惕,防范国家的产业政策被投机者“吸空”。
金融资本的进入也是困难重重。茶企业都是银行眼里的“小企业”,本身就是银行远离的对象,加上茶企业的管理大都很粗放,谈不上规范,而且积累的优质固定资产也不多。可喜的是以民生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开始了针对茶行业的业务模式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民生银行率先成立了“茶业金融中心”,全行业和全产业扫描、研究和统揽面对茶业的金融业务。
尽管机构资本已经对数家茶企业有了数笔投入,但基本上还是“雷声大,雨点小”,也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中国稍具规模的茶企业都是垂直型的产业模式,天生就设定了企业成长的天花板,不具备成长性要求。而横向型产业模式的茶企业和创新型的茶企业还处在“婴儿阶段”,达不到机构投资的最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