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启贵:大瑶山里的“背篓老师”

2013-05-09 03:46:38黄媛
现代阅读 2013年5期
关键词:学前班背篓午餐

黄媛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江柳村,每天早上和傍晚,总有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子背着竹背篓,领着一群低年级学生,小心翼翼地在山间小道上行走着。他的背篓里装满了孩子们的书包。他就是翁江小学唯一的老师,被称为“背篓老师”的余启贵。

从和平乡到江柳村翁江小学有33公里的路程,在环山而建的碎石子路上,时而还会看到“小心塌方”的警示牌。越过几座高山之后,在一片层次分明的梯田之间,出现了一块难得平坦的小空地,一栋两层的小木楼,一根升着五星红旗的木杆,翁江小学就蜗居在这大山坳里。

余启贵介绍说,目前翁江小学分两个教学班,一年级有15名学生,学前班有8名学生。这些孩子在这里读完二年级之后,会转到和平乡完小继续他们的学业。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江柳村,读过高中的余启贵在村民的眼里算是了不起的“文化人”。1990年,22岁的余启贵被村支书推荐到了江柳村完小(即现在的翁江小学)当代课老师,这一干就是10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00年他被县里聘为正式教师,调往其他乡镇任教。

几年来,翁江小学老师换了一个又一个,想到家乡孩子们的上学问题,他有些忧心,“本地的老师如果不为当地的教育事业服务,都奔着优越的条件走了,作为一个老师,我觉得对不起乡亲们。尤其是低年级的教育,越是薄弱的就越应该抓好”。抱着这样的想法,2008年,他毅然提出调回翁江小学,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力。

老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可在江柳村里,余启贵却不得不变成学生的“第二家长”,不仅要教书,还要接送孩子们上下学,给孩子们做午餐。

翁江小学的学生都是周边几个组的孩子,大多数孩子的家长已经远离家乡出外打工,家里只有奶奶或者爷爷,而最远的冲头组离小学有差不多3公里路程。平时,余启贵都会将孩子送到半路,然后由孩子们的家长来接,但有的时候天气太恶劣,一些孩子没人来接,余启贵就会一个一个地把孩子们安全送回家才离开。

一年级学生潘秀娟的奶奶潘旺妹告诉记者,她是冲头村民小组的村民,因为家里离小学太远,所以她平时把孙女送到半路,然后交给余老师。

翁江小学本来没有开设学前班的任务,但是考虑到孩子太小家里没人管,在村民的强烈要求下,翁江小学才增设了学前班,免费给年龄较小的孩子们上课、辅导。学前班的孩子,最小的才5岁。每天,余启贵都要护送低年级尤其是学前班的孩子上学放学。

在当地,背篓是最普遍的一种运输工具。山路迢迢,书包又沉,余启贵就把孩子们的书包都放在背篓里;有的五六岁的孩子走不动了,越走越慢,余启贵索性把书包拿出来让孩子们各自背着,然后把走不动的孩子放在背篓里。有时去给学生们买菜,他也是用背篓背回来。

自从2012年国家实行学生“营养午餐”政策后,翁江小学也建起了食堂,而这个食堂就设在了余启贵的办公室里。余启贵也多了一项工作,给孩子们做午餐。

“营养午餐执行以后,学生好了,老师就苦了。但是没办法,为了学生,我们老师累一点也值得,习惯了也就好了。”在这间1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一边的桌子上整齐地放着已经改好的试卷,而另一边的长桌上则放着高压锅、砧板、炒菜锅等用具,还在解冻的猪肉和洗好的青菜都放在盆子里,等着余启贵“料理”。

一下课,余启贵先打开学校广播,播起了加减法和乘法口诀,给学生们加深学习印象,然后他才有空钻进厨房里煮饭做菜。午餐做好后,学生们排队打好饭,端着碗在操场上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而余启贵总是最后一个端起碗吃饭的人。

猜你喜欢
学前班背篓午餐
黄牛背篓
小小说月刊(2021年9期)2021-09-23 18:23:22
井下午餐
当代工人(2020年13期)2020-09-27 23:04:20
白嘴角马的背篓
背篓 外一首
学前班
杂文月刊(2019年19期)2019-12-04 07:48:36
背篓人家
工资收入
把所有名次都考上
莫愁(2018年33期)2018-11-14 02:11:48
午餐
白痴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