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斌 张小宇 王 雷 杨苏燕
(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 100048)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支撑京津和华北地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惠及子孙后代的重大基础性战略工程。分为东线工程、西线工程和中线工程,仅中线工程输水入京。中线工程南起湖北省丹江口市的丹江口水库,北至北京市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附近的团城湖,全长1276m。中线工程北京段仅在终端团城湖位置形成885m明渠,其余均为输水暗涵。
图1 和园与终端景观区、纪念广场
为了纪念南水北调这一现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重大事件,同时也为表达珍惜与感谢的情怀。2008年12月,北京市规划委与市南水北调办拟在南水北调北京终端团城湖明渠地区建设集蓄水、监控、调度、管理、展示、纪念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工程园林景观区,总建设面积185hm2。景观规划方案将景观区划分为6个部分,包括团调节池水源保护区、南水北调工程纪念园、明渠游览区、水利水务工作区、纪念广场和纪念馆。
本文就其中纪念广场的实施性方案设计进行深度探讨。纪念广场位于整个景观区的核心位置,建于输水暗涵之上。南北长180m,东西宽40~80m,总面积约1.2hm2。
(1)它与颐和园一墙之隔。
广场处于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外围文物缓冲区范围之内,距离颐和园佛香阁约为2000m,地理位置十分敏感。为了避免和减少项目建设对颐和园景观的影响,场地内不可形成高于9m的构筑物、建筑物或者雕塑。
(2)它属于水利纪念景观。
南水北调北京终端纪念广场属于水利工程纪念景观,广场建于输水暗涵之上,北端又涉及明渠出口闸和调节池进水闸。水利基础设施的存在要求景观设计:在暗涵段,形式和重量上不可对暗涵造成影响;在闸体段,则需要保证其检修和正常运行。
(3)它展现北京古都特色。
南水北调工程涉及诸多省市,每个省市都会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纪念。作为北京地区唯一的南水北调纪念广场,它不仅要重点展示和纪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同时也要体现出古都北京的风韵风采,让水与北京紧密结合。
(4)它营造感恩的场所氛围。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体现南北情深的伟大工程,因此,在纪念与展示的同时更要营造出一种珍惜与感谢的氛围。珍惜南来之水,感谢南水北调工程、感谢工程建设者、感谢南方人民。
(1)保护与融合:广场处于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外围文物缓冲区范围之内,在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安全的基础上,广场设计要与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的传统风貌和历史文脉相融合,形成颐和园之外的隐性园林景观。
(2)传承与创新:广场的设计既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要有所创新,形成符合场地特征的特色设计。
(3)精神与文化:充分宣扬北京精神与南水北调精神。充分宣扬区域历史文化与中国水文化。
(4)低碳与环保:设计应严格遵循节能、节水、环保、低碳的原则。
构建南水北调中线纪念与展示景观序列,形成南水北调北京地区标志物。颂扬南水北调精神与文化,营造感谢与珍惜的场所氛围。同时兼顾教育、庆典和市民公共活动等功能。
纪念广场以中线工程所途经的重要城市为广场纪念节点,并将这些节点以“南水北调与城”的方式构建成主题景观区。通过串联这些主题景观区,最终形成“一轴三区”中轴对称的纪念景观序列广场。广场沿中轴由南至北,依次划分为感谢主题区、纪念主题区和珍惜主题区。
(1)感谢主题区:广场最南端,代表南水北调的起点丹江口水库,寓意南水恩,表达南方人民对北方人民的输水之恩。
(2)珍惜主题区:广场最北端,代表南水北调的终点北京团城湖,设置南水北调北京地区标志物,寓意北水惜,表达北方人民对南水的珍惜之情。
(3)纪念主题区:感谢区和珍惜区之间的连接区域,代表中线输水线路,展示中线工程实物和主要途径城市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历程。
图2 纪念广场南北剖 图
感谢区在广场最南端,是广场序列的起点,南北长33m,东西长39m,总面积约1300m2,主要由文化墙和丹水池所组成。文化墙、丹水池与南侧的人造障景山体,模仿丹江口水库地区的山水形态,形成怀抱之势,用以表达北方人民,对南水北调的感激之情。
文化墙横切山体形成,以米色巨型花岗石砌筑,高6.2m,寓意1952年毛主席提出南水北调构想,到2014年全线通水,62年的艰难历程。墙体其间错落镶嵌南水北调沿线受惠城市的名称和城市代表性建筑的铜浮雕,文化墙中间以柱雕形式体现南水北调精神与文化。丹水池面积95m2,代表每年从丹江口水库调水95亿m3。丹水池以黑色花岗石饰面,宁静的水面从水池四周漫出,以肃敬之情尊崇丹江之水。感谢主题区不仅让参观者对起点工程建设有所了解,也让参观者对整个中线工程有了大致了解。
珍惜区在广场最北端,是广场序列的终点,也是整个广场的核心区域。南北长50m,东西长60m,总面积约3000m2,主要由甘露台和古井所组成。甘露台和古井是南水北调北京地区标志物。
设计构思主要取自三方面考虑:第一是水利设施。珍惜区的位置是闸区位置,必须保障设施的运行和维修。第二是北京文化。珍惜区代表北京,需要考虑什么样的纪念性构筑物才有可能让人想到北京。第三是水文化。南水北调毕竟是一个关于调水的工程,可否将明渠内的南来之水与代表北京的纪念性构筑物相融合。
综上分析,甘露台的设计应运而生。甘露台的设计元素取自北京的传统祭坛,是北京文化的绝佳体现。甘露台主要由汉白玉砌筑而成,分为三层,由下至上逐渐内收。第一层50m×50m,第二层30m×30m,第三层 20m×20m,每层之间是 6步台阶的高差。在第三层台的中心设计了一口古井,通过古井,人们可以看到南来之水,可观的南来之水代表了水文化。
甘露台与古井将北京文化与水文化巧妙融合。站在甘露台上,向北而望,湍湍南来之水直抵颐和园;向南而观,纪念广场美景一览无遗;头顶望去,湛蓝天空下白云飘过,给人们一种纯粹的清新感觉;从井俯看,汩汩而动的丹江水,带给人们一种爱水敬水的珍惜与感谢之情。
纪念区是感谢区和珍惜区之间的连接区域。南北长90m,东西宽80m,总面积约7200m2,主要由青铜甬道和对称绿地所组成。
从感谢区的丹水池到珍惜区的甘露坛全长127.6m,代表从丹江口水库至北京团城湖全长1276公里的输水干渠。沿中轴设置90m青铜水道,雕饰中线工程主要途径城市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历程。青铜水道两侧各15m条带作为硬质铺装的场地,北部局部两侧各增宽至 25m,以供庆典使用。硬质铺装外侧,继续以绿地形式对称外展,形成广场中的绿色空间。
图3 纪念广场设计分区
图4 纪念广场效果图
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了中国水资源配置的一次重大突破,具有重大和深远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力。终端纪念广场的建设可以让这个工程的影响力在未来时空得以延续,筑就后人对前辈的敬仰,赐予后人精神和物质财富。
南水北调北京终端纪念广场的设计,是以地点为分区依据的纪念性景观序列设计,并于序列的核心位置构建“城市-调水-人”三者相融合的常规尺度纪念性构筑物。南水北调作为涉及多城市的工程项目,通过城市印象与调水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纪念,更能将城市精神与工程精神紧密融合,这也是纪念广场设计的一种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