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桂茹 编辑_王 楠 供图_getty
游学,下了返程飞机就结束?
——请启动未完待续模式:多听孩子说
文_王桂茹 编辑_王 楠 供图_getty
为了提高口语,结果却治好了孩子的网瘾;为了给留学做准备,结果孩子却突然想改换目的地;为了开拓视野,结果孩子却迷上了吉他;游学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一些让人惊喜的改变,超出家长最初的预期。如何让这些改变持续下去?游学回国后,请进入“未完待续”模式。
早在9月份,就有家长咨询寒假游学的相关事宜,一直到12月中旬,陆陆续续,还有家长报名。面临这笔数额不菲的教育投资,很多家长在报名前都是反复咨询,小心谨慎,但在游学回来之后却很少重视如何巩固孩子的游学收获。
新东方英联邦国家游学负责人杨阳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都流行看《爸爸去哪儿》,但你知道这个节目最大的问题在哪儿吗?它只是表现出了过程,但没有一个真正专业的声音,去解释和点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以后应该怎样去做?爸爸的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都没有重点强调出来。”
这和游学有些相似,孩子回国后,除了最初几天的兴奋缓冲期,家长会询问孩子在国外的所见所闻,过不多久,很多家长就不再去跟孩子做进一步的沟通和引导。他们认为从孩子下飞机的那一刻起,游学就结束了,一切照旧。但实际上,游学应进入未完待续模式,能否将孩子的游学收获内化并延续,使之真正发挥促进孩子成长的价值,游学回国后,家长的观念和作为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作为游学的组织方,不管是学校还是其他中介机构,由于学生的分散性,一般都很难组织全团学生和家长参加游学后的分享交流会。因此,家庭教育在这个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游学是一种过程和经历,背后沉淀的感悟才是最大的收获。但是很多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
《爸爸去哪儿》
“我建议孩子回来之后,家长一定要跟他多交流。”新东方美国游学负责人姜艳一再强调,“沟通之后,家长会发现孩子真正的改变。”
游学真正价值的载体不在于任何机构,而在于学生本身。“家长应该跟孩子多去谈心,不管是对英文学习方面,还是对西方的文化、教育理念,甚至是个人的梦想。”在游学过程中,孩子的感受是最切实的。整个游学过程中,点滴感受都是潜移默化、渗透在细节上的。不管是生活、学习、文化、社会环境甚至政治,都会有所涉及。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讲一讲游学中让他印象最深的事情,以及为什么触动他,在认真聆听的同时,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不仅进一步深化孩子的思考,还能促进亲子关系。
“如果孩子养成了一些好习惯,家长需要趁热打铁巩固他,”姜艳说,“比如有的孩子对学习英语开始感兴趣,就应该帮他强化。有些孩子原来对自己不自信,游学后变得自信了,家长就可以趁机和他沟通,比如问问他的梦想是什么。当孩子明确了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后,就可能会培养出另外的特长。”
而针对那些留学目的明确的孩子,在游学结束后通常会对当地的学校、社会环境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会更有条理的规划自己的考试和择校,此时家长需要积极配合,支持他做出自己的选择。
绝大部分孩子自己回来之后,感触最强烈的就是需要加强语言学习。很多孩子真正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同时,孩子的自信心会得到很大提高,也会自主加强英语学习。为了防止三分钟热度,家长可为孩子买些英文原版的书和光碟,鼓励他在家说英语,或者为他报英语兴趣班,让孩子对英语的热情持续下去。
游学后的孩子会养成一些独立生活的好习惯,比如常说谢谢,替别人着想,不乱扔果皮纸屑,或者过马路看红绿灯等。“这些做法当然值得提倡,但绝对不可以只是心血来潮。”杨阳提醒道,“一方面孩子自身要加强自律,注意保持;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做好监督工作,并且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
杨阳认为游学的目的是想让孩子接触文明之后,把文明带回来影响周边的人,而不是学成回来后又被同化,这样游学的目的也就弱化了。
一次游学对孩子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因人而异,但不可否认,这的确是成长路上的一次助力。
“通常这种让人惊喜的改变能持续一段时间,然后逐渐恢复原状。所以如果家庭有条件,可以孩子多参加几次游学,对比不同的文化,让孩子不断受到触动。第二次游学的孩子,收获往往更大,良好习惯也能保持更久。”姜艳说。一次游学,或许会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不管这颗种子将来是否能长成参天大树,作为家长,都有义务帮这颗来之不易的种子浇水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