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方
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区域性文化,它受特殊地域环境及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其纯朴、高亢、热烈、随意、精巧等艺术特征。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的形成,是东方文化大背景下黄土地及汉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艺术折射,也是陕北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生活哲理与情感意识的融合。研究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对提高民众的艺术鉴赏力,促进发展区域性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陕北民歌艺术特征信天游一、引子
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无论是高亢豪放的信天游还是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无论是抒情流畅的小调还是悠扬纯朴的酒歌,都以广泛深刻的内容,生动质朴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手法,高亢悠扬的曲调,豪放犷达的风格,由勤劳勇敢的人们一代一代创造和承载,口传心授,绵延不绝。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及社会背景下的精神文化诸多因素,对陕北民歌的生成、演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而这些诸多因素都与这一区域的地理范围、文化特点和历史面貌有关。因而,我们可以得出影响一个地区音乐文化形态的诸多因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的影响,一是社会条件的影响。即来自自然条件的影响包括地理、气候、人种、生态等;来自社会条件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风俗、语言、民族等。对于以上诸多因素影响并不是都能在音乐、文化方面一一得以论证,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在这一区域的文化层面上直接地或间接地发生作用。
二、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
“民歌是诗歌的源头”,陕北民歌是丰富多彩的,陕北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陕北民歌小调,一般为五言四句式,如《走西口》《搭伙计》等;也有七言四句式的,如《三十里铺》《送大哥》等;还有五言五句式的,如《刘志丹》《打开清涧城》《井岳秀》等。
陕北的风俗歌曲、酒曲等,大多为自由体式,根据其内容需要即兴创作演唱。
陕北的秧歌曲《拜年调》《跑旱船》《玩花灯》等,一般为七言四句式,也有五言六句式和多言四句式,如《黄河船夫曲》等。
陕北民歌的信天游,大多为七言双句式,如《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什么人留下个人想人》等。
陕北民歌的演唱表演形式,主要为独唱、合唱,如信天游、风俗歌曲和小调。对唱和连扭带唱主要用于秧歌曲中,如《船曲》《夫妻逗趣》等。领唱和合唱形式在陕北民歌中一般用于《劳动号子》《打夯号子》等。
陕北民歌的结构大多为铺陈、对比、重叠和问答。铺陈主要有按数目顺序、方向顺序、月令和季节顺序进行排列等。
按数目顺序排列如《锈金匾》:
正月里闹元宵,金匾锈开了……
二月里刮春风,金匾绣的紅……
一绣毛主席,人民的好福气……
二绣总司令,革命的老英雄……
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
这样的顺序排列在陕北民歌中是常见的,《十恨》《十把扇子》《十劝郎》《十探妹》等。由于采取这种循序渐进的铺陈方式,使陕北民歌所表现的事、物脉络清晰,感情层层加深。
按月令和季节铺陈述的在陕北民歌中也被广泛使用。如《刘志丹》《赞领袖》《红马又拉双铧犁》《十二月对花》《五哥放羊》《十二英雄》《采茶》《四季调》《子夜四时歌》等。
对比和重叠这种结构形式在陕北民歌中也是常见的。如《揽工调》《光棍哭妻》《送大哥》《送情郎》等。问答结构形式的,如《船夫曲》《对花》《跑旱船》《怎么办》《小放牛》等。
陕北民歌在修辞和表现手法方面是十分丰富的。传统的基本手法为赋、比、兴,主要有谐音词、双关语、叠字、叠句、连锁用词等。在陕北民歌中,叠字、叠句常见于信天游中,如“白格生生、巧格溜溜、笑格嘻嘻、兰格盈盈”,等等。
陕北民歌艺术表现手法中赋、比、兴是最常见的三种手法。
赋,乃敷陈其事也,直接说出,借用记叙文的手法在陕北民歌中。而这种艺术表现手法运用是最多的。如《兰花花》《三十里铺》《赶牲灵》《五哥放羊》《红军闹革命》《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等。
比,就是比喻和比拟。在陕北民歌中,有以人比物的,如“半夜里想起干妹妹,狼吃了哥哥不后悔”(信天游《死死活活相跟上》),“哥哥身穿一身灰,走路好像是勃鸽飞”(信天游《哥哥身穿一身灰》)等,像这种例句在陕北民歌中运用很多。
兴,就是托事于物,用形象引起人们的联想,作为每段诗句的头句,或者是为了加强渲染语势,或使下面诗句押韵,而内容和下面的内容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两种手法在陕北民歌中都有灵活而巧妙的运用,如:“我妈妈生我九菊花,你给我寻的个丑南瓜。”(信天游《你给我寻的个丑南瓜》),“豌豆豆开花麦穗穗长,奴妈妈卖奴没商量。”(信天游《奴妈妈卖奴没商量》),“六月的日头腊月的风,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信天游《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
起兴句托物于事作为民歌起句例子很多,如“一杆杆的红旗空中飘,跟上共产党把革命闹”(信天游《跟上共产党把革命闹》)等。起兴句与下文没有直接关系,为了歌词起句便于押韵的例句,在陕北民歌中也有很多,如“羊肚子手巾三道蓝,咱们见面容易拉话话难”(信天游《泪蛋蛋泡在沙蒿蒿林》),“走不完的大路过不完的河,快刀刀割不断你和我”(信天游《远路的朋友》)等。
三、结束语
在纵横逶迤、古老深厚的黄土高原上,奔腾不息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这片热土流过,这片雄伟壮阔的黄土地上曾孕育着华夏文化的根源,成为炎黄民族的摇篮。
黄土黄河文化,经历了世代无数民间艺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与锤炼,它集人民智慧的结晶,将陕北民歌演化发展成为今天独特的艺术形式,并赋予了它鲜明的陕北地方艺术特色和艺术特征。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陕北人民特有的思想情操和精神风貌。
探究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从更深层次的分析,应该认识到陕北民歌艺术是北方文化大背景下黄河黄土地汉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思维的艺术折射,是古老勤劳的陕北人民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艺术体现,也是黄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其主要表达的是陕北人民强烈的生存斗争意识和集中反映黄土文化的生活哲理。
陕北民歌艺术是永远有自然粗犷而又坚忍不拔充满生命活力的强劲气质。陕北民歌是勤劳智慧、善良质朴的陕北人民在漫长的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探究它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征、产业化价值对于我们继承和发展陕北民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只作浅略概述,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使更多学者更深层次地探究陕北民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征、文化产业化价值。
参考文献:
[1]雷润峰,耕牛.陕北文化研究论文[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