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
几乎所有的名山景区都建有索道,那是为了方便人们登山览胜;一来到大山脚下,就连一些年轻力壮的青年也都争先恐后排队坐上缆车,不费吹灰之力到达山顶。
世人总是这样,不愿循规蹈矩,踏踏实实,却想要贪多求快,一步登天。虽然也能领略到不少美景,但毕竟所得有限。不劳而获的果实,总是缺少甜美的回味和入心入肺的美好体验,况且本来成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人们似乎忘记了一个最朴实的道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面对巍峨雄伟的大山和繁忙拥挤的缆车,我不由地想到了我们的教育工作,想到了我们辛勤的教师。
很多教师忠于事业、热爱教育,但却心急似火,妄想着把所有工作都毕其功于一役,期盼一次谈话就能使一名“浪子”马上回头,渴望通过一次班会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幻想课堂上讲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装进同学的脑袋里,每一位同学都能考上重点高中……
其实教育是慢的艺术,也没有终南捷径,我们只有着眼于现实生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弯腰做好看似微不足道的每一个小事,积以时日,才能成就事业的辉煌。成功就是这样慢慢孕育,当某一日,机遇来临时,偷偷看,面前便是阳光普照。
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急不得。教育就像农民种庄稼,必须按大自然的规律和作物生长的习性来办事。疏松土壤、播撒种子、浇水施肥,然后就是耐心地等待,等待庄稼自己破土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因为所有农夫都明白,庄稼只能自己生长,再聪明、再有本事的人也没有办法代替。因为所有农夫都明白,每一种农作物何时播种、何时收获都有各自的规定性,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拔苗助长,随意缩短作物的生长期,只会适得其反。因为所有农夫都明白,浇水、施肥、喷药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要恰到好处。
这简单至极的庄稼种植理念其实蕴含了生命发展的大道理:所有的生命都只能自己慢慢成长而无法由他人代替!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叶圣陶先生才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泰戈尔也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虽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润物虽无声,但能“于无声处听惊雷”。教育的过程“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用爱心去温暖,用细心去关注,用耐心去等待,用平常心去对待,通过唤醒、引导、鼓舞等手段来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乃受其教”,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慢慢健康的发展。
可是,审视当下中国的教育,却有了越来越多的工业化气息:从课程设置到课堂教学再到德育教育时时处处都有进入标准化、高速度和急功近利的趋势,学生的学习生活已经被预设的流程牢牢控制,鲜活的生命在“被成长”中苦苦挣扎。有些家长和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做了拔苗助长这类违背教育规律的蠢事,如让幼儿园的孩子提前学习小学课程,肆意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为了应付考试提前结束功课。没完没了的培训班补习班等等,这些做法不但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教育不可能像工业生产那样,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多出产品、快出产品,教育只能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施教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为工业面对的是机器,生产的是标准件,但教育面对的是活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孩子,培养的是人才。当我们像工业那样太强调高效的时候,就会拔苗助长,就会违背教育的规律,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没有个性、灵性的“问题学生”。
在每个学生生命的罅隙里,都藏着无尽的宝藏,能否找到,关键看我们是否有耐心、细心、爱心和平常心。若肯弯下腰,仔细寻觅,便能象捡拾麦穗一样,把它们装进我们的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