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炎 叶婷婷
[案情]1999年3月底,罗某伙同他人抢劫出租车,致出租车司机林某轻微伤,涉案金额达1万余元。2011年12月,罗某到公安机关投案,并表示其具有动员张某投案的行为。经审查,1994年间,张某伙同他人在国道324线上抢劫大客车旅客钱财两起,涉案金额约2万余元。在公安机关出具的张某投案证明中,证实了罗某有动员张某投案的行为。
本案的争议焦点,罗某动员张某投案的行为能否认定为立功。
[速解]本文认为,罗某动员张某投案的行为应当认定为立功。
本案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罗某动员他人投案的行为有利于司法机关尽快破案,属于立功的“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范畴,应认定为立功。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刑法》第68条对立功做出明确规定,而罗某动员张某投案的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不应当认定为立功。我们认为,罗某的行为应该被认定为立功。
首先,将动员他人投案的行为认定为立功符合立法本意。
立功制度是我国司法实践中落实宽严相济政策的重要方面,是我国刑法重要的刑罚裁量制度之一。我国《刑法》第68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均对立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立功包括5种表现:一是犯罪分子到案后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犯罪,经查证属实;二是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三是阻止他人犯罪活动;四是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五是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解释》的第五种情形“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将司法解释未穷尽列举的立功表现情形做出了兜底规定,即对立功做出了扩大解释。这打破《刑法》第68条对立功表现的限制,鼓励犯罪分子以检举揭发以外的其他形式将功赎罪,实现立功的多样化,切实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在本案例中,张某伙同他人在国道324线上抢劫大客车一案,案发时间距今十多年,抓捕在逃的犯罪嫌疑人难度较大。罗某动员罗某投案的行为,有效节约了国家司法诉讼资源,同时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了社会稳定,这完全符合了法律“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突出的表现”的要求,应认定为立功。第一,该行为提高了张某涉嫌抢劫罪一案的办案效率,尽早抓获在逃犯罪分子,节约司法资源;第二,该行为促使张某尽早落网,接受法律的制裁,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的稳定;第三,该行为体现了罗某对犯罪危害性的认识程度和改过自新的认罪态度,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好地起到了惩罚和预防犯罪的作用。
其次,与“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相比,动员他人投案的行为更符合立功制度的立法精神和价值,应将其认定为立功。
第一,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动员他人投案的行为除了能让犯罪分子尽早落网,瓦解犯罪势力,还能够体现其认罪服法的态度,能够积极地带动其他犯罪分子弃恶扬善,通过立功而争取法律的从宽处罚,充分发挥刑罚的惩罚与教育的功能,实现了刑罚的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目的。第二,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动员他人投案的行为免去了抓捕环节,更加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司法效率,更具有效益性,促进司法经济性。第三,从效果的角度来看,动员他人投案的行为是在对他人教育劝导的过程中,让其他犯罪分子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自动向公安机关投案,交代犯罪事实,避免犯罪分子出现拒不认罪、抵抗、推脱等对抗性情形,这有利于犯罪分子改造思想、消除犯罪意识。基于功利主义、效率、效果三个方面的考虑,将本案罗某动员张某投案的行为认定为立功,更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更有利于实现刑罚的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目的,更有利于实现刑法的目的。
综上所述,从立功制度的立法本意、与“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相比等方面分析,应将罗某动员张某投案的行为认定为立功。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人民检察院[363000];福建省漳州市元霄县人民检察院[36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