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主清
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素质重要构成因素,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用耳朵来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用眼睛听;写也是说,用笔来说。”要有效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说话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轻视不得。然而怎样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
一、创设和谐语境,重视课前说话训练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多是“不敢说”。究其原因,一是传统教学的课堂氛围影响;二是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尤其农村学生表现更为突出,性格内向,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加上中学阶段的生理变化,也产生一定封闭心理。要从创设和谐语境入手,使学生从“敢说”这一步做起。重视课前说话训练。具体做法是:把课堂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贴近学生实际的交流环境,每一节语文课前要求两位同学把找到的两句名言警句、谚语或俗语抄在黑板上,然后面向全班同学流利地背诵出来。由流利背出到声音洪亮,再到富有表情,循序渐进。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主动寻找有关书籍、报刊杂志。阅读比较和筛选,通过这种方法既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又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到读书的快乐;二是给学生提供上台说话的机会,人人参与,不缺席、不推辞、不依赖,这样既克服学生胆子小的心理障碍,又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的氛围”。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轻松和谐的说话氛围,大大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台上的同学认真准备、认真说话而台下的同学就必须认真听、详细记,相互之间都有互相促进,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虽然课前说话训练每一次只有两个同学,也只有两三分钟,但是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选择适当话题,强化朗读训练
话题可以从课文内容、综合性练习、片段练习、名著阅读等学习中选取,这样既可以巩固提高阅读教学与写作的效果,又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可以从社会热点、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课外生活中选取,因为这些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容易激发他们讨论的热情,使他们有话想说、会说、敢说。同时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尽量将文字蕴含的情感品味出来,玩味其中的奥妙,体会作者为文的旨趣。通过朗读,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要旨和韵味,既受到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要精于指导。朗读前要提适当的要求,点拨、纠正和小结;既帮助学生学好课文,又指导学生提高朗读技巧,如《回延安》其明快节奏,强烈的感情,使诗人所抒发对延安的思念,重逢亲人的欣喜,抚今追昔的激动,祝愿未来的愿望得到充分的体现。轻重音、强调、停顿、快慢、语调的升降等作必要的指导,就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弦。再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课文及诗歌,从朗读背诵中体会到它的巧妙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凝炼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等好处。并要求尽量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语调、抑扬顿挫、感情丰富。
三、指导说话技巧,让学生有话“会说”
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和老师互动、敢于和同学讨论,这样的课堂教学肯定是成功的。很有必要进行说话技巧的指导,首先鼓励和要求学生一律用普通话来表情达意。其次要借助课堂教学内容、提问、讨论、朗诵、背诵等形式,来训练、规范说话的语音、语调和语速,使语意表达更加准确无误。因为准确的语音,恰当的语调和语速是高质量话语的保证。第三说话要得体大方,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又要切合意境,切不可矫揉造作;同时要注意说话的内容、对象、场合以及其它因素的变化而采用灵活的话语措辞,千万不可盛气凌人,强词夺理。最后,恰当使用“辅助语言”,如眼神、表情、动作等对说话的表达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与人说话一定要真诚、专注、举措得体;有时也可以用幽默的语言来化解尴尬的局面或调解一下说话的气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说话表达能力的提高。
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有多种多样,有课堂回答问题、讲故事、成语沙龙、讨论会、演讲比赛、辩论会、诗歌朗诵、小品表演比赛、相声表演或平时同学交谈所涉及到口头表达等都是这种能力的培养。只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一定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