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3-04-29 00:44丁万锐哈能娟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感悟到文意柳宗元

丁万锐 哈能娟

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倾向:只注重字、词、句的讲解,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作品肢解成一块块的古汉语知识,几乎当成纯粹的古汉语教学,常常忽略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整体意蕴及文章特色等方面的价值。钱梦龙曾称之为“有言无文”。这种现象显然是与新课程精神背道而驰的。在新课标下该如何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些粗略看法。

一、抓诵读

新课标称:“诵读古代诗歌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在《朱子蒙童须知》中对“诵读”作了一番具体的阐释:“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认为“诵读”须“三到”,同时强调“心到最急”。通过对文言文的眼观口诵心思,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对文言文全面深入的理解。

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去感受《孟子》“浩然正气”、《庄子》的汪洋恣肆、“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去感受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平白清新、柳永的缠绵悱恻、苏轼的旷达豪迈、辛弃疾的气势雄壮,去感受唐宋散文“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文言文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导学生诵读,有些老师在大胆探索革新教材教法同时,似乎把“诵读”忘记了,甚至有些老师认为“诵读”已经过时了。当然不能让学生“死读”,纯粹地为“读”而“读”,为记“名句名篇”而读,要让学生有目的有层次地“活读”。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三点: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不误读,不增减,不重复,不颠倒;二是要求学生读得语气贯通、语调自然、节奏分明、语速合适;三是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要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

二、促感悟

新课标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感悟”,就要引导学生走近古人,与古人对话、交流,甚至“参与”古人的生活,从而感悟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本来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却常被忽略,形成“有言无文”的教学现象。

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高中生已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基础知识,根据课文的注释,再通过老师的指点,基本可以疏通文意,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但这是不够的。文言文教学是既要学“言”,也要学“文”。“言”和“文”是统一的。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更为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的精神内核,使学生把文言知识和技能内化、升华为语文素质、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这一点在近年的高考已经体现出来。

例如教学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一文时,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和课文的注释,基本上可以疏通文意,但对文章的深层意思,很多学生不知怎么说,或干脆说不知道。这时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找到文中对小石城山的具体描写的语句来进行体会。把这些语句和写作背景及作者的遭遇联系起来,学生可以很快感悟到小石城山是象征柳宗元峻洁高岸的人格的,进而就会感悟到柳宗元为何钟情于山水、为何写出《永州八记》,会感悟到柳宗元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又不为所用的痛苦、寂寞,明其“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

三、重拓展

新课标要求:“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学习古人道德文章,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德和审美情趣。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个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不仅包含了几千年文化的浸润,还有许多人生哲理的浸润。现在教师常常只就课文讲课文,这势必会导致学生思想文化上的封闭和狭隘。对课文内容作适当的拓展,以点带面,就能赋予每一篇课文以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样,通过对课文的积极拓展,把课文读厚,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素养。

例如读《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在了解故事和人物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作一次超越文章拓展阅读,共叔段的步步进逼,郑庄公的老谋深算、“诱敌深入”都让人不寒而栗。他们可是同父同母的骨肉兄弟呀,是什么使得这兄弟俩变得如此冷酷无情?是权势和利益。这兄弟俩成了一根毒藤上结出的一双恶果,从本质上说,他们都是封建统治者罪恶本质的表现。由此进一步拓展,让学生展开联想,联想到三国时曹氏兄弟的“相煎何太急”,联想到唐朝玄武门前李氏兄弟的残杀,联想到明朝时朱棣叔侄的皇位争夺等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权势和利益使得他们性格扭曲,尽管在封建统治者的观念中,“家”是神圣的组合,“父慈、子孝、兄友、弟敬”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为了得到权势和利益,他们便撕下温情脉脉的面纱,大动干戈,残忍厮杀。人性、亲情与权势、利益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多少人间悲剧啊!

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寻找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以达到说古延今,古为今用,用古代文化思想观照当代现实,感受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感受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同时又用当代的观念方法去解读古代思想文化,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本身的理解,还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

猜你喜欢
感悟到文意柳宗元
哲理情思
柳宗元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江雪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第一次扫墓
Thoughts In The Winter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
借你一双明亮眼,力拨迷雾见阳光——破解文言文文意理解常见设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