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文
「這個一定是假的,仿冒了我的專利。」看著記者手上採訪記錄用的萬用手冊,上海康尼文具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許健亮的口氣十分肯定,同時又有些無奈:「康尼是中國十大文具品牌之一,但是溫州一帶仿冒我們產品的(企業)太多了,價格便宜,搶走了很多客戶。」
「樹大招風」,市場份額高的企業,往往會面臨著產品被仿冒的風險。「汽車零配件、食品、日用品、鋼材等,只要是市場認可度高的,無論品牌大小都可能受到假貨的困擾。」每年都要接幾十單企業委託打假生意的深圳市王海企業顧問有限公司創建人王海說,早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大陸已經超過香港、台灣等地區成為東亞最大的制假、售假源頭之一。
「假冒商品不僅搶走了本應給企業帶來的收益,而且品質低劣的假冒商品還損害了企業的品牌和商譽。」智慧財產權律師張敏認為,由於現在造假手段多種多樣,假貨交易十分隱蔽而技術性鑒別的要求又高,一些品牌公司正面臨越來越多的假冒產品的挑戰,打假已成為企業,尤其是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度的企業無法繞開的嚴峻話題。
昂貴的戰爭
既然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勢必要打響,那麼誰來打假、怎樣打假就成為擺在品牌公司面前的一道並不輕鬆的課題。
一些企業主動建立一整套打假體系、打假網路、打假情報系統。「企業主動出擊去打假的,一般是發現假貨對市場銷售和份額產生影響,或者有來自銷售代理商的壓力,因為假貨衝擊而影響到銷售任務的完成。」王海說,大的企業都有專人負責產品的打假工作,有的會有一個內部小團隊。
但是「內部團隊一方面人手有限,且被辨識出的可能性較高」,王海說,所以除了內部人員和團隊,一些公司還會找外部協力廠商的調查打假公司,這些公司會配備一批社會知名打假專家和較先進的調查取證設備,以假貨窩點偵察和市場調查為主,而權利人企業內部打假團隊會協調政府工商等部門協同執法。據不完全統計,大陸現有註冊的商業打假調查公司約3700家,從業人員2萬多人。
王海指出,在行業內,「打假」業務有一套基本的作業流程——首先深入調查產品的生產地、銷售流程及銷售管道、產量及倉庫等訊息和造假企業相關責任人、企業內部規劃、主要技術人員等侵權人的有關情況,及市場行銷狀況等市場動態,並進行全方位取證活動,然後及時通知政府相關部門進行打假,在獲得證據後可以按照國家的法律進行相應的訴訟。
打假猶如一場昂貴的戰爭,企業往往投入不菲。王海透露,一般在行業排到前5名左右的內資企業,如複印紙類企業,每年打假的費用約為200萬~300萬元(人民幣,下同),藥企的投入會更高,通常會達到300萬~500萬;而一些排名靠前的酒廠在打假方面的預算投入則可能達到上千萬。
打不絕的假貨
「打假是個長期艱巨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聯合利華的一位內部高層表示。上世紀90年代初,由於跨國公司主要在一二線城市發展,在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假貨很多,打假任務非常艱苦,聯合利華每年的打假費用達上千萬。在他看來,假貨之所以屢打不絕,是因為大陸法律規定制假金額有一定的限額才判刑,但往往有的制假者並不會有很多存貨,所以制假企業的效益與違法成本相比會大很多,有的時候制假企業的機器被封存了,過了一段時間還會繼續生產。
「某些制假基地往往涉及到多個相關品牌,比如某制假牙膏灌裝工廠可能將同樣的原材料灌裝到高露潔、潔諾等不同品牌的容器中。」一位業內相關負責人表示,因此,不少市場上的同行「冤家對頭」們開始尋求成立「打假統一戰線」。
2000年3月,由寶潔公司牽頭發起的「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優質品牌保護委員會」(QBPC)在北京正式成立。截至2011年8月30日,已經有198家跨國公司加入了優質品牌保護委員會。參與這個打假聯盟的企業除了每年交1萬~2.5萬美元不等的會費以外,平均每家公司還要花四五百萬元人民幣用以「民間打假」。
來自國家商務部的資訊顯示,2012年,打擊侵犯智慧財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取得顯著成果,行政執法部門共立案27.4萬件,涉案金額近80億元,搗毀窩點1.5萬個。
各出奇招的打假實踐
輝瑞:線人網路
隨著假冒產品的增多,以律師為主的這類公司憑藉在全大陸建立的線人網路為客戶服務——先由線人搜集公司客戶在各地被假冒的資訊,再向當地政府部門舉報,然後代理這些客戶在智慧財產權方面需要出具的證明,協調他們和政府執法機關之間的聯繫。
包括美國輝瑞和大陸碧生源等公司,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其維護正常產品的市場秩序,在如珠三角、長三角等常見的制假高發區域,專職線人隊伍多達50人上下,他們多行事隱秘,為客戶高度保密。依照行業和假貨數量不同,每位線人舉報一次的報酬已經從10年前的一兩千元人民幣提高至每次4000元上下。按照客戶的產品去找存在的制假窩點,越向上游摸到源頭,相應的回報也越高,更重要的是,客戶對這類公司的認可度也越高,生意得以長久延續。
蔻馳(Coach):私家偵探
蔻馳(Coach)法務部門相關人士指出,在美國和亞洲,蔻馳除了雇用律師、法律助理來負責維護公司的智慧財產權之外,還在全球各地與私家偵探和執法人員展開合作,保護品牌的版權、商標和其他智慧財產權。
私家偵探的作用無疑是效果顯著的。他們常常假扮成顧客,秘密地監測當地市場上一些大型的批發商、小型零售商、攤販甚至舊貨市場等仿冒商品的供應商和企業,從這些地方購買商品送回品牌總部鑒定,必要時進行隱秘錄音等手段收集證據。通常一個市場中存在多個品牌被侵權的現象,所以一個私家偵探同時為幾個品牌擔任「特工」的現象也較為普遍。
蔻馳法務部門的行動會根據不同管轄區域的法律法規以及各地假冒活動的性質特徵而有所不同,以求能以最有效的方法達到最好的效果。2009年以來,蔻馳已經開展和進行了600多項反假冒訴訟;2012年11月,蔻馳在一次缺席判決中獲得2.57億美元的賠償。
寶潔:實時監控
近來,江西省的一家寶潔分銷商張輝發現,此前固定拿貨的銷售商近段時間進貨的頻率少了,而有些中小超市的舒膚佳香皂、佳潔士牙膏、海飛絲、飄柔洗髮水貨源充足,價格卻要便宜得多。
張輝馬上意識到遇到「假貨」了。他馬上把了解到的情況報告給寶潔公司的品牌保護小組,經過調查核實後,工商部門聯合寶潔公司打假人員在轄區內的5家中小型超市裡查獲一批數量龐大的涉嫌假冒寶潔的洗滌用品。
除了「品牌保護組」,寶潔還與多家專業的打假公司、調查公司、工商等相關部門合作,專門負責為寶潔公司打假。
在寶潔內部,打假意識也已經滲透到每個部門的「血管」中,比如研發部門負責開發更多高水準的防偽標識;採購部負責對供應商的合作與監控;銷售部則加強與經銷商的溝通及合作,對寶潔苦心經營多年的行銷網路進行即時監控。而寶潔的公共關係部,也最大可能地與消費者及媒體溝通交流,在推動打假工作同時盡可能地減小「假貨充斥」給銷售帶來的負面影響,並且聯合其他外資企業與政府有關部門共同推動打假工作的積極開展。而在抓到制售假冒者後,寶潔的法律部負責把涉及的所有證據納入本案,想方設法將可能的行政處罰案件變為刑事案件處理,從而加大打擊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