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多智慧,素材需采撷(四)

2013-04-29 15:09:01牛锐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3年5期
关键词:世界遗产中华书局莫言

牛锐

2012年又悄然而去了。盘点本年度文化事件,我们五味陈杂。文化总是润物无声,有多少新闻让人难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让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形成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如果我们作文中注意吸取这些时新材料,那我们的作文也会因紧扣时代脉搏而卓然不群,从而让我们的作文从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自然会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而冠压群芳--

《讲话》发表70年,“为人民”仍振聋发聩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各地各界召开座谈会、众多报刊开设纪念专栏、文艺家们畅谈体会,令人们再次重温党领导文艺事业的这第一部经典性理论文献。当年,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中,《讲话》深刻论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等重要问题。在今天的现实、文化语境中,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际,重温《讲话》,其中“为人民”的思想精髓仍极具指导意义。文艺如何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如何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设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新形势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必须面对的命题。

70年来,中国作家和文艺工作者不断地思考和重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思想精神价值,虽然时代变了,有些提法变了,但《讲话》提出的一些基本命题仍然值得我们深思。今天我们要学习70年前的《讲话》,就要学习那种直面时代、直面现实、解决现实重大问题的勇气和精神,同时学习勇挑历史重任的精神。从这一精神出发,来重新认识作家、知识分子如何深入生活和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创作原则。

变与不变 为人民服务 直面现实 文艺与生活

莫言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许,瑞典皇家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此次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人与幻觉现实主义的融合”。瑞典皇家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莫言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他从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蛙》等。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和国际文学奖,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文学界具有较大的影响。

莫言是一位风格独特且鲜明的作家,他写小说仿佛就是在一个自由的王国里纵情狂欢,他的叙述是如此汪洋恣肆,他的想像是如此诡异奇特,而他的文学王国里又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他无疑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新的样本,因此他丝毫无愧于诺贝尔文学奖。国学大师饶宗颐说过,21世纪应该是一个“中学西渐的年代”。莫言被诺贝尔文学奖所承认,正是“中学西渐”过程中的一个醒目路标。

个性与成功 中华文化 想象力 中国诺贝尔情结

故宫换掌门 出台新举措

今年初,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走马上任,提出几项“新政”:其一,故宫清退了端门地区的全部商户和临时展览,建成28个售票处,确保该地区使用的公益性。其二,力争在2016年前实现红墙内无办公区,以使红墙内在夜间成为完全封闭的安保区域,而白天则是对公众开放的参观区域。全部规划完成后,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开放的面积大约占全部面积的76%,开放区与非开放区的比例将达到8∶2。其三,在故宫南部打造一个“金三角”博物馆群。午门、雁翅楼在修缮完成以后,可以形成一组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展厅,能安排具有社会影响的大型专题特展,或国际著名博物馆的大型展览。其四,完善故宫的安防设施,“故宫的安全设施和技术手段必须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单霁翔自己说:其实,我不是“掌门人”,只是“看门人”;我也没有什么“新政”,只是前任已经把各项工作的前期都准备好了,我来正赶上吹哨!面对故宫,我心怀敬畏,作为“故宫人”,保护好故宫文化遗产,建设好故宫博物院,更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是啊,故宫及其文物藏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缩影,对它的保护牵动着人心。故宫博物院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向公众展示故宫古建筑及其宏富的文物藏品,努力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其又一重要职责。故宫古建筑本身就是一组规模宏大的艺术杰作,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其建筑设计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 尽职尽责 心怀敬畏

中华书局百年华诞

2012年,中华书局迎来百年华诞。百年间,以“开启民智、教育为本,弘扬传统、服务学术,传承文明、创新生活”为己任的中华书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性符号在历史上留下深深印记。1912年,在25岁的创始人陆费逵主持下,中华书局版《中华教科书》伴随着中华书局的诞生问世,随即风行全国。自1916年起,中华书局组织100余人编写大型工具书《辞海》,自1936年开始发售,风行十几年。从1949年到1978年,中华书局陆续出版了点校本“二十四史”及《诸子集成》、《太平御览》、《全唐诗》等大批经典古籍。1978年之后,中华书局整理出版了一大批典籍,仅1980年,中华书局就出版新书137种,重印52种。2005年,中华书局实现销售码洋9612万元,利润322万元,市场化路径也逐渐明晰。目前,中华书局已形成了古籍整理和学术著作、大众普及读物、中小学教育、汉语工具书、文化遗产和艺术5大类出版格局。

百年沧桑、大浪淘沙。无数文化机构旋生旋灭,消失于时代的洪流。能够坚持至今而屹立不倒者,少之又少。中华书局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00年来,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自强新生的奋斗道路上,这家以“中华”为名的出版机构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升沉荣辱,生死以之。在中华书局的百年历程里,处处闻听时代前进的足音,彰显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它的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彰显了一个浅显而深刻的道理:任何力量,只有融入国家民族的进步事业,才能永葆生机、发展壮大。学者余英时在给中华书局百年的贺词中写道:“清末以来,中国文化传统之所以危而未倾,中华书局在以往百年中之努力与有功焉。”回望历史,此言可谓不刊之论。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由其典籍承载,典籍存,则文化存;典籍亡,则文化亡。近世以来,在欧风美雨冲击下,中华传统文化有式微之象,如何在新时代里保存典籍,关系到提振民族自信。

中华经典 知识的力量 爱国之心 民族信心

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

国家文物局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1月17日公布,更新后的名单共45项,涉及28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名单呈现三个显著特点:一类型扩展,二打包项目成为常态,三涉及少数民族文化的项目大幅增加。名单重设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首先是各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热情持续高涨,多个省市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将一些价值突出、申遗潜力大的文化遗产项目列入预备名单。同时,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世界遗产的申报要求越来越严格,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工业遗产等新的遗产类型日益受到重视。

对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新洗牌的原因,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介绍,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各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热情持续高涨,多个省市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将一些价值突出、申遗潜力大的文化遗产项目列入预备名单;同时,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世界遗产的申报要求越来越严格,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工业遗产等新的遗产类型日益受到重视,原有的预备名单中新型遗产数量较少;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原预备名单项目地方政府未予重视,申遗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不具备近期申遗的基本条件。为此,国家文物局于2011年4月启动预备名单重设工作,按照世界遗产申报的趋势和要求,尽量吸纳一些申报积极性高、遗产价值突出、保护管理状况良好的遗产项目,剔除那些工作长期停滞的项目,以提高预备名单质量,充分发挥预备名单作为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储备的重要作用。名单公布后,国家文物局将名单送至世界遗产中心。国家文物局将对此次重设的文化遗产实行动态管理。对保护管理状况良好、申报条件成熟的项目会不定期吸纳到名单中来;对于已经列入名单的项目,如果保护管理状况存在严重问题,随时可能从名单中删除。

文物管理 文物保护 遗产价值 文化产业

“舌尖”引热议

2012年5月14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热烈反响。不仅多轮播出收视率屡创新高,还引发了社会对美食、民俗、文化认同等话题的热烈探讨。这部纪录片更带来了商机。地方特产、锅碗瓢盆热卖,打着“美食之旅”旗号的旅游线路成为热门。一部纪录片火爆了媒体、商家和产业,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无独有偶,《中国好声音》的走红和《舌尖上的中国》有异曲同工之妙。浙江卫视引进全球热播的《the voice》,节目一开唱,便以创新的节目形式和真挚的声音和情感艳惊四座,被网友誉为“耳尖上的中国”。

电视节目走红,在于满足了观众特定的文化需求。《舌尖上的中国》将“吃”还原到家庭、乡村、邻里关系这些传统层面上。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感染了观众,也为中国电视作品创作找到了发展方向。《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一部美食纪录片,更是一部人文纪录片,乡愁纪录片,所以才引起了天南海北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这部纪录片,从天寒地冻的东北查干湖,到四季常青的海南岛,可谓是走遍中国的江南塞北,当观众在荧屏上看见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自然倍感亲切,难掩激动,进而激发内心的思乡情愁。

文化需求 文化内涵 情感共鸣 人文关怀

猜你喜欢
世界遗产中华书局莫言
中国的“世界遗产”
过去的年
意林彩版(2022年4期)2022-05-03 00:07:57
中国的世界遗产
党员文摘(2022年1期)2022-02-14 06:16:16
爱如莫言
心声歌刊(2021年3期)2021-08-05 07:43:56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莫言不言
青年作家(2021年1期)2021-05-22 01:43:42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青年生活(2020年23期)2020-08-04 10:42:28
建筑史话
从丝绸之路到世界遗产探析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学术界(2015年6期)2015-02-25 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