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忠泽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边互动的过程,构建充满活力和富有成效的课堂必须“以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教师依托导学案,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放手学生,把课堂的时间、空间、权利还给学生,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让课堂变得更鲜活和精彩。
一、还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成为真正的课堂主角
传统的课堂由老师主宰,讲的面面俱到,而学生缺少自主的权力与时间,被动地接受和执行。为了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必要在课前提前把设计好的导学案印好并发放,让学生利用一定的时间作好预习,明确下节课要学习什么,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下节课的舞台展示做出准备,也更好地让学生学会自己分配时间、安排时间。例如,在“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教学中,我在导学案中提出问题: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生成的产物中含有有毒气体,应怎样设计实验方案?结果各小组在课前都做了一定的准备。有的提出要做好尾气吸收,有的建议要在实验室的通风橱中进行。其中有一个小组拿来了两个矿泉水瓶,大胆向同学“表演”他们设计的实验:两个瓶子事先都压瘪,努力排尽空气,分别滴进浓稀硝酸,将铜片放于瓶口,盖上瓶盖,将铜片顺滑至瓶底,反应分别进行。对比观察产物NO、NO2气体的颜色。再将稀硝酸瓶盖打开,让少量空气进入,充分展示了NO遇空气氧化为NO2的颜色变化。既成功地避免产生的有毒气体对教室的污染,又容易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在课堂上博得了热烈掌声。如此让学生大胆设计实验,展现自我,让课堂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最容易达到完美的课堂效果。
二、还给学生空间,让他们积极去探索
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老师的引导,但不能失去自己的空间。例如,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多数教师采用较多的方法是一边讲解,一边操作示范,之后还进一步强调注意事项才开始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这样看来效果很好。但事实上学生未经过深入思考,在考查的题目中稍变化条件,学生就会错漏百出。所以,我们有必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导学案中,先给学生设计一个研究课题:配制100mL0.5mol/L的氯化钠溶液,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方法导引”等,让学生明确配制的原则以及容量瓶的使用方法,接着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步骤,进行交流和点评,并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错误或许很多,教师要及时纠正和强调。实验完成后再由学生总结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并分析误差。这样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扎实,学习兴趣也更浓了。
三、还给学生提问权,让他们主动去思考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理解或疑惑的欲望,这需要教师的鼓励,以激发释放这种欲望。在导学案设计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畅所欲言。虽然有时候学生的表达会不够全面,甚至会因为紧张表达不出而冷场,此时教师要多加鼓励和启发,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其实,学生敢说,就是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只要这种状态存在,学生就有学习的激情,必然能够碰撞出知识的火花,进而促进学生流畅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此过程中也就逐渐掌握了相应的化学学习方法,锻炼和提高了能力。当然,一节课当中很难做到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和时间面向全体发言,但我们可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开口参与提问与讨论。
四、还给学生质疑权,让他们努力去求证
很多老师可能认为“上好一节课,学生没有问题,就很好了”。事实上,“没有问题恰恰就是最大的问题。”任何一节课不可能做到每一个学生全懂,没有疑义。要让课堂能够争论起来,在争论中明确对错,在分歧中碰撞创造的火花。例如,在学习溶液pH值的计算要结束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一个pH=a的强酸溶液,如果加水冲稀至10n倍,溶液的pH值约为a+n,那么对于pH=6的强酸溶液加水冲稀至100倍,岂不是pH=8,变成碱性了吗?问题一出全班哗然,并开始激烈的讨论,该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果缺少这部分质疑和争论,学生就会墨守成规,照搬理论,也就失去了计算的动力。让课堂争论起来,在强烈的互动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五、还给学生评价权,让他们自我激励与超越
课堂上,教师的及时评价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但来自学生之间的佩服和鼓励更能影响和左右学生的行为,而且学生互评是站在同一高度看问题,这样往往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教师的导学案设有“我的收获”、“我的表现”、“你赞赏谁的表现”等栏目,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学会利用“一分为二”观点客观评价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表现,思考和判断自己或他人的成功和不足,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改进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激励与超越。当然,作为教师,发现学生在平价中表现良好的应给予称赞和肯定,学生的观点不对或表达不好的也应及时引导。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品尝成功的喜悦。
总之,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有理有利有节地放手,会让化学课堂变得生动而富有成效,呈现别样的精彩,与其说是解放学生,倒不如说是解放教师。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