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模式研究

2013-04-29 09:05郭慧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3年5期
关键词:内在联系笔算两位数

郭慧

教是为学服务的,计算教学中传统的大题量机械训练、为算而算的教学模式必须要彻底改变,需要一种新型的计算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后,我们确立了低年级计算教学的基本模式:复习迁移———总结计算法则(发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新旧知识的本质进行比较、区别———归纳法则)———基本练习———课堂总结。

一、建立迁移的心向,打下迁移的基础

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要指导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小学计算题课型的教学准备有两种:⒈知识准备:口算。例如: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复习阶段就要准备大量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内容;提问。如教学三位数的加、减法笔算之前就一定要有指对性地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⒉心理准备:就是明确地告诉学生要用准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给学生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知识的顺利迁移打下基础。

二、利用迁移规律,总结计算法则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习活动的理解阶段,需要老师导学、学生自学。我以“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为例,说一下具体的环节和步骤。⒈指导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课前复习出示两道笔算题“24+43=”、“36+32=”,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明确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再由具体情境引出本课内容“36+35”。学生根据复习中的笔算方法基本能独立完成,形成正迁移。⒉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进行比较。当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后,教师应将两者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对此分析,抓住本质进行区别,防止负迁移的发生。当学生成功算出“36+35=”后,引导学生找出进位加与不进位加的区别和联系最为重要,因为从以往的经验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完进位加后,容易出现该进位时忘记加进位,或不该进位时却习惯性地写进位这一问题,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把例题和复习题进行对比,弄清写进位的原因是因为“个位数相加满十了,所以要向前十位进一”。通过找出两者的本质区别,就很好地防止了负迁移的发生,正确率会有很大的提高。⒊计算法则的概括。这是一个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踊跃说出计算规律,一个人说不完整,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法则。上例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中相同数位对齐没有什么疑义,但从个位加起就有了分歧。教材中有一个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总结出法则的情境,其中有一个女孩算的是13+26,说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从这道题来说是可以的,但另一个男孩算的是35+25,遇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这种情况,从十位加起就不是很方便了。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中总结,“从个位加起”这一条法则学生不仅记住了而且理解了。

三、尝试计算法则,加深知识理解

授课之后,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计算法则的运用,通过练习,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一般来讲练习应包括巩固性练习和综合性练习两部分。巩固性练习是基本练习,是例题的模仿练习,主要目的是巩固所获得的新知,可从课后的练习题中选择设计。这些练习的评价可根据难度的不同采用个人自批、同桌互批、小组长批、教师巡堂批等形式,由个人、组长向教师反馈练习结果。综合性练习指的是综合性、灵活性较强并有一定变化的题目。其目的是脱离模仿,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智力高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些练习可以选择设计或补充一些改错题、是非题等,可以设计一些开放题,学生自编、自练、自查、自纠。

四、巩固计算法则,教师评估小结

紧扣教学内容,教师把难易适中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准备难度较大的思考题给掌握较快的学生做。通过集体批改,对普遍性错误及时纠正讲评。

有了基本的教学模式,还需要任课教师吃透教材,备好学生,因课而异,因人而异,这样才能让每节课都变得精彩。

猜你喜欢
内在联系笔算两位数
能拨出哪些两位数
诗歌、咏叹调及艺术歌曲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转化——以皮埃特罗·梅塔斯塔西奥诗作《我永远不能》(Ch'io mai vi possa)为例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法”到“理”悟本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实践与思考
巧算两位数加法
口算 笔算 估算
特殊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技巧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浅析动画《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与其系列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