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谊
蔡老师一直从事数学一线教学。现任息县八里岔初级中学数学教师。他细心,耐心、平易近人,平时教学中就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强调初中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喜欢学生问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特别是在解题思路方法指导上,给了我很大的帮组,在他的指导下,我的数学成绩提升很快…….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面对一道道数学应用题,尤其是那些变式或综合题,怎样解题?应从何处入手?这使许多同学们感到困难的地方.所以,在解题思路方面,我们必须要加强寻找解题思路的方法,然后,多做习题训练,就会使我们逐步学会寻找中学数学解题思路的有效方法,从而使我们在以后的数学解题时得心应手。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总结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一、从关键句子入手
每一道数学应用题,都有许多可以利用的信息,我们应当善于抓住最主要的信息,从关键地方入手,这样容易找到解题思路的突破口。
例l:光明玻璃厂+月份生产玻璃20000箱,比九月份多生产1/3,九月份生产玻璃多少箱?
题目给出两个条件:“十月份生产玻璃20000箱”和“十月份比九月份多生产1/3”,后一个条件是一个关键的条件,从这一关键的句子入手分析数量关系,把九月份生产玻璃箱数看作单位“1”(即标准量),十月份生产玻璃的箱数是与单位“1”比较的量,这样十月份生产玻璃箱数的对应分率是(l+1/3)。从这一关键的句子能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即知道“十月份生产玻璃箱数是九月份的(l+1/3),可以运用这等量关系列出方程,x(l+l/3) =20000或x=20000÷(l+1/3),求出九月份生产玻璃的箱数是1500箱。
题中的“比……多1/3”这一特殊句子己经暴露了解题的关口。学完这道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后,我总结出解题思路:
1)从带有“比”字和“分率”那句话入手,
2)确定标准量,把它看作单位“l”,
3)找出比较量的对应分率;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4)布列方程并解答。
二、从因果关系入手
每道数学应用题中都存在着或明或暗的因果关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出这些因果关系,并紧紧地抓住“果”去分析“因”,这样就可以较快地找到解题的途径。
例2:一根长方形木料长25分米,把它锯成两段,它的表面积增加了1.26平方分米,求这根木料的体积?
抓住“果”(表面积增加了1.26平方分米),思考:表面积为什么比原来增加了1.26平方分米?从而找到“因”—把木料锯成了两段。
再抓住“果”设问:
1)长方体木料锯成两段后,几个面共增加了1.26平方分米?(两个面)
2)怎样求出每个面的面积?(l.26÷2)
3)每个面积实际是长方体木料的什么?(横截面积)
这些设问和回答,是由题中的因果关系决定的。这些设问把题中要求这根木料体积的条件找了出来,知道求“木料的体积=横截面面积×长”,列式:1.26÷2×25,计算求出木料的体积为15.75立方分米。
三、从特殊结构特征入手
不少应用题都有其特殊的结构特征,这样的结构特征能告诉我们解题的关键,实质上是暗示了解题思路的突破口。例如: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是“已经知道标准量(单位)l”的量,求与单位“l”比较的量,它的解题关键是先求出比较量的对应分率,然后用“标准量×比较量的对应分率=比较量”。又如:求合做的工作时间这类工程问题的应用题,解题关键是求出“工作效率和”。这些应用题都是可以从条件或问题入手,找到解题思路的。
例3:一块长方体石料,长6米,比宽多50%,高正好是长的1/3,如果每立方米石料重2.5吨,这块石料重多少吨?
因为“物体的重量=物体的比重×物体的体积”,所以我抓住要求的问题(这块石料重多少吨?)设问:
1)求这块石料的重量,就得考虑求这块石料的表面积还是体积?(体积)要求石料的体积?
2)必须具备什么条件?(长、宽、高)
3)怎样求石料的宽和高?
4)借助什么去求?
我按照这一思路去思考,把所求的问题及所必须的条件找了出来,列式为:(2.5×[6×6÷(l+50%)×(6×l/3)]=120吨)。这样这块石料的重量就很容易求出来了。抓住了应用题的特殊结构特征,也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在解题中,只有在解题思路的全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思考,才能真正激活我们的解题思路,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
指导教师:蔡绍波,男,1979.9-省级优秀数学辅导教师,县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