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保险业务模式探究

2013-04-29 02:04:53杨瑞仙朱向林张璐
现代情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知识维度企业

杨瑞仙 朱向林 张璐

〔摘要〕本文以Zahra和George知识吸收能力理论为切入点,对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维度划分进行必要性分析,梳理国内外两种能力的影响因素,以我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在两种能力上的差异,为扩展知识吸收能力的研究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潜在吸收能力;现实吸收能力;维度;知识;企业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5.026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5-0116-05

Zahra和George基于动态能力视角提出知识吸收能力的内涵、影响因素、调节机制和组织产出,首次把知识吸收能力划分为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两种能力,两者之间相对独立,共存于企业之中[1]。两者的比率越大,则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越强。学者们沿用Zahra和George的维度划分开展大量研究,包括能力的前因、发展路径、产出等。目前,由于对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还没有形成普通被接受的认识,对于能力的动力机制、发展路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仍然缺乏定性和定量研究。本文从两种能力维度划分的必要性、影响因素、差异分析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

1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维度划分的必要性分析科学划分知识吸收能力的维度是研究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和组织产出的前提,有利于把知识吸收能力和价值创造联系起来,为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而价值收益较低作出合理的解释。下面主要从竞争优势、权变因素、组织学习类型、组织产出等多个方面来阐述划分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的必要性。

11竞争优势

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方式不同,前者侧重企业已有知识与外部新知识之间的价值联系,反映了知识的积累效应,后者侧重外部新知识在企业内部的转化和应用,关注知识的商业产出和价值创造,反映了知识的应用效应。因而,企业在两种能力的配置上存在差异,导致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和企业绩效不同。

不同的内在和外在机制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表明对于培育两种能力管理作用的不同,需要不同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培育。潜在吸收能力侧重根据外部知识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内部知识基,更加容易识别外部行业现状和发展机会,现实吸收能力侧重新知识在内部的深度创新从而获得行业主导地位。两种能力对于核心能力的作用是不同的,可为企业发展核心能力的非线性路径提供观测和检验的基础,从而理解企业在面临外部相同知识环境时成败的原因。

总之,两种能力侧重点和效应不同,内外在机制不同,发展路径不同。区分两种能力可以为企业处于相同的知识环境而运用知识的效益不同提供理论基础,也为企业深入探索竞争优势来源、动力等问题开辟了新的视角。

12权变因素

社会整合机制、社会资本、知识整合机制和权力关系等因素对知识吸收能力的维度能力影响作用不同。

社会整合机制调节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的关系,减少两种能力之间的间距,使现实吸收能力和潜在吸收能力的比率得以提高。社会整合机制通过正式(如社会网络)和非正式(如协调机制)的方式促进知识的消化。非正式机制有利于企业成员交换思想,而正式机制有利于企业系统性地整合知识。

Nahapiet和Ghoshal认为社会资本的结构维、认知维和关系维也会影响知识吸收能力[2]。他们认为结构维对认知维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通过强化联系的深度和宽度,结构维能够增加认知维。实际上,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维促进企业与外部环境以及与内部各个部门的跨功能部门界面的交互,提高获取能力和消化能力;关系维主要包括信任等属性,是构成合作企业之间的持久关系的基础,促进知识的“发送方”主动帮助“接受方”理解其提供的知识,促进双方知识的共享和交流;认知维主要包括共同语言、相似的价值观等,促进知识的消化和利用,由此可见,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对于知识吸收能力的维度能力影响作用不同。

Jansen等认为知识整合机制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各个维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部门绩效差异来源于部门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发展路径不同,在动态环境下,部门善于运用潜在吸收能力获取新知识,但是,由于产品和服务可能很快达到行业标准,从而使知识应用对于部门绩效会造成负向影响[3]。这种划分不仅能清晰地了解知识吸收能力的发展,而且能更好地解释知识吸收能力为什么会在运用这两种维度上存在困难。

Todorova和Durisin利用创新和学习理论,在其知识吸收能力的模式中增加了权力关系这个权变因素,认为企业内部的权力关系通过资源分配过程影响了新知识的利用,而同顾客关系影响了新知识的获取[4]。

14组织产出

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到企业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影响企业构建营销、配送和生产等能力。方润生在研究企业冗余资源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中,发现潜在吸收能力与产品创新有正相关的关系,与过程创新有负相关的关系,而现实吸收能力与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朱秀梅在产业集群框架下研究知识溢出、知识吸收能力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从知识吸收能力的自组织性思路出发,认为高知识吸收能力的企业具有高反应能力,并且通过自增强机制不断对自身知识产生创造性破坏[7]。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自组织性能够影响集群企业提供持续的创新动力,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因而,高技术产业集群中,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

Baker等发现有些企业对于理解复杂技术问题拥有较强的独创性,然而在产品创新战略中却不能有效地转换这些知识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因而,理论上需要对知识吸收能力进行维度划分,需要区分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解释不同能力差异的内在机理,以及更好地评价知识吸收能力的组织产出。构造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不同,促使企业的动态能力不断演化,可使企业形成不同的发展和变革路径,最终形成价值创造和竞争优势的差异。在面对不同的外部环境时,企业运用不同的知识整合机制与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相匹配,可使企业形成不同的知识吸收能力的发展路径,以及产生不同的技术创新产出,从而可以解释有的企业获得成功,有的企业却会遭遇失败的原因。

2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

学者们从层面、知识、社会资本、关系等不同视角研究两种能力的影响因素,但是,仍然没有形成一定的研究体系。

Fosfuri在Zahra和George研究基础上,运用西班牙2 464家创新型企业数据,提出潜在吸收能力是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桥梁,通过与外部知识源的交互和知识搜索经验得以不断积累[8]。企业与外部知识源交互越多,就会积累越多的学习经验。例如,企业不断从其他企业获取技术或技术服务,并且这种行为不断演变成为企业的日常工作,从而能够更好地搜寻和识别新的外部知识,有效提高潜在吸收能力。经验与组织学习相关,通过先验创新得以积累,会影响知识搜寻的定位以及识别新知识的能力。经验反映在决策者收集、分析和依赖相关信息的程度,会减少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企业决策理性。

Mursitama以日本国际合资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知识吸收能力的发展路径,提出潜在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包括作为组织机制的本地化政策、通过培训体现的人力资源实践和反映知识特性的编码知识作用[9]。(1)本地高层管理者具有更强大的权力引导企业学习实现战略目标,而分公司层面如人事和营销分公司、产品分公司,其本地化政策将会推动学习。(2)培训也是内隐知识的学习机制,质量控制和产品控制的获取不能通过使用手册获得,而是通过本地员工直接学习。(3)国际合资企业人员语言、社会标准、身份不同,外语和本地语的书面材料能够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促进新知识的转移。同时,员工很好地完成一项或所有任务,则管理者认为他们是能够胜任工作的员工,也就意味着员工已经学会、认识到、能够转移和利用外部新知识,因而,可以用员工完成多项管理工作来衡量现实吸收能力,如产品计划、过程控制、价格控制、质量控制等。

Yeoh研究接受企业的知识转移成功因素,认为潜在吸收能力是跨组织层面的能力,现实吸收能力是组织内部层面的能力,从创新视角提出潜在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包括知识、关系和制度3个方面[10]。内嵌的人际关系和跨职能联系紧密度对于现实吸收能力具有调节作用。内嵌性较强的人际关系特性表现为相互的协作和信任,由于人们具有更强的归属感、交互程度、交互质量,这种“宗派”文化形成了信息共享环境,人们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促进精密知识的转移和利用。跨职能紧密的联系关系与相似的行为标准有关,这种价值和标准上的相似度促进内隐知识的消化。(1)知识方面对于潜在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从知识相关度和知识特性进行阐述。接收企业技术和制造知识与外部知识相关性越强,企业潜在吸收能力越强。技术转移知识的复杂程度可以用难易度、复杂度、原创度来表现,技术转移过程中知识越复杂,企业潜在吸收能力越强。(2)关系方面对于潜在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文化相关度和关系延续性两个方面。借助共同的信仰和标准有效地避免误解,从而减少交易成本,而且共同价值理念,尤其是正直和忠诚,是自愿共享知识的基础。企业所形成的关系持续时间越长,越会发展独特的关系资源,使双方沟通和协作更为有效。(3)制度方面对于潜在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基于接受的关系和基于合伙的关系两个方面。前者是种单边关系,企业单方面地接受帮助或支持,后者是种双边关系。供给企业和接收企业之间建立公正合伙关系,有利于接受企业获取复杂技术,减少应用的不确定性。

徐二明等以286个参与技术合作的中国企业为研究样本,分析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贡献,发现现实吸收能力对竞争优势的贡献明显大于潜在吸收能力对竞争优势的贡献,说明我国企业能够有效地消化知识,通过知识创造构建竞争优势[11]。外部知识模仿或者反复引入国外核心技术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有效地说明我国知识吸收能力的发展模式,由以知识获取和消化为特点的潜在吸收能力向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特点的现实吸收能力发展。同时,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和企业的奖励激励机制对于潜在吸收能力影响更加显著,员工个体间的交流和沟通对于现实吸收能力影响略微明显,从而解释我国企业侧重关系网络,员工之间的频繁沟通和交流能够促使员工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这些经验和能力对于提升发展中国家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王国顺等采用长沙、武汉、成都等469个企业样本,从知识吸收能力视角,分析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内部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表明企业外部资本主要影响潜在吸收能力,企业内部资本主要影响现实吸收能力,因而,不论从个人层面,还是从组织层面,通过与企业外部资本的互动了解行业发展规划、政策,建立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这些措施能够提高潜在吸收能力,而通过与内部社会资本的互动,建立长期的基于情感的信任关系和共同愿景能够提高现实吸收能力[12]。

阎海峰等以长三角地区在华跨国公司有互动关系的国内企业为研究对象,剖析智力资本、吸收能力和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验证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表明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增强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企业通过数据库等方式建立的知识管理体系、促使知识在企业内部有效流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以提升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13]。

林筠等将吸收能力纳入到创业导向和企业成长绩效的关系中,选择中国中部、西部和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企业为调查对象,证实创业导向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作用。创业导向的先动性维度反映企业主动预测环境变化和发现环境中的机会,使企业更容易获取外部知识,从而影响潜在吸收能力。企业创业导向的创新性反映支持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倾向,通过组织间的交流促进知识共享,以及对修正原有知识并运用于不同的环境中,从而影响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创业导向的风险承担性反映承担风险的意愿,尽管企业容易形成开放的氛围,但是这类企业往往很少关注外部知识获取以及内部学习氛围培养,导致无法弥补企业的知识缺口,从而,对于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没有影响[14]。

3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在两种能力上的方差分析

4结语

国内外对于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应用拓展到跨国公司知识转移、企业竞争优势等研究范围,但是,理论和实践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后续研究需要从动态能力视角对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进行研究,明晰两种能力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测量,进一步分析两种能力的发展路径,才能更好地以知识吸收能力视角深入研究企业绩效、跨国公司绩效、企业和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知识溢出、知识转移等问题,扩宽知识吸收能力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bility:a review,reconceptulization 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185-203.

[2]Nahapiet R,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3]Jansen J J P,Van Den Bosch F.A J,Volberda H W.Managing potential and realized absorptive capacity:how do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matte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5,(6):999-1015.

[4]Todorova G,Durisin B.Absorptive capacity:valuing a reco-nceptualiz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3):774-786.

[5]Van Den Bosch F A J,Volberda H W,Boer M De.Coevolution of firm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knowledge environment:Organizational forms and combinative capabilities[J].Organizational Science,1999,10(5):551-568.

[6]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71-87.

[7]朱秀梅.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8]Fosfuri A,Tribo JA.Exploring the antecedents of potential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ts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Omega,2008,36(2):173-187.

[9]Mursitama TN.Searching for potential and realized absorptive capacity of the firm:the case of Japanese joint ventures in Indonesi[J].a,The IUP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1,IX(4):53-75.

[10]Yeoh PL.Realized and potential absorptive capacity:understanding their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souring context[J].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2009,17(1):21-36.

[11]徐二明,陈茵.中国企业吸收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J].管理科学,2009,22(2):14-23.

[12]王国顺,杨昆.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1,24(5):23-36.

[13]阎海峰,陈利萍,沈锦杰.智力资本、吸收能力与组织创新关系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5):39-46.

[14]林筠,孙晔,何婕.吸收能力作用下创业导向与企业成长绩效关系研究[J].软科学,2009,23(7):135-140.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猜你喜欢
知识维度企业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0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16:57
试论新时期合格政工师应具备的素质
爱与知识的力量
光的维度
灯与照明(2016年4期)2016-06-05 09: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