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德育方法 打造文明校园

2013-04-29 00:44:03樊安新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3年5期
关键词:德育职业教育

樊安新

河南省轻工业学校1983年建校,2003年上半年我接任校长。上任之际,正赶上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职大规模扩招,职业学校面临很好的机遇。2006年,我校的在校生8000余人,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管理的难题。学生分散在两个校区,且相隔很远,特别是租赁的西校区,条件简陋,学生中打架、逃课上网等事件时有发生,管理难度很大。如何让学生不仅进得来,还能坐得住,学得进,是我们在那一段时期思考的主要问题。面对问题和挑战,我校从领导班子到每一位教职工,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新形势下中职德育的工作方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德育为先”应成为职教工作者的共识

2010年7月,以“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德育吸引力”为主题的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学研究会年会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召开。作为河南省职教协会德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我参加了那次年会。会上,国家总督学顾问、原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张天保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行了深入解读。

回到学校,我们随即召开了德育课教学专题研讨会,主题就是“如何贴近学生,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畅所欲言。大家一致认为,德育要重于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要讲好德育课,德育教师必须动脑筋,仅仅依靠课本是不行的。要想使德育课发挥更好的育人作用,德育教师必须和学生有良好的沟通,贴近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尊重学生的需要,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这中间还要注意和学生交流的方式,使学生乐于接受。学生最容易接受在他心目中有威信的人的劝告,解决思想问题,只能说服而不能压服。对人的思想进行启发、引导、影响、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硬灌是灌不进去的,硬压和硬塞也是行不通的;一阵风式的教育是徒劳的,一时一事的教育仅有短暂的效果,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育使人厌烦;贴近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的工作最有效。

在具体操作上,一些老师提出:德育要和学生实际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两找”、“两要”:一要找标杆,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的,是应该学习的。二要找反面教材,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不好的,应该杜绝的。把德育教学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世界观的树立作为自己的任务。

通过研讨我们达成共识:只有尊重当代青少年精神需求的特点和当代价值观的变革,据此来考虑德育课程的内容建构、活动安排,德育才可能具有内容上的真正生命力、吸引力。

二、利用丰富的传统德育智慧,开展感恩教育

通过与学生交流,我们发现:80后、90后的孩子非常排斥成人社会单一的说教和强制灌输,一些学生为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面对国际国内各种思潮及腐败案件的影响,面对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心理产生巨大的落差。他们聪慧、思想多元、讲实惠、爱攀比、有理想、可塑性强,但理想信念模糊 ,诚信意识淡薄,心理素质欠佳,更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观念,而我们当时的思想教育并未密切结合实际,时效性不强。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德育资源,面对新时代的教育对象,我们应当如何去做呢?

2006年秋季,我校成功研发出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在教学中通过真情实例激发、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学生的宽容心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引导他们将这种初级的感恩意识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激励学生自觉学习,掌握本领,回报社会。课程以常规课堂教学和各种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学会感恩》教材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课外活动包括组织家庭调查、算亲情账、搜集古今的典型感恩事例、组织观看感恩的影视节目、教唱感恩歌曲、感恩主题演讲比赛、写给父母的感恩信等。

感恩教育课程的开发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一些兄弟学校也纷纷来我校取经,图书销售商要求重印教材。以正式课程形式进行感恩教育在其他学校还没有先例,这一教育活动的总结获得了2006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

三、乘势而上,拓展德育空间

通过历年的感恩教育实践,我校已形成了感恩的浓厚氛围,学生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感恩教育洗礼,思想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感恩意识明显增强,心中时常装着父母,想着父母,给父母打电话的多了,写信的多了;二是学生的宽容心态得到强化,发生矛盾的少了,打架的少了,脏话少了,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三是学生组织纪律性显著增强,由于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因此,迟到旷课人数明显减少,课堂秩序显著好转。四是学生节约观念显著提高,“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感恩教育使学生懂得了衣食住行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这时,新的课程改革促使我们进一步思索:德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开拓者黄炎培先生认为,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和谐统一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他强调职业教育要具有解决个人生计问题的社会功能,同时还应十分注意学生的人格教育和精神发展。

提升受教育者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生活能力才是德育的终极目的。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把教育与人的成长和价值实现联系起来,尊重人的个性,承认人的性情、天赋、生长环境、爱好以及际遇的差异,帮助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差异,注重实施“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获得面向社会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经历自己想要的人生”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却像是一个遥远的未来。我们的学生大多都是懵懂少年,对未来是一片迷茫,因此一份详细的职业规划,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2010级秋季学生开学之初,我们就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明白自己想做的事,自己能做的事,按照课程,设置自己的职业规划,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让学生一进入校园就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开始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努力。

在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心理缺乏抗挫折训练,常常为个人情感、人际关系而困惑。在这个物质相对发达的年代里,企业会选择能更好应对压力的员工,人们也会选择更具幸福感的人成为自己的朋友,也就是说未来社会肯定会需要更多心理力量强大的人。在入学教育中,我们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心理测试,让我们的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明白自己提升的方向;通过心理讲座,让学生掌握提升心理能量的方法;通过心理健康系统的建立,告诉学生出现问题应该寻找的支持,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心理能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赖以生存的知识与技能,还要用我们的经历和感悟去影响学生,引领他们去追寻自己想要的幸福人生。

四、打造文明校园,硕果累累

2013年是我校建校三十周年,在元旦晚会上,学生们激情朗诵着自己谱写的诗歌:

我们不会忘记 ,那些上下求索的领导和老师们 ;

我们不会忘记 ,那些荣校报国、矢志不渝的莘莘学子 !

我们更不会忘记 ,

“文明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

那是我们育人的准则 ,治学的根基。

三十年,风雨兼程。

我们立志用高尚的品格塑造品格的高尚,

用杰出的才华冶炼才华的杰出!

我们拥有共同的奋斗与拼搏,

我们用汗水谱写光荣与梦想!

三十年,数以万计的毕业生走出校园,他们是轻校的骄傲!而更让我感到欣慰的则是眼前孩子们的成长。

2010年9月,由我校心理咨询室马红艳老师指导机电专业09级学生张弘辉做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品《焊接人生》,获得第五届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设计类作品一等奖。如今,这个热爱焊接的男孩子正在预设的人生道路上奋斗!

许谞,经济管理系营销与策划091班学生,在校期间热心慈善事业,先后资助20余名在校大学生,后成立自己的小额慈善基金会,受到省慈善总会的表彰。许谞同学的事迹被《河南商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许庆,2008年北京残奥会冠军。成为奥运冠军后的许庆有一个梦想——进入学校学得一技之长。2012年6月19日,我专程前往北京残奥中心看望了许庆,亲手将河南省轻工业学校2012级新生录取通知书交到他的手里。许庆正式成为我校信息工程系计算机专业的一名新生。在伦敦残奥会上,许庆不负众望,一举夺得四枚金牌。许庆的励志故事感动着轻校每一名学子。基于我校多年取得的成绩,2007年6月,教育部授予我校“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

多年来,我们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德育方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育人,多项科研项目获得省级奖励:2007年9月,课题《秉承传统文化精髓,让经典走进校园》获得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8月,课题《网络环境下开展中职德育教育研究》获得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12月,研究论文《浅议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职教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获得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2年8月,课题《 中专学生幸福观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获得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2013年,课题《以学生为本,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被列为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当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评价一所学校,先评价它的校长。”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作为一个社会角色,其形象的好坏,不仅仅属于他个人,而是与一所学校密切相关。

2013年是我从教的第三十个年头,许多昔日的毕业生重返校园,师生相聚,追忆往事,感慨良多。看到他们一个个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让我更加感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是教育者的责任! (责编 王鹏飞)

猜你喜欢
德育职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