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鹏飞
城口县地处重庆市最北端,位于大巴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发展条件差,扶贫难度很大,属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截至2005年底,全县仍有4.28万贫困人口,其中,3万余人居住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寒深石山区,且1.5万人缺地、缺路、缺水、缺电。
2006年以来,城口县围绕“人口下山,产业上山”的思路,按照“迁得出、安得下、稳得住、可致富”的要求,采取“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分期实施、逐步安置”的措施,着力实施以“三建两处理一保护” (即建房、建田、建园,处理污水、处理垃圾,保护水源地和林草植被)为主要内容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程。截至2012年底,累计搬迁9331户、37321人。在人口下山的同时,15.5万亩林地得到有效保护,2303亩宅基地和50277亩退耕地得以恢复林草植被,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66元,比2006年增加了3091元。
人口下山,相对集中居住
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居住,集约建设配套公共设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充分调研摸底基础上,编制了全县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总体规划,确定搬迁规模、安置方式和主要安置区域。按照居住在高寒偏远山区或深山陡坡峡谷地带,自然气候及生存环境条件十分恶劣,耕地质量极差,路、水、电、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极为落后,扶贫开发解决基础设施和发展产业难度很大,完全不具备生存发展条件的农户优先;居住分散偏远,人口密度很小,远离集镇、村中心点或交通干线,行政管理成本较高的农户优先;居住在地裂、危岩、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和地方病发生严重地区,难以从根本上就地解决,无法在当地稳定生存的农户优先;整社或院落整体搬迁农户优先;农村建卡贫困户优先等五个优先原则,分批策划和启动重点安置区项目建设。
因地制宜、尊重民意。委托中介机构在深入走访了解贫困户意愿和经济状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确定搬迁安置方案,合理确定搬迁安置顺序,整体规划设计安置区建设方案,严格执行贫困户自愿申请、村社乡镇三级审核把关、村民大会讨论确定、张榜公示、县级部门备案等程序。
整合资金、用活政策。为解决房屋建设筹资问题,县政府对国土整治、新村建设、生态建设、安全人饮、清洁能源、小流域治理等项目专项补助资金进行整合使用、配套建设。
集中安置、分户建设。在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房屋风貌设计、统一用地调配、统一配套基础设施、统一验收的基础上,分户推进建设,有利于农户投工投劳降低建设成本,也有利于房屋后期维护。
产业上山,以山林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全力做好林权确权和林地、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大力发展林禽、林畜、林果、林药、林蜂、林旅六大产业,有效调动了广大搬迁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出台政策、结对帮扶。编制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扶持对象覆盖全体农户。建立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机制,全县8056名干部职工共结对帮扶农户11300户。
示范带动、打造品牌。坚持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发展市县级畜禽种场25个和中药材等种子种苗基地14个。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城口山地鸡”通过农业部畜禽遗传资源鉴定,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城口蜂蜜”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招商引资、培育主体。成功引进市农投集团等5家企业投资3亿元助推农户增收;全县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7个1.47万户。
加大投入、创新融资方式。出台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考核奖励试行办法,挂牌成立全县首家小额贷款公司,创新农村抵押物,全面推进农户贷款担保业务工作。在贫困村建立了农村扶贫互助基金,为贫困群众解决生产发展的燃眉之急。
科技支撑、强化培训。通过加强技术培训,积极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使搬迁群众掌握实用技能,提高生产能力,拓宽增收渠道。
(作者系城口县委副书记、县长)
【经验】
“三不限、五优先”政策
城口县制订了“三不限、五优先”的优惠政策,让高寒山区农户搬得动、安得稳、逐步能致富。
“三不限”:不限搬迁户原承包土地、荒山荒坡等生产资料的合理流转;不限搬迁户人口多少,只要符合条件,就可实施异地搬迁;不限搬迁户移居地点的选择,充分尊重搬迁户意愿,只要在规划范围内,均可自由选择安置地点。
“五优先”:优先解决搬迁户的扶贫项目;优先加大对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优先支持搬迁户发展庭园、乐园(农家乐)经济;优先支持搬迁户从事非农产业,务工经商,减免相关税费;优先办理搬迁户建房、土地流转、户口迁移等各种手续。
“三权+生物资产”抵押贷款
城口县联合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研究院、重庆市农业担保有限公司,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中首创“三权+生物资产”抵押贷款模式,有效增加了搬迁农户的财产性收入——“三权”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生物资产”即农户养殖的猪、牛、羊、鸡、鸭、兔等生物资产。
健全产业发展机制
建立一种资源、一个产业、一个企业、一个品牌、一套政策的“五个一”产业发展机制,推行一个主导产业、一位县级领导、一个产业办公室、一个产业规划、一个科研机构、一批龙头企业的“六个一”工作运行机制,形成了健全顺畅、运行有力的产业发展推进体系,增强了特色产业风险防控能力,有效助推了搬迁农户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