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的名篇,被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对于这样横绝古今的诗篇,如何教出特色、让学生品出诗中的美来,我感到非常迷惘。看了其他名家的讲课视频,综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同时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出发,通过听、读、品、写,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反思这堂课,有得也有失,感受颇深。似乎各方面都很完美,学生的活动也非常积极,该讲的也都讲了,但是事隔一段时间后,再回头思量,觉得有些东西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放弃一些东西未必就是失去。“在那花丛中飞舞的蝴蝶,永远属于我,被我捕捉到的那只,我却永远失去了。”在备课中,无意看到了泰戈尔的诗,说得真的很有意境。意在说蝴蝶,其实对教学工作也有帮助。一些东西是用来欣赏的,而不是用来得到或者拥有的。学会放弃,放弃你错误的欲望,放弃你的执迷不悟,放弃生活中的阴影……放弃并不是失去,而得到又何曾拥有?很简单的道理,却是许多人不能明白的。
那么具体到诗歌教学,应该如何去做呢?我认为应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花里胡哨的形式;多一些整体形象的感知,少一些支离破碎的分析;多一些快乐的情感体验,少一些概念术语的忽悠;多一些开放多元的解读,少一些唯一霸道的定论。由此我想到了其他语文内容的教学。
对于高三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容乐观,学生接触的一些东西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放弃的过程也是整个舍取的过程。我们取自己需要的,适合自己发展的;而舍累赘的,阻碍学生发展的。都说放弃是一种美丽,因为只有放弃了才懂得拥有,只有放弃了才会珍惜。所以,在备课授课时,我们更需要反复斟酌,一些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太大用处的问题,不要放到课堂上。否则,只会浪费时间,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0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要把课堂40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我也一直在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的施行,它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意识和架构给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同时对老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新形势下,已经成为阻碍素质教育落实的一个障碍,它直接影响着新课改精神的落实。我们不难发现和体会到,传统的以老师为主导,老师在课堂上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思路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大胆创新,认真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不被思想改革的潮流抛在后头。新课改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归文本,回归语文的本来面貌,离急功近利的思想远一些,把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完美的人格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通过一次次的教学实践,我越发觉得不是一切失去都意味着缺憾,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圆满。
张剑颖,教师,现居河北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