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欣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 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不仅能享受到优秀的文学艺术熏陶,还能体悟到人生经验与智慧,激发学生的人性情怀、精神理性和社会责任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2008年江苏省高考开始将“文学名著阅读”列入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的加试“40分”部分的考试范围,分值为15分, 这更让文学名著阅读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名著的范围广、容量大,教学操作难,很多高中的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基本上还处于一个盲目、随意、无序的状态。几年时间过去,名著考试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催生了名著伪阅读和浅阅读的怪现状,作为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重要途径的名著阅读处于行将夭殇的状态。
一、高中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
1.不容乐观的教学大背景
因为江苏高考对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仅针对文科考生,高一年级还没有进行文理分科,考试时没有加试部分,所以教师和学生都不会把时间花费在不作考查的名著阅读上。高二年级,要参加学业水平测试,该考试涉及高考加分多,其他学科甚至都要为这些必修科目暂时让位,名著阅读更是顾不上。到了高三,“务实”的理科考生便“理所当然”地舍弃了与分数不相干的名著阅读,而此时文科考生才会无奈地开始进行名著阅读的考前准备,然而他们阅读的名著仅局限于高考必考的那几部,江苏《考试说明》规定《红楼梦》、《边城》、《茶馆》、《老人与海》等十部名著为文科考生加试内容。文科生仅读这十部被列入考试范围的名著,而对其他名著作品置之不理、视而不见。
2.急功近利的教和学
文学名著阅读原本应该是一个长期深入原著、感受艺术魅力、熏陶心灵情操的过程,是一场“正规战”、“持久战”,但“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学”,这是当下中学的教情、学情,高考命题确实对中学教与学起着导向性作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3年(江苏卷)说明》关于名著名篇阅读的考查说明是“要求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这样的考查不外乎内容概要、作者介绍、人物形象等,学生完全可以不读原作,只要看看名著简写本,甚至只要看看影视作品就完全可以得满分。浅层次的考查消解着名著的经典价值,也诱导着教学双方浅层次的名著阅读教与学。
由于压力大、时间紧,学生平时根本无心去读那厚厚的十部名著,曾经听过一名学生说过这样的话:“高考就一个选择题,才3分。读完十部名著要浪费我多少时间?而且还不一定能做对,还不如我多做几道练习题,哪里不能补上这3分呢?”可见,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读书的考试化、功利化倾向非常明显。他们觉得实在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浪费”在这旷日持久的阅读上。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只能匆匆“恶补”,把阅读扭曲成了“突击战”、“闪电战”。
同样为了应付考试中的“十部名著”阅读考查部分, 为了照顾那些没有读名著的学生,不少教师有“高招”,他们把大纲规定的“十部名著”浓缩成一份份讲义稿,分别从主要内容、阅读感受、人物形象与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几个方面阐述,美其名曰“名著导读”,最后谆谆告诫学生,只要背熟“导读”内容,考试就万事大吉。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名著阅读上真正花了精力和时间的学生,一看到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出如此高的“效率”,自然认为“有利可图”,于是放弃了阅读原著,而改读“名著导读”。于是乎,各种《高考名著阅读一本通》、《名著,读这一本就够了》、《名著速读》、《必考名著精华本》等一系列“应试名著”类书籍也应运而生,充斥了市场,迷惑着师生。在应付考试、稳拿分数的功利性目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师生热衷于编“导读”、读“导读”, 此种名著阅读已变质变味,致使高中名著阅读日渐走向了“伪”阅读、“浅”阅读的迷途,名著推荐阅读的本来目的难以实现。
综上所述,以功利为目的的“伪阅读”和“浅阅读”横行当道,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真阅读”、“深阅读”呢?
二、告别名著伪阅读、浅阅读的对策
面对如此现状,我们难以“四两拨千斤”,只能转变观念,身体力行,谋求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对学生课外名著阅读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坚持经典阅读,提高文化品位,积累人文素养。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语文教师自身便是一张活名片,教师要热爱名著,成为一个读书人,只有当教师有着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厚积薄发,让学生因你的博学多才而欣赏你,进而仿效你广泛地阅读名著,才能引导学生读好名著,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精神“底色”,才有资格有能力引导学生走向真阅读和深阅读之路。
2.激发兴趣,组织交流
兴趣是阅读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名著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抽出时间投入到名著的阅读中去,如果是仅用考试的形式去督促学生阅读,终究是低效的。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因势利导,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为帮助学生熟悉名著的情节,培养他们阅读名著的习惯。可以这样设计题目:《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三十六计中哪些妙计?有哪些大型的战役?诸葛亮一生有几次运用火攻的计策?《欧也妮·葛朗台》中表现葛朗台贪婪和吝啬的故事情节分别有哪些?学生在查找答案的同时,也基本上把原著读了一遍。当然,激发兴趣和引导阅读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在课堂阅读名著的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读书竞赛,写读书笔记,开展与名著中人物的对话;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交流自主阅读的成果,即大家彼此围绕一个目标,质疑讨论,争辩解答,让学生既是提问者,又是答题者,时而当老师,时而是学生,使之充分地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有效地增加他们的活动体验,以此激发阅读热情和兴趣。
3.及早启动,统筹安排
名著容量较大,篇幅较长,篇目较多,所以名著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有长期的计划及实施的保障。高中生刚进校的时候,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明白名著阅读的重要性。这时候的学生对高中充满了新奇感,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正准备大展拳脚,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因势利导地对他们进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三年的高中学习是一个整体,阅读训练也应该是一个整体,但这三年的训练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可以阅读《边城》、《女神》等,第二学期可以进行《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三国演义》等作品的阅读。高二规定必须读完《哈姆雷特》、《家》、《红楼梦》,高三上学期规定必须读完《呐喊》、《茶馆》,并且在期中、期末试卷中配以同步的名著题检测,以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名著阅读。
4.营造宽松环境,确保阅读时间
名著阅读全靠课堂上的45分钟时间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根据“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特点,需要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阅读时间的不足,配合必修课的学习,高一、高二每学期必须完成十部名著中既定计划的阅读。指导学生视各自实际情况,每日争取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有计划地阅读名著。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可以统一安排每周固定的一节自修课为名著自读课。要求学生自带名著来校,在自修课上自读。
家是中学生生活和接受教育的最初场所,家庭阅读环境对中学生的阅读行为的影响最为深远。学校可利用寒暑假期向家长发倡议书,告知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列出古今中外名人关于名著阅读的箴言,下发名人如何阅读名著的文章,并附上假期中安排阅读的一两本名著书目,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和摘抄,开学进行交流。使家长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积极与教师协作,每天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
5.教师应适当指导学生阅读
名著阅读是考试的内容,但是阅读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因此,在引导时,教师应当在阅读鉴赏方面给予学生指导,方法以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是指粗知名著大致的内容。精读的要求在于细琢细磨,让学生进入深层次的阅读,走进人物丰富多彩的世界,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对人物形象、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等进行全方位的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学会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由于这十部名著内容上有一定的深度,学生阅读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指导学生将阅读时遇到的困难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交流,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做一些名著导读,帮助学生理解名著、读懂名著,这样学生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6.审视阅读文本,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
高考对名著的考查是为了引导和督促学生真正阅读名著,亲近文学大师,陶冶性情,提升人文素养。考查侧重于学生对名著反映的时代和人物的命运性格的审美思考以及对生活、生命、历史、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独立思考与感悟。为此,要想改变师生的“伪阅读”、“浅阅读”现状,避免师生猜题、押题,只有改变名著阅读的考查方式。但当前的考查仍然侧重于“经典情节、经典细节、经典对话”的复述或者选择判断纯知识的浅层次的考查,这样就造成了有些平时真正阅读了名著的学生却考不过那些没有阅读名著,只是通过死记硬背“名著概要”与名著训练题的考生。这无形中挫伤了一些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也助长了一些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对于教师而言,在当前高考名著试题还没有多大变革的前提下,为了让这一尴尬不再发生,除了要求学生阅读原著之外,教师还应教学生一些名著题的答题策略,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名著,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阅读兴趣得以保护,应试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名著不能导读,要坚决摒弃一切为了考试的功利化倾向,要回归真阅读,追求“本真”,让名著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常态。这样,语文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一泓清泉,可以诗意地栖居,实现心灵的自由。当然,名著阅读真正落到实处,对学生而言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要做好做实这件好事,需要每一个学校、每一名教师负起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告别名著阅读的“伪阅读”、“浅阅读”。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红桥高级中学(2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