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学军
山东省自2004年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改革尤其强调了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当前生物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包办"、"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根本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取代传统的"包办讲授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生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民主讨论式教学、以自学为主式教学等方式,突出师生互动性和生生互动性,要由过去的"一言堂"改为师生的"群言堂",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学习自主权。在学习中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生物教师要能够树全新的学生观,把全体学生都看成学习的主人,创设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教学氛围。要尊重学生个性,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超越老师,激发学生创造渴望。
1.1 要实现学生之间的教育互动,即小组合作学习,达到生生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合作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实现信息交流和成果分享,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相互促进和教育互动。
比如,我们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章节时,我提出了"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条件有哪些?"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常识分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总结出了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水分以及矿质元素等因素都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并举出了鲜活的实例,这样,加深了同学们对这一内容的认识。
1.2 要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育互动,即师生合作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必须以平等为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普通一员,放下架子,与他们诚恳对话、交流,同他们密切合作,从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合作,强调学法,重视研究如何学,让学生有更多学习机会,更多思考空间,更多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来。在这种师生合作中,教师"培养"了学生,学生"促进"了教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2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学生质疑是学生思考的结果,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就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古人云:"于无疑处见疑,方是进矣。"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所谓质疑,就是让学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教师应训练学生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小疑则小得,大疑则大得,不疑则不得。"瓦特对水蒸汽顶动壶盖有疑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对苹果落地有疑而发现万有引力就是很好的例证。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做否定性假设,即假如不是文中所说情况又将如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开发。因为你否定这种情况就必须提出新的主张,并提供充分的论据,而这新观点就是学生创造的表现。
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2.1 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2.2 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问要设计科学、严密,同时还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
2.3 疑问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设疑给学生解,让学生逾越。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
2.4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比如,我們在学习《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章节时,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细胞能发生质璧分离和复原呢?我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细胞失水,会出现质璧分离的产生;再加清水,就会出现质璧分离的自动复原。这主要是与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大小有关系。我肯定了大家的结论,又设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溶液使植物细胞质璧分离后能自动复原,而有的却不能?同学们继续讨论,最后大部分同学认为:质璧分离能否自动复原与所用的溶液的溶质微粒是否能进入细胞膜内有关,如用乙二醇溶液做该实验时,一段时间后,乙二醇分子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的溶液浓度高于外部,所以从外界吸水,而发生质璧分离的自动复原。学生在质疑和讨论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了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发生的原因。
总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问题,是当前生物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的重要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主要要从教学的互动性和引导学生质疑这两个方面入手,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