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沙晓明:一般来讲,工薪阶层一个月的工资相当于其所在地一平方米的住房价格,很多国家都是这样的情况。可是我们想想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房价远超过了当地工薪阶层的工资水平。在国内二线城市,工薪阶层的月薪也远低于当地一平方米住房价格。从这个角度来看,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是很必然的现象。
引起劳动力成本上涨的主要因素有两点:首先,房地产价格拉动了全国各行各业的劳动力成本,这是主因。中高收入人群对于工资涨幅的要求不如中低收入人群迫切,而我们制造企业和印刷企业中,中低收入者占大多数。
其次,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是推高用工成本的第二要素。西方国家劳动力成本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用我们现在的目光来看,资本主义的发展充满了“血腥味”、“铜臭味”。但是我们反过来问一个问题,劳动者是自由的,既然有美好的世界和美好的家园,为什么一定去充满“血腥”和“铜臭”的企业被“剥削”被“压榨”呢?那是因为劳动者并没有感觉到我们所谓的“血腥”和“铜臭”,因为在工厂比待在家里好。所以我们必须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在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劳动力成本是劳资双方博弈的结果,与人均GDP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律应该是相关人员,比如劳资双方辩论博弈的结果,如此制定的法律才更有利于双方的发展,而不是制约了双方的手脚。
沙晓明: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听到的一个故事:大臣向君主禀报说,国人没有面包吃了,君主很不以为意说,他们为什么不喝牛奶呢?这样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当前劳动力成本上涨对于企业来说一定是“坏事”,只不过任何坏事里都蕴藏了好事因素,当前劳动力成本上涨是企业外部环境引发的,对于外部环境我们应当积极面对,所以我们只能选择直面这件事情,“穷则思变”是不得已而为之。
沙晓明:大多数企业都存在这个问题。毫不夸张地说,招工难情况非常严重。我们想要的人才不一定有,我们不想要的反而不少,虽然求职者存有眼高手低的问题,但这与中国的教育制度有更大关系。由于供给关系不平衡,并没有考虑到企业实际的需求。十年前的状况就是白领过剩,蓝领不足,这十年间教育体制里又增加了多少所职业教育机构呢?为什么提出来这么久,状况依然如故呢?这种严重错位的就业形势是错位在教育体系的评价与市场脱钩。
中国政府应当向德国学习,在江苏太仓有很多德资企业,德国政府与当地的地方院校联合办高级技工班。学校每招一名学生,德方便会给学校一笔钱,这些学生大部分都会留在德资企业任职。这样的模式取决于德国本土的教育体系,在德国,开办高级技工培训是有政府补贴的,是政府正确引导下的结果。而在国内,有人关心大学,没人关心技校。
沙晓明:面对客户我们的责任是做客户想购买的印刷机,而不是我们想做的印刷机,这很重要。
在如今的微利时代,客户首先是要减少用工,用工越少所受到的宏观因素的影响越小。我们公司除了做印刷机,同时生产后道设备,提高后道设备自动化程度对客户节省用工非常有帮助,当然印刷机本身节省用工也很重要。根据我们对客户的了解,我们改变了过去生产“万能印刷机”的设计理念,而逐步迈上专业化的道路。印刷机既可以印书刊也可以印包装的说法已经过时,最近几年我们致力于突出书刊印刷机和包装印刷机的专业化功能,去除了多余的、很少用到的功能,把客户想要的功能突出,生产对于客户来说恰到好处的印刷机。昌异要做金蟾蜍,不停地吐钱,让客户有钱可赚。
提高机器的自动化程度是我们所有制造厂家追求的目标,减少对高级别技工的依赖,我们尽量把复杂的技术劳动用机器来替代,提高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紧追高端印刷机的脚步,是我们战略之一。印刷发展到最终,就是普通工人都可以操縱印刷机,印刷机对于大众就好像一台复印机或是打印机一样简单。
沙晓明:昌异与其他制造企业一样都是处于共同的外部环境当中,外部环境一致的情况下,就是公平竞争。在同一个环境下,企业与企业之间便是比拼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了,中国的印刷企业能走到最后的一定是内部管理做得好的。
一个企业是用两条腿走路,左腿是技术,右腿是管理。如果技术不够恰到好处,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没人要。评价产品是三元方程,x、y、z分别是质量、效率、效益。在一定的生产水平之下,这三者往往是矛盾的,所以对于客户来说,提供的设备要恰当选配。而影响企业内部管理的因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制定好企业战略;第二个是企业的人力资源,就是怎样用好人。
沙晓明:首先,中国与其他国家比拼掌控经济发展能力的强弱,如果强的话很多业务还会回来。弱的话,业务就会跑掉。国家应主动与国际接轨,不然当你走向了压力更小的环境,你的血液有可能被汽化;如果走向压力大的环境,便会窒息。其实我认为一直以来说中国的印刷企业有着成本优势也是一种误导,在优势的同时也要想到劣势,不能把优势只当做优势、劣势只当做劣势,我们应该看到优势中存在的劣势,劣势中存在的优势。
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昌异立刻实行双休制;昌异在当地是第一批给员工发放五险一金的企业,所以我们会比别人更早地适应这种压力。近两年,昌异员工每年的工资增幅都在10%左右,同时我们也在减员增效,但是一定不能把有能力的人淘汰掉,如果淘汰掉“好”人,那企业就离死亡不远了。
对于中国的印刷企业,我认为还是少用劳动力,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是刚性需求,对于这部分成本的上涨,企业只能从新技术的引用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中将成本消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