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3-06-30
作者简介:王玉丰,焦作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河南焦作/454100)
摘 要:全面检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并作出学术批判与理性前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回顾过去,外延扩张、内涵转型、功能拓展是支撑其快速发展的现实依据与主要表征;展望未来,二次转型与全面分化将不可避免,而依據社会环境变化作出创新性回应是新建本科院校确认其未来趋向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高校分化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总体概况
1999年以来,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一大批专科学校通过合并、升格、转制等方式组建为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它们因组建时间短,实施本科教育的历史不长,通常被称为“新建本科院校”。十五年来,这类院校被快速地设置起来,不仅分布广,而且科类全,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出重大作用。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进度
1999年是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承前启后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一年。为配合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战略转变,同时也为满足我国师范教育由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转变的实际需要,国家以师范院校为突破口,先后批准设置了黄冈师范学院等10所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正是这十所高校的出现,历史性地拉开了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蓬勃兴起的序幕。[1]
十五年来,国家按照“一年西部,一年中东部,一年民办院校”的审批进度,有步骤、有计划地依次推进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截止2013年5月,我国共批准设置新建本科院校349所。其中,荆州师院于2003年4月参与组建长江大学,南通师院2003年5月参与组建南通大学,包头师院于2003年4月参与组建内蒙古科技大学,除这三所院校因二次合并建制撤销外,我国目前实有新建本科院校346所。图1是笔者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提供的权威数据,对1999年至2013年期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设置情况所作的一次全面统计。
图1 1999-2013年新建本科院校设置进度图示
注:1.资料来源于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及《中国教育年鉴》相关各卷。 2. 荆州师院、南通师院、包头师院三所院校已分别与其它院校合并,建制撤销。为还原历史,仅在当年设置数中给予显示,但未计入新建院校总数。 统计结果表明:在短短的十五年内,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已被成规模地快速组建起来,并实实在在地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名副其实地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而且依据当前的设置进度可以预见:未来十年,我国还将会有一批专科院校、独立学院被设置为本科院校;届时,新建本科院校总量很可能达到甚至突破500所。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分布格局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不仅设置进度快,而且分布范围广。自1999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铺开。到目前为止,除西藏、青海外,新建本科院校已遍布全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并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中部隆起的分布态势(如图2所示)。从全国现有的333个地级城市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已分布于其中的178个地级城市,占有率高达53.5%。
图2 新建本科院校按省、区、市分布数据图表
注:1.资料来源于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及《中国教育年鉴》相关各卷。2.东部、中部、西部划分以国务院通用的划分标准为依据。3.数据截止至2013年4月。
图2的相关数据表明:广西、云南、贵州三省新建本科院校布局最为合理,许多院校设置在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填补了这些地区没有本科高校的历史空白;河北、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海南五省新建本科院校基本按本省地级城市区划均匀布点,覆盖率大都在90%左右;山东、河南两省新建本科院校设置居全国前列,但从本省人口总量来看,依旧有一定的布点空间;四川省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分布于川东地区,而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较少,仅有2所;广东省新建本科院校分布于惠州、梅州等城市,但粤东的河源、揭阳等市尚有设置空间。
总体来看,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总体布局较为合理,基本呈正态分布,不仅弥补了长期以来地级城市本科高校缺失的不足,而且与区域人口总量、经济发展大体相适应。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新建本科院校分布比重过大(共163所,占新建本科院校的47.1%),特别是吉林、黑龙江、湖北三省的情况尤为突出,而88所民办本科院校竟有52所位于省会城市。另外,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布点较少的状况有待改善。
(三)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类结构
整体而言,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类分布相当全面,已涵盖除体育外的综合、理工、农林、医药、师范、财经、语文、艺术、民族等十大类别。笔者以新建本科院校在教育部备案的办学类别为依据,结合各学校的办学定位,按照省级区划,分地区、分省市地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性质类别给予了系统的统计,并得到如下数据(见表1所列)。
统计结果显示:在目前的346所新建本科院校中,综合类新建本科院校共计103所,占29.7%;理工类新建本科院校共计84所,占24.3%;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共计75所,占21.7%;经济类新建本科院校共计33所,占9.5%;政法类新建本科院校22所,占6.4%;语文类新建本科院校12所,占3.5%。此外,农林类、医药类、艺术类院校合计16所,占4.6%。值得一提的是,为发展民族教育,2009年3月国家还专门设置了1所民族类新建本科院校——四川民族学院。
总之,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目前的科类结构比较合理,这样的科类结构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相符合,并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表1 新建本科院校分省区、分科类一览表
注:1.此表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类划分依据教育部的类别划分标准。 2.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海口经济学院按财经类院校计入。3.中华女子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山西传媒学院并入语文类院校。4.湖北工程学院(孝感学院)、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暂按综合院校统计。5.数据截止至2013年4月。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快速发展
十五年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外力助推、政策催化的作用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历史地看,这类院校升本之后全都把发展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全力推进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通过外延扩张、内涵转型与自身功能的拓展,基本實现了由专科院校向本科院校的实质转变,且为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外延扩张
客观地讲,新建本科院校建基于专科学校之上,升本之初,学校教学设备与办学条件只能满足专科层次的要求。升本后,各院校通过各种渠道,多方筹措发展资金,全力加强办学硬件的建设与改造。一方面,依据本科办学指标体系,查缺补漏,竭力添置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另一方面,深度挖潜,对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场等教学设施进行改建、扩建,以达到本科教学的具体要求。目前,各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值、图书总量、生均教学设施配备数等诸多硬性指标均较升本初期有了质的飞跃,完全能够满足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需要。[2]
与此同时,新建本科院校依托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发展用地,加快学校基建步伐,全力以赴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办学场地。目前,各学校占地面积大都在1000亩以上,校舍建筑面积超过45万平方,基本上解决了校园狭小、发展空间受限的历史遗留问题。而且,为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重任,新建本科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全面发展各类教育,融普通高等教育、业余成人教育、远程函授教育于一体,短期内实现在校生人数的快速攀升,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大。现在绝大多数院校的在校生人数已跃升至万人以上。
总之,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强力推进,新建本科院校牢牢抓住了高等教育大调整、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国家本科院校办学标准为参照,加大发展力度,加快发展速度,全面清理学校积累的历史欠账,短期内使学校的外延得以迅速扩张。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转型
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后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全力弥补内涵发展的短板,努力实现由“形式”升格向“实质”升本的内涵转型。毕竟,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由专科向本科的跃迁不仅仅是层次的升格、校名的更换,更是基于学术使命基础上的内涵与品质提升。
1.以师资建设为重点,实现由适应专科教学向符合本科教学的师资转型。针对学校师资总量不足、素质偏低的状况,新建本科院校以师资建设为重点,采取新举措,出台新政策,全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加大引进力度,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面向国内外全方位、多渠道引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培养力度,积极鼓励本校教师外出进修、访学和深造,切实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经过不懈努力,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结构得到优化,师资力量不断充实,“双高”教师、“双师”教师数量大幅提升,质量稳步提高;师资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均已达到甚至超过国家本科院校的标准,不仅满足本科教学的要求,而且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实现了师资队伍由适应专科教学向符合本科教学的全面转型。
2.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实现由离散的专业架构向综合的学科架构转型。新建本科院校组建时由于办学层次所限,学科建设非常薄弱。升本后,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按照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与要求,全面有序地推进学科架构转型。首先,打破原有专业设置的离散架构,依托传统的专业强项,建构重点学科;其次,改造院系组织结构,在优化学科架构的基础上,凸显专业特色,着力创建本校的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同时,全面调整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促进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努力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的应用学科。通过整合与创新,新建本科院校目前的学科涵盖面大多在7-9个门类,并逐步形成以为重点学科为主干,优势、特色、应用学科为支撑,各学科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学科架构新格局。
3.以教育质量为根本,实现由单纯技能型向复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类型转型。学校升本后,其人才培养的标准、规格和层次随即发生改变。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充分汲取以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经验,以教育质量为根本,重新制定符合本科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各学校将“理论学习”与“能力拓展”有机地融贯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突出“本科”与“应用”的基础上,创新“校企合作”、“整体对接”等人才培养方法,着力构建融实用前沿的专业知识体系、基础多元的课程体系、灵活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于一体的复合知识结构系统。通过对人才培养方式的多维变革,新建本科院校基本实现了人才培养类型由单纯技能型向复合应用型的转型。
4.以历史传承为基础,实现由封闭的专科院校文化向开放的本科院校文化转型。新建本科院校自组建之初,就着手以思想转变为先导,全力建设和培育能反映本校精神品格、与本科层次相匹配的院校文化。各学校在大力弘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历史传承中的优秀积淀,全面释放蕴含于院校文化中的正能量。同时,新建本科院校以制度创新为抓手,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契机,通过分配制度、奖励制度、考核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切实推动学校风气的转变。目前,在扩大对外交流、拓宽学术视野的基础上,各学校以往那种封闭、狭隘的“小校”文化已逐步消解,学术自由、民主管理等具有现代气息的“大学”文化正在悄然形成,初步实现了由专科院校文化向开放、透明的本科院校文化转型的目标。
(三)新建本科院校的功能拓展
历史地看,新建本科院校脱胎于专科学校,由于这些学校长期处于专科层次办学,升本时其科研功能、服务功能并不健全,难以承接或完成有创见、难度大的科研项目。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积极打造核心竞争力,全力谋求学校科研实力与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努力实现办学功能的全方位拓展。
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高度重视本校的科研工作,始终把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大力培育科研团队,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力与水平。各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全力争取横、纵向的大项目和大课题,变过去单打独斗的分散研究为团队协作、校际合作的协同研究,让广大教师在科学研究中增强学术自信,全面激发学校科研的潜在活力。随着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机构、研发中心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功能已快速凸显出来。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充分利用学术优势,全面加强与企业行业、地方政府的合作,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选择项目,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展开应用性研究与咨询工作。通过技术培训、成果转化、专利推广、项目咨询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新建本科院校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服务功能不断拓展,正逐渐成为所在区域的“政府智库”与“业界智囊”。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凭借一批高水平的智力服务成果,初步建构起“学校←→业界、政府”良性互动的服务新格局。
三、新建本科院校的未来展望
毋庸置疑,新建本科院校自设置之日起,都在竭尽全力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然而,新建本科院校毕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生成的新事物,在某种程度上,它不是一种顺其自然、渐进发展的结果,而是外力助推、政策催化的产物。尽管这类院校多年来一直励精图治、奋力向前,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实现对自我的超越;但长远地看,新建本科院校未来的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其前进过程中仍旧充满着未知的变数。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二次转型
认真考察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历程,则会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近年来,不断有新建本科院校主动对本校升本时的办学定位、发展方向给予重新修正;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校名的变更,而本质表现则是以办学内涵为核心的二次转型。例如:1999年升本的常德师范学院,早在2003年就已更名为湖南文理学院,并由职业属性较强的“师范类”院校转型为多科性的“综合类”院校。而同年升本的岳阳师范学院则是更名为湖南理工学院,开启由“师范类”院校转型为“理工类”院校的先河。表2是笔者对十五年来实施二次转型的院校所作的一个代表性统计。
表2 新建本科院校(部分)二次转型列表
注:1.表中箭头上方所列时间分别为各院校升本时间和更名时间(二次转型)。 2.资料来源于各院校门户网站。
从表2可以发现,上述院校都是在经过一段发展后,切实认识到学校升本之初办学定位的单调、趋同与不足,于是重新厘定自己的发展路径与方向,在凸显办学特色与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重塑了自己的办学目标与价值追求。然而问题是,这些学校的变革行动是一次偶然的院校更名,还是其间蕴含着某种必然的转型需要呢?
事实上,新建本科院校的二次转型即是对高校同质化的主动规避,更是对社会变化作出的理性回应。一个时期以来,新建本科院校都在按照“大而全”的传统模式向前滚动发展,并直接造成院校雷同、千校一面的困境。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这已经被证明是一条走不通的路;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实施转型发展,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才能避免同质化的弊端,凸显出自我。例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依据自身实际,自觉转换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使本校转型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以“石油化工”为特色的院校;而河南城建学院则是主动放弃之前笼统的“工学院”办学取向,依托自身优势,在突出“城建”特色的基础上实施了第二次战略转型,并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城建类专门学院。
更为重要的是,当今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已将整个世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计算机网络正在快速突破校园、教室等距离边界的限制,将知识广泛而有效地传播到人群中,并对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上的现代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给予巨大的冲击。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甚至偏激地认为:“从现在起再过三十年,大学校园将成为遗址,大学将不再存在。这种变化之巨大就如同我们第一次得到印刷的书本一样……”[3] 显然,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新建本科院校不可能独立于局外,必须采取相应变革以因应时变。它们只有大胆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制约,依托自身优势,果断实施转型,才能有效应对社会变化并实现自身的办学理想与价值追求;否则,新建本科院校将无法继续担当起变革社会的教育使命。展望未来,新建本科院校根据社会变化再次转型将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时代必然。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全面分化
就新建本科院校的整体而言,由于各学校的办学历史、学术实力、区位优势、价值追求各不相同,其综合实力强弱有别自在情理之中,彼此间似乎没有可比性。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尤其是随着适龄生源的逐年递减,高校间基于学术声誉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所有高校都不得不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因此,谁能抢抓住发展的机遇,谁能快速提升自身的实力并建立起良好的学术声誉,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脱颖而出。
其实,许多院校早已开始行动了,而有些学校甚至走得更远。2007年8月23日,经过七年的快速发展,“井冈山学院”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升格为“井冈山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由综合学院升格为多科性大学的新建本科院校。2010年10月24日,“临沂师范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临沂大学”,实现了由师范学院向综合大学的层次跃迁。
然而,当我们对这两所大学投去艳羡的目光时,不禁心生困惑:它们的再次升格究竟是国家对革命老区的特殊照顾,还是新建本科院校奋发图强、快速崛起的榜样?事实上,新建本科院校竭力争取办学层次的上移完全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逻辑需要,而升格次、争硕点等仅仅是这种内生动力的外在表现。毕竟,顶端优势将使新建本科院校获取更多的紧缺资源,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持续激励这类院校不停地向上一层级跃迁。
而且,从院校市场的竞争层面分析,这一态势会变得更清晰。客观地讲,我国目前两千余所高校已形成了一个特定的院校竞争市场。新建本科院校只要进入这一市场,它们就必须与其它高校展开公平竞争;此时,市场的选择功能便会自发起作用,而由师资力量、学科优势、教育质量、学术成果等要素综合形成的学术声誉就成为可资比较的硬通货,它将公正地反映每所院校的真实水平,使各院校的竞争实力一目了然。更为关键的是,在院校市场里,同行们都能深刻体会到为学术而付出的代价和意义,任何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都会被视作对学术的亵渎,他们只认可以学术声誉为基准的院校实力,并自觉形成一种共识:鼓励和支持那些有创新意义的行为,拒斥和淘汰毫无价值的行动,坚持把更多的资源分配给做得更好的院校。这些潜在的市场规则,将促使新建本科院校主动将自身实力的提升转换为院校竞争的筹码,努力挖掘本校赖以生存和竞争的学术实力生长点,全力寻找向上发展的路径与空间,以确保自己在院校市场的竞争与选择中取得比较优势并成功晋级。如此一来,新建本科院校彼此之间的综合实力与事实差距,将因各学校努力结果的不同而被越拉越大,并使学校与学校间的分化明显表露出来。
可以预见:今后15-20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将会因实力差距而趋向全面分化,并最终形成院校分化新场域。那些充满活力、目标明确、敢为人先的院校将通过竞争逐步走向院校群落的顶层,而那些思路不清、竞争力不强、因循守旧的院校则会被泛化到院校市场的边缘。
(三)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趋向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全面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新建本科院校历经多年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选择。今后这类院校应该向何处发展;换言之,如何研判新建本科院校未来发展的目标趋向,已成为一个富有挑战意义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诚如潘懋元先生所言:“它们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它们既不应走学术性研究型的独木桥,也不能办成职业技术型高职高专的翻版……对于这类高校的分类以确定其发展方向,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4]
其实,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目标趋向,学界近年来一直都在探讨。例如:按照目前流行的分类标准,很多学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应定位于教学型大学;而有的学者则基于人才培养的类型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定位于应用型大学;还有学者基于欧美大学的经验,提出了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构想。刘献君教授针对我国高校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概念。[5]但实事求是地讲,所有这些发展目标都是对现状的归纳与概括,很难真正符合新建本科院校未来的发展要求,难怪有新建本科院校的校长就发出“‘学术向左,‘应用向右?”的困惑与感慨。[6]于是我们不禁要追问: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趋向究竟是学者们预设的理论愿景,还是各院校实践中探索出的未来雏形?
毋庸讳言,未来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充满未知与不确定的时空交集,谁也无法精确预见;而实践中的现实困惑恰恰是对理论预设的反驳,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趋向显然只能由它们自己来决定。我们必须承认,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目前任何一种发展定位或办学类型都是暂时的;开放、即时、多元的信息时代将使它们无法固守于一个孤立的型态而封闭运行。进一步讲,这类院校未来发展的目标趋向应该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的目标体系,而且该目标体系必须是新建本科院校自身根据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社会环境变化、时代发展需要等因素所作出的理性选择。因此,当前最现实的方法就是放手让新建本科院校大胆实践,通过变革与试验,尝试性地建构起一个能够大体应对未来变化的新型教育机构的可能雏形;让它们在不断探索中发现并找到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毕竟,面对一个不断变化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勇敢探索与开拓创新可能是确认新建本科院校的未来发展趋向的最佳策略。
可喜的是,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并没有被目前的分类、定位、类型所局限,而是大胆地按照自身的价值追求,自觉地探寻符合本校实际的发展目标,努力寻找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最佳切合点,以实现自身功能的最大化。它们为应对社会变化而勇于突破陈规,它们为探索发展之路而勇于开拓创新,它们为摆脱传统束缚而勇于革故鼎新……因为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已经清醒的认知到:它们不可能从过去的选择去推测未来的答案,只有不断地探索、试验、甚至冒险才能开辟出通向未来的成功之路。
由此可见,面对未来,那些銳意进取、敢为人先的新建本科院校已经开始自觉地关注未来的各种可能,并毫不畏惧地迎接未来赋予的挑战;它们不仅能够自觉地对未来形势进行预判、反思与选择,而且还能够自觉地对其进行引导、创造与利用。因此,有理由相信,随着信息社会的全面到来,新建本科院校定会突破目前高校分类的“类型”桎梏,向着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加充满活力、更加适应未来、更加符合自身价值追求的目标趋向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困境与出路[J]. 高等教育研究,2011(1):54.
[2]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51-52.
[3][美]弗兰克·罗德斯. 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 王晓阳,蓝劲松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1.
[4]潘懋元,吴玫.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 复旦教育论坛,2003(3):8.
[5]刘献君.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J]. 教育研究,2007(3):31.
[6]李益众.“学术”向左,“应用”向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面临转型之痛[N]. 中国教育报,2012-03-29(3).
(责任编辑 刘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