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忠
摘要: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口语""朗读"就像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三把钥匙。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学抓好"识字""口语""朗读"这一训练重点,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培养识字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重视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199-02
1 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识字
识字是一个孩子学习母语的起始,学生不认识字,就无法阅读,更谈不上写作,只有学好汉字,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小学低年级,识字量较大,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来进行识字教学。
1.1 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在教学生字时,我总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如在二年级下册归类识字时,我先搞了一个小游戏。教师喊"大西瓜",学生喊"小西瓜",老师喊"起立",学生就喊"坐下",这样活动后再来学意思相反的字词,学生兴趣盎然。另外,经常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讨论,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进行自主或创造性的学习,使他们各显神通,自己想方法识字字形,乐学而好学。如在教"晶"字时,我让他们想象怎样记住它,一个学生说"三日晶,亮晶晶。"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字。
1.2 教给学生识字记方法。
学生掌握了方法,识字的兴趣、能力就会显著提高,从而做到事办功倍的效果。
如:(1)形声字识字法。在教形声字"蜻和晴"时,读音相近,意义却不同,这与偏旁有什么关系?老师提出了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对形声字的规律有所领悟:声多表音,形旁多表义。接着老师又列举出不认识的形声字让学生利用形声字的规律来识记。如"竿、赶",虽然学生声调念得不准确,但是他们已经知道念什么,意思是什么了。学生高兴地说:"原来这就是形声字呀!这一类字我们已经会识记了。"
(2)形近比较法来识字。如教"辛"和"幸"时,让学生抓住"辛"和"幸"字上半部分的不同,用"一点"和"十分"辨析字形,用"辛苦"和"幸福"两词体现字义,并编为儿歌"辛苦一点,幸福十分"。
(3)儿歌字谜法。如"辩、辨、辫、瓣",中间有言来争辩,中间有点用眼辩,中间有丝扎成辫,中间有瓜是花瓣,中间有丝扎成辫。
(4)数笔画法。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每个汉字都可以用这中方法来识字,如果哪个字不会,多书空几遍就会了。
1.3 作业中要经常反馈指正。
由于小学低年级识字量大,学生最容易写错别字了,若不注意及时清理,学生中的错别字就会越来越多,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反馈指正。属于遗忘性的,重在温故而知新;属于混淆性的重在辨析;属于多数学生错的,教师一定在黑板上集体订正;属于顽症的,每隔几天就听写一次,不断强化。
1.4 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下识字。
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很多汉字。如果星期天跟爸爸、妈妈一起上街,看看商品的名字,食品包装袋上的名字,商店的名字等等,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识记一些字,给课堂识字减轻一些负担 。
2 创设情景,重视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标非常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目的在于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教师多留心,多创设情景,给学生锻炼的舞台。
2.1 教学中创设情景,训练口语。
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结合教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口语交际。如学习《四季的脚步》时,当学生看完秋天和冬天的多媒体课件后,老师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同桌俩交流一下吧。"交流后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有的说:"我看了秋天树叶黄了,一片片的落到地上,铺成了一条条金色的小道。"有的说:"我看到了大雪,雪花有的落在房子上,房子变白了,有的了落在树上,树木好像开了白花,有的落在地上,小朋友在那儿高兴地堆雪人,打雪仗呢!"从学生眉飞色舞的神情看,他们获得了满足。
2.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训练口语。
在我们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很多,每次活动,我都组织学生讨论一下自己的感受,进行一次口语交际。如:"书法比赛"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优秀日记展评"后,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每天的晨会是更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一个舞台。让学生说一说昨天看的电视节目新闻,发表自己的意见。
2.3 精心布置作业训练口语。
课堂是学生学习中的一部分,家庭作业则是孩子学习中的另一部分。在教学中,我总是布置一些口头的家庭作业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
3 以读为主,重视积累,让读成为语文教学的生命
通过读,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词句篇章的记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读的重要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力争做到让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以下几点:
3.1 教师范读,引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因此每上一节课前,我都会先有感情的范读一遍,引发学生的读书欲望,然后让学生大声自由地读,达到了老师预想的效果。可见范读出入于老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与学生的心。
3.2 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如果书读不通,读不顺,可想而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所以,在上每节课之前,我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小声读课文,遇到困难,请教同学或老师,致使把课文读通顺,其次,老师要求学生把最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达到不丢字,不添加字,字音读准。最后采用指名在全班读,同桌互读互听,小组四人轮流来检查朗读情况。这样每篇课文基本上每个同学都会读通顺了。
3.3 在读中力求"美"读。
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朗读的质量,就必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怎样才能达到理解课文,达到完美,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呢?我有时利用插图,有时着重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让学生再现当时的画面情景,有时运用语言的艺术来感染学生。如《妈妈的爱》一课,我让学生看着插图,深情地描绘内容:妈妈为了女儿不受热,睡得舒服,宁愿自己受热,哪怕衣衫被汗水渗透。是呀!她把清凉舒服给了女儿,却把炎热劳累留给自己,谁能把这一段情感读出来?学生的情感都被调动了起来,读得很感人。学生一旦学会美读,不仅能在抑扬顿挫的吟诵中,领会课文的内容美,语言美,而且这种领会能力,会逐渐迁移到写作中。
3.4 积累语言,提倡诵读。
对优美的句子,片段,诗歌或抒情的文章,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达到会背诵。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还可以发挥想象,增进文字鉴赏力。如有的文章文质兼美,我都要求学生会背诵,像《春雨的色彩》、《北京亮起来了》等。
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学生的识字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更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