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逆袭好莱坞?

2013-04-29 00:44阙政
党员文摘 2013年5期
关键词:合拍片好莱坞

阙政

种种迹象显示,中国电影界正在上演一出“逆袭好莱坞”的大戏。

2012年2月,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和美国梦工厂达成协议,将在上海成立合资公司“东方梦工厂”。

5月,大连万达集团和全球第二大院线集团AMC公司签署并购协议,以26亿美元购买拥有92年历史的AMC集团100%的股权并承担其债务。自此,万达同时拥有北美和亚洲两大院线,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

11月,“小马奔腾”影业收购“数字王国”,签约合作项目正式落户北京。

2013年1月,TCL购买了好莱坞星光大道标志性建筑“格莱曼中国剧院”的重新命名权,并将其正式改名为“好莱坞TCL中国剧院”。

投资好莱坞

2013年伊始,担任一部在国内外都引发巨大争议的影片《云图》主创的沃卓斯基姐弟亲临北京,出席影片发布会。为中国市场助威呐喊,固然是导演们不辞辛劳远赴异乡做宣传的目的,但另一方面,中国新原野娱乐传媒有限公司为影片投资的1000万美元,也注定了主创们须有此行。

去年因为与张艺谋分道扬镳而一度销声匿迹的张伟平,年初又出现在美国电影金球奖颁奖典礼上。张伟平此行是为自己的新片寻找女主角,安妮·海瑟薇、妮可·基德曼都在物色之列。由于电影将包含大量中国元素,张伟平称“正在寻找对东方文化感兴趣的好莱坞导演”。

投资好莱坞正成为中方电影公司的新热潮。纵观2012年,《敢死队2》《环形使者》等,均以合拍片身份亮相银幕。2012年4月,在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孙子兵法》和《封神天下》被作为中美合拍片提上日程。6月,在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又有《成吉思汗》《藏地密码》等10部中美合拍片在筹备中。好莱坞顶级制片人迈克·麦德沃伊也与上影集团达成共识,着手协拍以旅外中国作家贝拉的小说《魔咒钢琴》为蓝本创作的同名电影。最近,中美合拍史诗片《最后的战争》在北京举行启动仪式,由中国云南电影集团和美国共同投资,全部在云南取景拍摄。

假合拍,真贴牌

请洋和尚来念经并不是这几年才有,但请得动好莱坞一线影帝级明星的大手笔,近两年实在可算是井喷:《金陵十三钗》请到“蝙蝠侠”,《形影不离》有凯文·斯派西担纲重头戏,《一九四二》更是集合了两位对中国文艺观众而言充满符号意义的人物——“肖申克”和“钢琴家”。正如凯文·斯派西所言:“接下来的十年内,会有大批人才进入中国。”

好莱坞乐于接受中方的投资,看中的除了那笔静态的钱,还有合拍片超越国界的卖座能力。由于受到政策限制,每年中国大陆可以引进的海外分账大片是非常有限的,相较之下,合拍片显然更为游刃有余。而能够在中国过万块银幕中占据一席之地,就预示着有票房成倍扩大的可能性。更何况,作为合拍片上映,片方分账可达43%,比进口片的25%分账足足要高出18个点。中方既参与投资又有较高分账回报,在影片后期宣传、发行与院线排片方面势必使尽全力。静态投资加上动态收益,何乐而不为?

正在与中影合作《狼图腾》的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曾经直言:“好莱坞来中国,纯粹是为了赚钱。”那么中方呢?最初,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成立的目的是所谓“取长补短、深层合作、开拓市场”“全球视野下的风险共担”以及“宣传中国主流文化”。本意是客随主便、借力打力,如今却未免显得好莱坞有些反客为主。

按照一般规定,中方在合拍片中的出资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一,而且必须有中国演员担任主要角色,并需要在中国取景。合拍片从中国融合好莱坞的一个工具,变成了好莱坞进入中国的“虎符”。

在这场跨国贸易里,中方的软肋在于:没有著作权。据中国导演协会会长黄建新透露:“好莱坞的制片公司一直在强调著作权,即使你在他的电影里投资了30%—40%,你也没有著作权,只有几年的分账权。”拿《云图》来说,15年内,新原野可以获得影片版权收入的分账,但一旦过了这个期限,就毫无利益关系了。

要练神功,必先自宫?

2012年,好莱坞大片《黑衣人3》登陆中国,片中台词被富有娱乐感的字幕组翻译成“最炫中国风”,地沟油、小沈阳、凤姐等词汇不时跳出,一时引发热议。

与这种人为的“本土化”相映成趣的是,一些好莱坞大片在引进甚至筹拍之初,就已经做好了“中国化”的准备。

当中国的电影从业者忙于探索好莱坞时,好莱坞也正在试图掌握我们的游戏规则。中国电影审查官员显然是他们最不想得罪的群体。想想这些年来,美剧里期期艾艾讲不清英文的一张张亚洲移民面孔,从前好像都是中国人——经营着饭馆卖一些里面夹着小纸条的幸运馅饼,或是开着洗衣店为一颗扣子与鬼佬争执——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已经悄悄地集体变身韩国人。尽管好莱坞还是日复一日地在拿外族的身材、智商、口音、习俗开玩笑,但很少再针对中国。

最近在国内公映的汤姆·克鲁斯新片《侠探杰克》,男女主角像上世纪80年代的美剧一样暧昧来暧昧去,终于“什么都没有发生”,并且是一刀未剪下的原生态效果。这让人想到互联网上一位网民的预言:“将来的大片会不会变得好像央视六台的海外剧场,安全到男女主角连个kiss都没有?”——下一秒再点开的网页上,又有几条消息赫然入目:“布拉德·皮特夫妇在学中文”“如何跟美国人解释甄 ”“《怪物公司》前传《怪物大学》提前发布中文迎新海报”……

有人担心迁就中国市场以后,好莱坞会磨去自己的棱角,甚至固步自封。博纳影业总裁于冬的话最一针见血:“好莱坞是全球最优秀的电影制造商。当中国电影市场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时候,它就会根据中国市场增加的配额,来给你定制产品。”以为中方可以凭借庞大市场来逆袭好莱坞价值观的,先要想想中国会不会在不知不觉间就变成了好莱坞旗下的一个分众市场?

美国人有句话:“任何国家只要把国门打开,美国电影便长驱直入。”要练神功,必先自宫,这已是蛮悲剧了,更别以为人家本土也只有一本《葵花宝典》才好。

谁输谁赢

尽管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指日可待,但在2012年170.73亿元的全年票房背后,还有一个数字被掩盖——国产影片票房82.73亿元,占总额48.46%。

这是国产电影票房总额自2002年以来首次没有过半。这要归因于好莱坞分账大片的配额——自中国2001年加入WTO时起,已经承诺电影市场的开放。2012年,中国政府进一步兑现承诺,将好莱坞分账大片的配额,由每年的20部,增加到34部。“中美电影新政”使得去年国产电影票房总额占比九年来首次低于进口片。

据统计,目前全国每年拍摄的国产片多达五六百部,而真正能在影院上映的仅有两百多部,档期超过一周的不到一百部。这与动不动就稳占院线两周甚至月余的进口大片相比,空间实在少得可怜。表面上,我们正不遗余力地用热钱、用市场逆袭着百年老大好莱坞,试图成为新的梦工厂。现实里,却一不小心地成了梦工厂“兑现”的地方。

(摘自《新民周刊》2013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合拍片好莱坞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浅谈中韩合拍电影《重返20岁》的本土化移植之路
后CEPA下警匪合拍片类型策略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一本两拍”中韩影视合作新模式浅析
2013香港合拍片创作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