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惠英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并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调查分析
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新课程理念在不断地得到实践和验证,而学生学习方式有效性的缺失这一问题,正在凸显出来。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学校课题组对学生学习方式有效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二、现状思考
从调查问卷的细化分析中发现,我们的教师已经抛弃了传统的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些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却屡遭质疑:
1.合作学习形式化
在课堂上,教师往往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来解决教学问题。这种方法虽然可取,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运用这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也有缺点:随机性很大,不容易把握时间,学生也不能充分思考。因此,合作学习要追求有效性。
2.自主学习表面化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时,学生会积极思考。但是在课堂上,学生有机会自由表达看法的只有42%,而近50%的学生认为机会不多。这就给了我们一个课堂信号,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是有限的,有时还有遏制的趋势。
3.探究学习被动化
主动性是新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构成鲜明的对比,两种方式在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中分别表现为“我要学”与“要我学”。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真正喜欢的探究方式并不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机械训练。
综上所述,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方式问题,而是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如何真正有效地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的发展,已成为教师的新课题。
三、策略尝试
1.整合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绝大多数教师的自觉行为。但在实际操作中,自主、合作、探究三方面必须有所侧重,适当整合,才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例如,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是这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完全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四人小组两两组合,朗读生字词。对于读音有误的同学,小组同学互帮互学,相互纠正,并及时向老师汇报。这样合作学习,比指名朗读发现读音错误的概率要高得多。
在对课文朗读情况的检查中,可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每一对同桌中一方读,另一方听,听的一方只关注同桌的朗读,这样,任何不和谐的读音都无从遁逃。这样全班性的大组合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
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合作学习应占主导地位,并适当开展小组竞赛,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与小组考核结合在一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教学效果。
而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探究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独立思考型的探究学习。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探究学习应成为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的主要方式,而合作学习应作为辅助方式。
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整合,才能在不同的课时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取得预期的效果。
2.创新学习方式,促进均衡发展
在教学中,要尽量对一些具体目标做出分层次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能力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例如,在第一课时的字词理解环节,对于“查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这一目标,我要求学生能联系课文从字典中正确选择解释,而对能力强、先完成的同学,则继续提出要求,根据字典中这个字的另外意思组词。然后在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共同理解的效果。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分层次教学,构建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得到均衡发展。
另外,提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都把目光聚焦在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大胆创新,把学生的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教师可以设计新颖的预习提纲,在课前就让学生明白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课前探究中寻找新的学习动力。我们还可以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延伸到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培养上。例如,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捆绑式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考核。这种小组合作评比的方式,由于学生的个体行为将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因此能激发学生潜能,起到相互监督和互相帮助的作用,使学生共同进步。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一贯的主题。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绝不能只是一句空话。因此,每个教师都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让学生实施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