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彩霞
摘要:本文分析了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興趣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疑、解疑激发兴趣;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关键词:思想政治 兴趣 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当代的中学生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们希望政治老师能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就他们所关心的一些诸如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国际形势的变化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给他们以信服的解答,希望通过政治课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往的政治教学采取的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宣”得头晕,学生在座位上听得“费解”。提起政治,学生摇头,教师叹气。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也为了增强学生对政治课教学的兴趣,我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兴趣教学的方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而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因为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例如初三《社会》课,可以从《社会》这个书名入手。上课一开始,教师不要急于讲课本内容,而可 以先让学生讲讲在假期里的所见所闻,讲讲我们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有哪些重大新闻、重大事件发生。如上学 期的第一堂课,同学们讲的最多就是我国长江、嫩江特大洪灾及世界金融危机的情况,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气氛相当活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造成98年特大洪灾的原因有哪些?这对我国今后经济 发展有什么启示?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还能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说明了什么?当今世界国际政治形势如何?等等。通过提问,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第一堂课就体会到小小的课堂讲的都是大千世界的事情,社会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从而使学生对《社会》课产生学习兴趣。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今日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为所动,反觉得自己单纯是贮存教材内容的“容器”。这样就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内心要求无法得到满足,自然地失去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因而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力争每节课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课始五分钟,我让学生进行时事政治讲演。课中我要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讨论中可以是师生进行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辩论;要么可以由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要么将富有启发性的题目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这样,课堂不仅成了学生施展才华的竞技场,而且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三、通过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才能有所进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当学生处于“山穷水重疑无路”时,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讲授“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首先提出疑问“有的人由于网络,扩大了他的交往范围,眼界开阔,知识丰富,走上成才之路;有的人却荒废学业,成为网络的俘虏,甚至走上犯罪之路。同是网络交往,为什么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呢?”这个问题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经过热烈的讨论得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又有弊”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疑问:一个成功的网络人才具有哪些品质?学生会自己总结出:有理想、有目标、有坚强的意志……最后教师将问题引入深层,并做出总结,给予点拨:事实上,网络再先进也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
四、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新教材比以往的教材更具有可操作性,与学生的联系也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给教师与学生留下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好生活教材,树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材观。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才是更好的教科书。例如,我在上《新学校,新同学》这一课时,先组织学生参观新校园,然后让学生做了一份“问卷调查”:①学校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②你最喜欢学校的一个地方是什么?③进入新学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是什么?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不仅体现了“生活即教材的”教材观,同时也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了新学校、新的初中生活,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远非以上所举。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才会上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魅力,学生才有学习兴趣。政治教师只要肯下功夫,善于创新,启迪真理的钥匙一定会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的教学一定会感动学生,受到学生由衷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