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强
参观过安徽寿县博物馆的人都知道,在《楚都遗珍》专题展厅内陈列的展品中,有一件青铜罍,非常引人注目。每每讲解员介绍到这件展品时,总是将其与现在酒桌文化中的“放雷(罍)”、“炸雷(罍)”生拉硬扯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引起人们对这件展品的浓厚兴趣。有时一些部门领导在陪同外地来馆领导参观时,还没等讲解员讲解,就流露出一种自豪的表情抢先介绍道:“这就是我们喝酒时要‘炸雷的‘罍,炸雷(罍)就出在我们寿县。”青铜罍和我们今天酒桌上的“放雷”、“炸雷”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呢?还得从寿县馆藏的这件青铜罍说起。
这件青铜晷通高29厘米,口径20.5厘米,底径21.8厘米,腹围120厘米,是战国时期的盛酒器。器物呈小口、方唇、直领、丰肩,最大径在肩部,腹向下斜收,矮圈足,肩部有两只相对的龙首耳。器身上部主饰三周涡云纹带,中间一周纹饰带较宽,其上一周置八枚凸起的圆饼状饰。整体造型丰硕大气,纹饰细腻精致,具有浓郁的楚国文化元素,属于战国中期的楚国青铜器。
说起这件青铜罍,可有着一段不寻常的来源经历。这件青铜罍1986年出土于兴建北门外大桥引桥路的北关集土方工程中,出土后被发现者北关集农民谢氏拿回家中,一直放在院子里喂鹅。不久,这事被寿县水泥厂空运车间的工人杨某得知,杨某想得到这件青铜罍,曾多次登门做工作讨要,并最终以厂里发放一年劳保物品作为代价换得该器。杨某在厂里从事挖土取土工种,常遇见一些零星出土的历史文物,也由此积累了一定的文物知识,知道该器的价值。青铜罍弄到手后,一直暗藏在家中,秘不示人。1988年7月的一天,早上刚一上班,寿县博物馆办公室的电话铃声就响了起来,是县公安局转述邻近的淮南市谢集区公安局来电,说:“昨晚,在我市开展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严打夜间巡逻时,抓获一名从你们寿县博物馆偷盗一件古代青铜器的犯罪嫌疑人,请速派工作人员来确认。”得知情况后,馆里的气氛顿时紧张了起来,大家一片茫然,难道真的有文物被盗了吗?带着疑问,全馆职工立即展开行动,一边派馆保卫股长李凤鑫同志会同县公安局前往淮南谢集公安局进行确认:一边组织职工从每间展厅到每间库房的门窗、展柜至每件藏品都进行了认真的排查,并未发现异常情况和文物丢失。后经过淮南市谢集公安局对犯罪嫌疑人的初审才知道,原来寿县水泥厂的杨某在五六月份的时候曾经携带暗藏的青铜罍照片,来到当时淮南市谢集区的新华书店门前自由形成的跳蚤市场,结识了嫌疑人欲想出手,经过几番讨价还价之后,将其带回家中看“货”。其实嫌疑人根本就没有现钱,看完“货”后说道:
“放心吧,一个月之内送钱来取货。”一个月过后,也没见来人取“货”。就在7月的一天深夜,嫌疑人伙同另外两人骑自行车来到了杨某的家,正值夏季,杨某家门只是半关着,乘其熟睡之际,将一直放在床底的青铜罍及其装置的木箱一同偷走。万没料到的是,在回去的路上,正巧碰到谢集公安局治安夜间巡逻队,被抓获。事发第三天,笔者再次会同县公安局前往淮南市谢集区公安局,就涉案文物的归属等问题进行了磋商后,一并将被偷盗的青铜罍及犯罪嫌疑人带回寿县审理。这才使得历经磨难几易其主的国家二级珍贵文物战国青铜罍,最终回归入藏寿县博物馆。可能是因其有着坎坷曲折的来源经历,寿县博物馆对这件失而复得的青铜罍备加珍惜。
考古发现表明,青铜罍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多集中发现于今河南、陕西、山东等中原地带及其相邻地区,早期器形魁伟浑厚,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制(图2、图3),战国后期日渐衰微和消失。在《诗经·卷耳》里有这样一句话:“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这里的“金罍”的金,并非黄金的金,而是锡、铅、铜的一种合金,称青铜,所指是用青铜制作而成的盛酒器皿罍,应与寿县博物馆藏战国时期涡云纹青铜罍是一致的。此话直译是,我姑且用这金酒罍来斟酒喝,以免总是感伤。可见青铜罍,是先秦古人喝酒时用来盛酒的一种酒具,类似于今天的酒坛子。其实古代的“金罍”,同我们今天酒桌上的“放雷”、“炸雷”,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由于是古时候的盛酒器,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今天的人们把它引用到酒桌文化上,牵强附会地与当地劝酒习惯联系到一起,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和传播。
在安徽寿县南90多公里的三觉镇,过去不知在什么时候流行的一种习俗,每当逢集赶场的这一天,由于交通的不便,当地十里八里的农民,总是一大早起来赶着上集市,正好在日出的卯时赶到集市。由于为了赶集起得早都没吃早饭,于是三五个爱喝酒的人们凑合在一起,我俩碰一杯,你俩碰一杯,一边喝酒,一边谈天论地,海阔天空,好一个悠闲自得。久而久之,起早在卯时赶集喝酒,便成了当地的一种习俗,称作“卯时雷”。“雷”字,在这里就是形容相互敬酒碰杯的响声,同时又含有多斟酒的量词之义,冠以“卯时”,进而延伸替代为早晨喝酒。“罍”与“雷”为同音,一为盛酒之器,一为碰酒杯之声,且按中国汉字之释法,音同字通,借“罍”酒器之名于“雷”,其音和义皆而有之,故可以说得通。因此,也可叫“卯时雷”为“卯时罍”、“放雷”为“放罍”、“炸雷”为“炸罍”。其实,我们常在酒桌之上所谓的“放雷(罍)”也好,“炸雷(罍)”也罢,并非只是寿县的“专利”。在我国北到东北的哈尔滨,南到岭南的广州,这种酒桌文化亦有之,有的称之为“放炮”,有的就直接称“放一个”。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碰杯敬酒时尽量敬劝对方多喝酒,总是怕对方喝不好,这或许是中国酒桌上的待客之道。总之,通过这种喝酒方式,既敬劝增加了客人的饮酒量,又极大地丰富了酒桌文化内涵。真可谓是用心良苦,也算得上是“古为今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