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波 付伟 王玉花
[摘 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专业化、职业化的服务体系,主要体现在服务内容的专业化、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上,而这也是目前困扰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瓶颈”之一。高等教育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理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担当重任。
[关键词]地方高校;农村服务体系构建;作用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134 — 02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及党的“十七大”报告均强调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他公共服务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2012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了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促进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良性发展和构建适合我省农村现状的公共服务体系,成为摆在全社会各个阶层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着力点。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专业化、职业化的服务体系,主要体现在服务内容的专业化、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上,而这也是目前困扰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瓶颈”之一。基于这样的认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单凭政府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多元供给体制,汇聚社会各种力量,整合优质资源,形成合力,全力打造新型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服务。高等教育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理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担当重任。
一、地方高校参与农村服务体系构建是地方高校职能的具体体现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逐渐进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已成为现代高校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其中,服务社会职能已被世界各高校广泛接受,成为许多高校的立校和发展的根本。正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Charles Richard Van Hise)所指出的:“服务应该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
现代高等学校己三大职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从高等学校职能的角度考虑,地方高校具有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服务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1.人才是农村服务体系构建的基础和保障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专业化、职业化的服务体系,主要体现在服务内容的专业化、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上。目前,影响农村公共服务良性发展的因素较多。其中,公共服务内容的多维化和专业人员匮乏是其主要矛盾之一。而专业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的最基本职能所在。地方高校可以为出新农村建设培养所需的各级各类实用人才,让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服务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有人才可依。
2.科技扶持是农村服务体系构建的关键和核心
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支撑这个工程的关键和核心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能。要加快推广农村适用科技成果,提高农村文化科技素质。只有地方高校充分发挥科学研究职能,以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研究课题,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在农村的推广,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科技支持,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现。
3.服务地方新农村建设是地方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载体与舞台
作为地方投资的高校最终必须为地方服务,必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地方高等学校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肩负起不可替代的职责与使命。时至今日,“三农”问题己成为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地方性高校理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担当重任。,可以说服务地方新农村建设是地方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载体与舞台。
二、参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是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
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方针是要实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方针。在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反哺”与“支援”过程中,核心要素是要体现在“智力”和“人力”上支持。“智力”与“人力”的支援对于新农村建设既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支援,又是一种更具有持久性、长效性和多效的支援。对于“智力”与“人力”支援而言,地方高等教育更有资格更有可能肩负起这种支援的责任。
现阶段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发展服务。”目前我国大多数区域仍以农村为主体。所以地方高校完全可以依托本身所具有的的资源、人力、科技优势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奉献力量,可以说地方高校参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是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
三、地方高校参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所具有的的优势分析
1.地方高校具有地缘优势
从高等教育的布局上看,地方高校一般都建立在我国的中小城市,处在农村的边缘地带,贴近农村实际。对于农村目前建设中的问题地方高校更具有切实的感性体验,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有着深刻的认识,这种基于地缘的优势决定了地方高校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可以提供更准确、更快捷的服务。
2.地方高校具有人力优势
地方高校在所在地区属于知识密集型组织,拥有着该地区最优秀的人力资源,承担着为当地培养、培训、输送各级各类应用人才的任务。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建设和发展,地方高校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逐步构建了完善的学科体系和实践、实验体系,其科研、教学、师资水平得到了全面发展,完全有能力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优势人才和强势智力支持。
3.地方高校具有人脉优势
地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脉络显示其主要职能是为地方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其毕业生大多来源于当地,这些毕业生大多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相关职能、服务部门。他们对于培养他们的母校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一方面他们十分希望母校能够为自己的家乡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建设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他们也十分愿意为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力。地方高校所具有的的这些人脉优势促进了地方高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4.地方高校具有成本优势
地方高校所具有的的地缘优势,使得地方高校在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提供服务方面具有明显的简约服务成本优势。地方高校在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中可以更加便捷,不仅有利于农村建设的问题的快速解决,而且后续的技术指导和扶持更能有效、有序的开展。
四、地方高校参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1.地方高校要勇于承擔社会服务的责任,构筑服务地方的新理念
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视和加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把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看作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校自身快速发展壮大的机遇与挑战,要举全校之力,发挥学校综合优势与学科特色,推动区域农业和农村发展,这正是高等教育服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条件。地方高校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发展的高度来重视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 构筑服务地方的新理念,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适合本地区农村建设和发展实际需要的服务体系、目标和路径。
2.地方高校要构建服务农村建设的组织系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地方高校要意识到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地方高校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地方高校与地区发展的双赢机制。在这种理念支撑下地方高校必须以服务为导向,利用学校综合优势,整合有效资源,加强组织与领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管理,集思广益,建立有效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保证服务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3.地方高校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地方高校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要从制度保障、组织建设、职称评定、学分承认、经费支持等方面为师生深入农村地区开展服务工作提供最大的支持。地方高校所具有的高水平的师资和科研人员,特色的学科专业,先进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优势是其它社会组织所无法媲美的,这一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在确保学校教学、科研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动员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等新农村建设活动尤为重要,学校应积极引导,大力支持,制订激励措施,提供服务平台,让师生走进到广阔的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工作,建立教学与实践教育,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互结合,互相促进的发展模式。
总之,发挥地方高校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既是地方高校的阐释高等教育职能的使命所在,也是地方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
〔参 考 文 献〕
〔1〕高耀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朱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3〕李佐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朱红根,翁贞林,康兰媛.地方农业高校支撑“三农”问题解决的机制研究——高等农业教育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04,(03).
〔5〕李燕凌,李立清.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1-5.
〔6〕余世喜,李喆.中国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南方农村, 2006,(03).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