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胜昌 叶晓芬
摘要:当前,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文化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弊端。因此,高校文化建设需要文化自觉,并且在文化自觉的传承当中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其中有利的载体就是通过高校的宣传工作进行合理的引导。
关键词:文化自觉 思想政治教育 宣传工作 二维关系
党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决定和胡锦涛同志的讲话都强调了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增强“文化自觉”。
新形势下“文化自觉”这一概念的的提出,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前景可谓一片大好。但是对于当前高校教育本质的迷失、文化冲突和文化自觉的缺失等等问题我们不能忽视。在文化自觉的视角下,高校教师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健全的大学生人格,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高校建设中文化自觉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各行各业都把主要精力重点放在了经济领域,从而使得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丢失,高校建设中同样面临着文化自觉的缺失等问题。
从目前全国的高校建设看来,热衷于大楼华美的外表,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在物质层面得到提升的同时,精神层面的东西不断缺失。工作重心以提升学校的社会效应为主,对日常工作进行考核的标准便是量化和标准化指标。可以说,当前很多大学的教育是重“谋生”功能;从课程设置看来,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共性:重功利化、技术化和实用主义。
显然,这种功利化和实用主义的趋向背离了教育的“化人”本质,学生被动成为标准化的工具,从而失去自身的灵性思维。长此以往,主要会有以下几种严重后果:
第一,教育被限定在狭窄的专业划分和高校教育的标准化与统一化,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严重遏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抹杀。
第二,学生普遍被“异化”,当今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电脑、网络、游戏已经是大学生并不陌生的伙伴;寝室里,很多大学生宁愿把自己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也很难和室友做促膝的交谈;似乎寝室卧谈文化在这个时代已黯然失色。原因主要是部分大学生认为进入了大学,就应好好补偿一下曾经为高考付出的努力,于是,将过多的精力或是投入到网络世界,或是投入到男女之爱中,没有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的追求价值和意义发生严重扭曲,失去对生活中真、善、美的追求。此外,部分人献身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弱化,进入大学学习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寻找跳板或敲门砖,没有把自己的热情投入到职业所要求的道德体系中去,缺乏踏实、进取的心态。
第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来文化无一例外的冲击着传统文化,无论是从文化资本到文化产品,从文化形态到文化意识,还是从语言教育到影视传媒,新奇、快餐式的外来文化使得部分大学生,不愿意投入精力去理解、体会和获取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缺乏理性的认识,过于盲从的心理可能导致对华夏这片热土一无所知,对自身的文化、民族、国家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有疏离感、陌生感,缺乏信仰,缺乏对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认同感,这是极其可怕的,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同时更会引起人自身存在的危机。南怀瑾先生曾说:“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从某种层度上说,正是由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已出现的边缘化特征,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有必要对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提升文化自觉作出努力。
二、文化自觉是大学教育发展的出路
(一)文化自觉的含义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背景中的人对其自身文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感,了解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树立正确的文化自觉意识,首先要求当代大学生对我们自身的民族文化有充分的认识,继而加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为新时代的文化确立自主地位。文化的核心是意识形态,主流文化的灵魂是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揭示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并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复旧”在当今时代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是不合时宜的,我们需要走出自己的独立发展道路。对于西方文化不应完全采取拿来主义而不持怀疑态度。当前大学的教育也呈现出种种弊端。由于过分注重功利化、技术化,因而导致部分高校教师的专业思维、限定了大学的发展方向,这显然与文化自觉下的大学理念是不相符的。费孝通先生曾明确指出文化自觉应是在维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更新和发展,并与世界对话,成为世界文化新秩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这对于大学的发展同样适用。
(二)文化自觉的传承意义
大学的文化功能便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使大学生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充满自豪之情,并继而有为祖国的未来做出应有贡献的壮志豪情。大学归根结底的本质在于通过文化传承和文化启蒙把个体狭隘的自我生存状态提升到自由自在的大爱生存状态,同时以自觉的文化创新去推动社会的文化进步,乃至社会的各个方面的进步[2]。大学教育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具体的、给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文化教化和文化启蒙,对人的能力、素质、精神境界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文化品位提升。但是,令我们痛心的是当前的大学教育用了更多功利化、技术化的教育思维去迎合经济的发展,应用学科、管理学科、工程技术学科及其各种应用知识大量渗透以人文教育为重点的大学教育领地,由此大学的人文教育变得苍白无力。在这样的趋势下,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选择的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人文学科,而是更能带来经济实惠的运用学科,大学四年期间的经历也主要用于攻破各种实用考试的堡垒。在随大流的考验大军中,更多的人仅仅是希望拿到一直文凭增加就业的砝码,而愿意去做冷板凳继续走学术道路的可能只是少部分另类人。在越来越明晰的专业化教育的体系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塑造成人才生产线上按照各种专业规格批量加工而成的模子。我们得到的不是艺人,更多是技术熟练的是匠人。因此,培育文化自觉是大学教育的根本路向,它既是大学教育本质的显现,又是社会价值的体现,它不仅关乎大学的命运,而且也关乎中华民族的命运。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觉相契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传统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为祖国新一代的接班人要用理性的认识,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要有主人翁的担当敢于承担起祖国四化的建设,在中西、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的现代化建设中,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因而,我们的大学教育必须回到本位思想——文化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觉的契合,主要体现在三点: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的探索中,张耀灿(2006)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原始人的意识、情感、规则的发生与发展。[3]在对文化的起源研究中,陈序经(2004)认为,文化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是同时发生的。[4]可见,两者介乎是同时产生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在本质并无区别。国内诸多学者对文化的定义都作出了自己的阐述。柳恩铭(2009)认为,文化是人类在与自身、自然互动过程中,为适应自身生存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需要而创造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财富的全部过程和结果。[5]不难理解,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在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培养人和教育人的过程。文化发展的结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评判尺度。因此,文化的发展需要人的实践,实践是发展的硬道理。文化的作用是促进人的不断文明,以此改造人的主观世界。而思想政治教育同样离不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即是要在社会生活中与其他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和渗透,不仅要改造人的客观世界,同时也要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尽管两者在本质上并无区别,但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造人的客观世界方面目的性更强。最后,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具有诸多相同之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这些教育内容,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方针,是对人类一切积极、健康的文化成果的肯定。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传承意义同样都需要我们高度关注。
四、做好高校文化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当前,高校文化建设面临诸多缺失问题,因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搞好高校文化建设的后盾。高校教师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爱国主义情操。因此,文化自觉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提升中华文化自觉和自信,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合格的中国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
高校教师,要做好高校文化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宣传工作入手。
第一,引导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宣传部门的工作应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的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我们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此外,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为契机,在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要让大学生在文化活动中受益匪浅。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坚定的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教育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好公民,诚信待人,追求公平正义。
第二,宣传部门要开展大量认真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柱和心灵归宿;引导大学生自觉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为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通过校报、思政网页开辟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专栏,通过电视新闻媒体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由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向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看齐,努力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理性爱国,科学爱国,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第三,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是高度的文化自觉的结果和体现,是一种基于理性认识之上的精神凝练。文化自信不是要我们夜郎自大,更不是文化自卑,而是文化上知己知彼的高度自觉。因而,在宣传工作中作为高校教師也应正确处理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N].人民日报,2012-11-09.
[2]黄金华.“文化自觉”概念的界定[N].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陈序经.中西文化的出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柳恩铭.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