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大庆
城市管理队伍是城市正常运行的一支重要保障力量,其管理服务能力及管理效力直接关系市民的日常生活,直接体现政府综合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然而,从城管队伍建立运行的那天起,这一角色就备受关注、饱受争议,诸如广东城管与女摊贩发生冲突,公开“掐女小贩脖子”;湖北一城管被违建者用锄头打死;延安城管酒后执法暴踩男子头部等事件频频曝光。在网络等新媒体上,对城管队伍的指责甚至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虽然城市管理者为市民生活环境的优化付出了极大努力,但在身心上不得不承受“指责或谩骂”之痛。因此,更新城管执法管理意识、创新执法管理制度、变换管理行为模式已成必然。而这种更新、创新、变换,最终都要以城管群体观念的转换为根本前提,须通过“城管文化”建设形成新时期城管人的共同理想信念、目标追求、道德规范,指引队伍建设和城市管理工作,以取得群众的认同,营造和谐的城管执法管理环境。
一、“城管文化”概念提出的背景
(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管理者防范城市运行风险任务和承担风险压力迅速加大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快速城市化的过程,2011年已达到了51.27%,城镇人口达69079万,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我国只用了30多年的时间便完成了英国200年、美国100年、日本50年的城镇化人口超过总人口一半的城市化进程。长期以农村为主色调的中国已经完成了以城市为主色调的快速转换。但是这种快速的城市化在促进经济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给城市的正常高效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
固然,中国的城镇人口很多是“候鸟型”的,但无论是不是纯粹的城镇人口,长时间在城市居住生活,必然对城市功能产生依赖和需求,也对城市的正常运行形成新的压力。大量新增的来自农村的人口,从意识上还没有形成“市民”,绝大多数保留着原有的生活习惯。加上就业机会的匮乏,一些无法就业的进城农民将城市主次干道作为“营生”的主要“阵地”,从而增加了城市管理工作的难度。为了适应这种城市化需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推进。然而在推进过程中,往往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运行完善的保障体系,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脆弱性,埋下安全隐患,造成了城市管理的压力日渐增多。
(二)社会转型期的复杂社会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城市管理工作的开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在诸多领域、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革和变化,仅用30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曾用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完成的社会转型进程,这种“赶超式”的转型极大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但是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尤其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阶层分化明显等社会矛盾使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有所下降。同时,在复杂的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不一和文化差异在城市中产生了碰撞和冲突,如,集体主义价值观与个体主义价值观、城市文化价值观和乡村文化价值观。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转型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信仰危机。经济和物质第一的理念不断渗透和侵入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各个层面,使功利化思想有抬头之势。人们易产生不安全和焦虑情绪。当前这些道德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不但影响着城市管理工作环境的优化,而且也影响着城市管理者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作风建设。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提出,及时为“城管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引方向
正是看到了当前社会转型期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为了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思想文化的内在和谐,明确思想文化的是非标准,党中央敏锐地将加强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倡导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阐释,成为全国人民砥砺奋进、携手前行的价值标杆和行为准则。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和群众关系最为密切、备受群众关注的城市管理者,必须积极构建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城管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新时期城管人价值判断的基本尺度,外化为城管人的基本行为规范,固化为城管人的价值理念,统领城管人的思想和行为,引导新时期的城管人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中国梦而倾心尽力。
二、“城管文化”的基本内涵、构成、特征及功能作用
(一)“城管文化”的基本内涵
《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梁启超指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共业也。易言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公共的业绩都叫做文化”。鲁迅认为:“久浮文化,则渐悟人类之尊严”。《辞海》中将文化界定为:“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参照这些定义,“城管文化”应包括“正德、利用、厚生”的价值,是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共业”,并经“久浴”而构成现代“城管人”的神圣尊严。可以定义为:是城市管理者特有的、共同遵循的一种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职业道德、行为准则以及与之关联的物质表现的总和。包括城市管理者工作过程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如服饰、徽章符号、组织机构、办公环境等)、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城管精神文化是以城市管理者为主体的围绕城市管理活动具有城管职业特性,反映城管群体意识特征的政治思想、工作信仰、理念、思维、方法、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反映了城市管理者群体的共同认识和追求,是“城管文化”的基础核心部分,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都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
(二)“城管文化”的基本构成
1.城市管理者特有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是“三树立一弘扬”,即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城市管理工作的职能,城市管理者的核心价值观可以归结为“为民、务实、文明、廉洁”。“为民”是城市管理的灵魂,是一切活动的落脚点和目标。“若保赤子,惟民其康”(《尚书·康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为民间疾苦声。”为民是由城市管理部门的性质决定的,城市管理者须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常以敬畏之心倾听群众的呼声,常以换位思考理解群众的感受,端正群众立场,增强群众感情。“务实”是基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重实干、求实效,才能真正践行“为民”的城管工作理念。“文明”是主题,因为城市管理及执法工作时常和弱势群体打交道,如果失去了“文明”,那么就极易失去“民心”。“廉洁”是基石,“廉洁,韶华之树常青;贪婪,生命之花凋零。”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秉公执法才能赢得民心,形成全社会共创文明城市、共建美丽家园的强大合力。
2.城市管理者应有的品行。正直、公正、忠诚、善良、谦恭、睿智等品行是城市管理者所应该具备的。面对违章的老百姓,要持有平和的心态、热情的态度、宽容的性格,通过管理者的人格品行来提高城市管理法规的执行力,使行为被规范、权利受尊重、利益有保障、纠纷可排解、秩序得维护,不能因自己的行为失当致使出现暴力抗法。“源清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
3.城市管理者的职业化技能。城市管理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精湛的专业技能、丰厚的文化素养。随着群众的诉求日益多元化,城市管理者不能仅局限于法律知识的武装,还应当尽可能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即不但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法律知识,还要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文学历史知识,甚至心理学、哲学等。这对提高工作中的准确预判、果断决策、巧妙处置的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4.城市管理的制度和办公环境。要通过一系列的内部制度来规范城市管理者的言行,建立健全管理质量评查体系和以德、能、勤、绩、纪、廉为主要内容的评价体系,从管理执法质量到行为予以监督和规范。在办公环境的设计布置、制度建设、文化氛围等各个方面,都要充分体现“城管文化”对城市管理者品格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以提高管理者的自信力、责任感。
(三)“城管文化”的基本特征
1.时代性。“城管文化”是适应新时期城市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人民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尤其是将“城管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梦,紧跟时代脉动。
2.主体性。城管文化是以城市管理者为主体的文化,是城市管理者所共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是维系城市管理者职业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决定着城市管理者的价值取向,支配着城市管理者的行为选择,制约着城市管理者的思维和判断,影响着城市管理者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特色性。城管文化以其城管特色而区别于其他文化。从自身的工作目标、职能、特点出发,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4.包容开放性。“城管文化”建设不是固守在管理执法理念、模式创新、制度建设上,而是不断从其他文化中汲取新鲜、合理的成分,在巩固自身的同时赢得动态发展,取得相对的比较优势。“城管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培育和践行的过程,是一个逐步认识、积累、形成集体共识的过程,只有不断反省和超越自身,自觉融合先进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才能保持其勃勃生机。
5.实践性。即指导性。“城管文化”是指导城市管理者履行职能的文化,能够科学回答“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只有将“城管文化”成为全体城市管理者的共识,并内化为城市管理者的言行标准,进而达到“信念”的层次,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才能够真正显示出“城管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四)“城管文化”建设的功能作用
1.导向功能:“城管文化”的相关理念、道德标准通过教育引导转化为城市管理者内在觉悟和自觉行动,成为城市管理者内心利益平衡和价值选择的重要依托。
2.约束功能:通过“城管文化”教育熏染,使城市管理者克服自身弱点,提高抵御落后、腐朽文化侵蚀的能力。
3.凝聚功能:“城管文化”是整个城市管理者群体的“精气神”,必然对这个群体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产生“气场”作用,成为凝聚城管队伍整体力量的黏合剂。
4.激励功能:通过价值观引导,使城市管理者更加明确自身在建设中国梦中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城市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5.辐射功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浸润、感化、陶冶人的思想情操,逐步塑造城管人的特有品格,看似过程轻慢,却能够释放出巨大的理论教育能量、精神道德引领能量、实践成果转化能量。
三、“城管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及其实现的基本路径
(一)“城管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从个体层面,通过文化建设教育潜移默化地将科学的管理执法理性、高尚的人文精神、务实求真的实践作风融入到城市管理者的思维和行动中去,形成丰富的专业学识、清廉的操守品格、积极的理想追求、超然的职业风采、高超的职业技能。
从群体层面,城管文化可以促成城管人共同的思想基础——“共创为民城管”:“为民”是“城管文化”建设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共同的实践路径——“共谋高效模式”:以高效的工作效能来保障城市高效运行,在城管文化的指导下,以“敢于突破、敢于负责、敢为人先”的积极态度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管理质量;共同的理想愿景——“同建美丽家园”:城市管理者要将建设美丽家园、美丽中国作为目标加以推进,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营造一个天蓝、地绿、气洁、水清的城市环境;共同的价值目标——“同享全面小康”。在营造和谐文明的城市环境中,公正文明执法,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环境,营造一个和谐的城市环境,让全体市民能够同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城管文化”建设目标实现的基本路径
一是将“城管文化”融入到城市管理执法教育培训体系。应强化以教育引导为主的过程性疏导理念,从偏重“外部”灌输转向注重“内外共生”。要注重营造思想自由碰撞的舆论氛围,使城市管理者更理性地把握“城管文化”的科学性;要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用科学的理论引导人,用先进的文化熏陶人,用高尚的精神鼓舞人,形成典型引导、以点带面、全面提高的良好局面;要注重城管物质文化建设,通过工作环境的优化,使之时刻影响城市管理者的思维和行为,使之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活力。
二是将“城管文化”融入实践中,使之成为衡量城市管理者工作生活的标准尺度。把“城管文化”渗透到城市管理各项工作中去,落到实处,更为重要的是将其渗透到具体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在城市山、水、园、林、艺术景观等建设管理中,让这些标志性景观承载“城管文化”精神内涵,一草一木皆有特色,皆有内涵,一砖一瓦皆有感情、皆有文化,形成一种文化向心力,一种自然和谐的生态之美,达到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有效统一。
三是将“城管文化”融入制度文化建设中,使之成为城市管理者的行为规范。要把“城管文化”具化为城管系统管理的规定和城市管理者文明公约,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日常行为细则,使其精神内涵外化为城市管理者的行为习惯、执法管理标准和自觉行动。
四是将“城管文化”融入城管队伍精神文化建设和人才成长培养过程中,使之成为城管队伍精神文化的灵魂。在培养人才、学风建设、作风建设等诸方面都要充分体现“城管文化”的内涵,将“城管文化”作为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的主要标准,将其内化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拔标准中的“德”,增强其对“城管文化”的认可度、亲近感和践行的自觉性。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