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代进步潮流 把握形势发展要求 奋力开辟扶贫和移民工作新局面

2013-04-29 00:44章康华
老区建设 2013年5期
关键词:贫困村移民水库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奋进一年。

在全国两会即将顺利闭幕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扶贫和移民系统主要负责人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目的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两会精神,习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开发的重要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新世纪扶贫工作会议的各项指示精神,科学研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形势,深入推进新时期扶贫和移民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赣鄱大地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下面,我就2012年工作情况、当前和今后工作形势、推进路径、重点任务和管理监督等,讲五个方面的意见。

一、强力促进,2012年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成效明显

2012年,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可谓形势喜人,硕果累累。国扶办领导对我省扶贫工作高度评价为:定位准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得力,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省委副书记尚勇在我办呈送的工作汇报上作出大篇幅重要批示,其中对工作成效的评价是:去年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扶贫战线的同志们勤奋工作,竭诚奉献,工作成绩突出。姚木根副省长也多次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简要总结2012年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

(一)工作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前所未有”

一是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省委、省政府先后四次召开高规格大型会议,传达贯彻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强力促进和推动扶贫工作,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38个县采取“四个一”组合式扶贫重大措施,去年在38个县定点扶贫的省(军)级领导及省直部门、国有企业到点调研累计达800余人次,指导各县研究扶贫攻坚和振兴发展项目843个,帮扶资金投入总量达到13.3亿:省财政专项支持38个县每县1000万元资金也及时下达到县,并专门制定了《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全省不断巩固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制定了实施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行业部门责任分工,强化了社会扶贫,中直单位和央企在我省国定重点县定点扶贫的单位达到10个,实现了对全省21个国定重点县的全覆盖:省直291个单位包村扶贫,各设区市和县(市、区)参照省里做法,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全省有3700个单位参与包村扶贫。省委、省政府调整加强了由35个省直部门组成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督促落实扶贫开发任务及责任的《考核办法》。扶贫工作列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受到全社会重视和关注。水库移民工作也强化了责任制。实行了一系列保障移民权益、扶持移民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各级党委和政府把解决水库移民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了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领导,严格按照国家的移民政策和省制定的配套文件执行,使水库移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库区社会总体稳定。

二是投入强度前所未有。去年中央财政安排我省扶贫专项资金8亿多元,新增2亿多元,省财政配套和专项投入5.6亿元,38个省直部门和中央、省直企业直接投入10亿元,投资融资等间接投入超过40亿元,全省3700个单位包村扶贫投入3亿多,其资金总投入超历史创新高。去年中央财政安排我省水库移民资金近12.3亿,其中后扶资金8.1亿元(直补资金3.9亿元,项目扶持资金4.2亿元),后扶结余资金项目投入近4.2亿元。积极争取了国家扶持三峡外迁安置移民政策支持江西的力度,申报国家支持三峡工程关联影响鄱阳湖区项目规划总投资2.39亿元,落实申报国家2011-2014年规划投资1.4亿元,占国家对我省规划总投资的58.8%。同时,加强了对专项扶持资金的监管,2012年我省荣获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先进单位,获国家奖励专项资金1200万元。

三是推进力度前所未有。在突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主战场,着力开展“四个一”组合式扶贫举措,以及突出健全大扶贫工作机制,巩固发展大扶贫格局的同时,突出了推进专项扶贫和水库移民政策的落实。遵照省政府民生工程部署,扎实推进扶贫开发三项重点工作:第一,深入推进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依据2300元新的扶贫标准,瞄准全省438万贫困人口,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抓好34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并在全省深入抓好了1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示范点,新增安排2个“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整村推进”试点。第二,深入推进移民扶贫搬迁。移民扶贫搬迁5万人计划落实搬迁对象11020户共50229人,超出年度计划任务0.5%:避灾移民6万人任务核定对象12877户共60182人(含3万人移民扶贫搬迁对象),超出年度计划任务0.3%。积极承担组织实施农村重金属污染严重地区群众整体搬迁的新任务。第三,深入推进“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在4个国定重点县开展了“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选择部分贫困村实施转移培训方式探索创新。全省完成培训36513人,完成计划的102.83%。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97.9%,其中就地转移到工业园区的培训人数占全省培训总人数的80.9%。严格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政策。根据政策规定和动态管理要求,2012年核定全省移民后扶人口157.44万人,其中:核定直补到人移民91.91万人,核定扶持到村组移民65.53万人,及时足额下达移民后扶直补和应急补助资金共34456万元。同时,以移民超万人的51个县为重点,尊重移民意愿推进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因地制宣实施移民示范村建设,当年新增建设移民示范村295个,全省累计建设移民示范村达到1028个,进一步示范带动了全省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工作成效主要体现了四个“进一步保持”。

一是收入水平进一步保持了不断增长的态势。38个原中央苏区县和特困片区县农民人均收入由2011年4473元提高到5160元,增长15.36%,其中17个特困片区县农民人均收入由2011年4112元提高到4765元,增长15.85%,3400个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由4201元提高至4865元,增长15.8%,以上其增幅均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3.5%高出2%左右。全省贫困人口由438万人降至385万人,减少53万人,减少12.1%。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保持了不断改善的态势。开展整治建设村庄3000多个,完成一大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2012年全省3400个贫困村新修、加固通村公路和村内道路4151公里:改造及建设基本农田2.43万亩。全省水库移民安置区累计备案项目6168个,其中,基本口粮及农田水利项目1599个,基础设施项目3877个,涉及示范村、道路交通、新农村建设、移民用电、饮水安全和通讯等。提请国家评估通过了环鄱阳湖11个县(市、区)城镇供水建设项目1O个、农业灌溉项目31个。贫困地区和水库移民安置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三是主导产业进一步保持了不断发展的态势。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安置区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都有较大发展。2012年,38个县扶贫产业项目总投资达20.05亿元,其中扶贫产业专项资金3.8亿元,行业部门投入资金1.49亿元,信贷资金1.8亿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资金7.9亿元,其他资金5.06亿元。资金主要投向贫困农户能直接参加和收益的种植业、养殖业。据初步统计,一年来共种植茶叶5.68万亩。果业5万亩,油茶9.01万亩,花卉苗木2.34万亩,其他类经济作物。18.66万亩,生畜养殖65.45万头,养殖家禽122.08万羽。水库移民安置区投入资金1742.75万元,安排生产开发项目257个,主要用于种植业、养殖业等主导产业的发展。

四是公益事业进一步保持了不断完善的态势。重点村和移民安置区结合开展新农村建设,全年实施贫困村内垃圾及污水处理工程764个,学校及幼儿园建设维修111个,卫生室建设及卫生设施改善87个,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178个。国定特困片区县全部启动了学生营养餐试点。水库移民安置区投入资金2937.73万元,共发展社会事业项目325个;投入资金657.43万元,发展生态及环境项目110个。在行业部门的大力扶持下,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

二、审时度势,增强做好新时期扶贫和移民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经济现象,减贫缓贫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全省扶贫和移民部门必须自觉用世界的眼光、战略的思维和系统的方法审时度势,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扶贫和移民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一)从世界发展进程来看,减贫缓贫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事业。贫困是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世界上一些地方发生动荡和战争,及其他诸多罪恶,许多都源自贫困。因此,消除贫困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中国的扶贫开发是全球减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始终将减缓贫困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但也要清醒看到,建成惠及13亿人的全面小康社会,其难度世所罕见。虽然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仍是一个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距离千年发展目标设定的到2015年前将全球贫困人口减半的时间已经十分短暂,全球减贫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需要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采取更大的行动、做出更大的努力,为世界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样,我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促进包容性发展,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从而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一起为创造一个没有贫困的美好世界而不懈努力。

(二)从现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来看,缩小发展差距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随着近几年我国高速发展,我国面对最大的突出问题之一,是收入差距两极分化问题。目前我国贫富悬殊的趋势已经处于严重的状态。贫宫差距过大将导致不稳定的社会结构,贫富差距过大将影响社会和谐。从江西情况看,区域、城乡、群体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水库库区的发展落后上。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38个县为例,2011年,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全省人均水平的47%,人均财政收入只是全省人均水平的37%,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人均水平近33个百分点。可见,老区贫困地区相比其他地区存在很大发展差距,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面临更多更大困难,也就是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不能满足于“翻番”的平均数,要清醒看到平均数所掩盖的不平衡和发展差距。发展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没有,但要力求把发展的差距缩的小一点。这就决定了加快减贫缓贫是我们绕不过的坡坎,需要我们付诸更加艰辛的努力,自觉把加快减贫缓贫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中去谋划布局,自觉把做好扶贫和移民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去扎实推进。

(三)从践行党的宗旨来看,确保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共同实现全面小康是我们的重大责任。党的十八大再次告诫全党“必须增强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人民”和“责任”紧密相联,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开发时重要讲话中重申“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彰显了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如一的宗旨和理念。纵观当代中国在党的领导下作出的一切努力,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消灭贫困、及其在此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前,从区域发展来看,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等,因自然、地理、历史以及自然禀赋等多方面的因素,贫困人口和水库移民总体而言收入水平低、发展条件差、抵御风险能力弱,甚至还有相当规模的贫困群众分散居住在偏远落后的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等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而革命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水库库区人民为国家水利发展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发展,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全成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贫困地区,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因如此,促进减贫构成了国家现代化战略的重要任务,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减缓贫困,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坚定不移践行党的宗旨,把确保贫困群众、水库移民和落后地区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的重大责任落到实处。

(四)从经济发展实力来看,加快减缓贫困具备了强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过去十年是我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这一历史性成就,得益于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3万亿元,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9万亿元,公共财政收入达到11.7万亿元。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减缓贫困提供了有利条件。进入新时期,我国大幅提高了扶贫标准到2300元,将更多的低收入人口纳入了扶贫对象;划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集中扶持特困片区根本改变贫困面貌:巩固发展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扶贫格局,动员各方力量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特别是国家对革命老区更加重视,对促进江西老区的减贫事业带来了历史性契机。我省罗霄山革命老区被划入中央重点支持扶贫攻坚的特困片区之一,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被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机遇,立足老区实际和欠发达省情,着眼改善民生这一最大的政治,把解决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水库库区民生问题摆在优先位置。在全省瞄准438万贫困人口和162万后扶移民人口、锁定3400个贫困村、划定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38个县主战场,并采取了“四个一”组合式扶贫、落实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扶贫责任等一系列特殊举措,集中力量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在2011年全省经济总量进入万亿元俱乐部、2012年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的基础上,空前力度加大扶贫开发投入,2012年,筹集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共达14亿元,其中省财政投入近6亿元,比上年增加4.4亿多元,是上年的近4倍。各行各业认真落实扶贫责任,大力支持扶贫开发。2012年,仅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38个县定点扶贫的省直部门、国有企业就落实帮扶项目资金13多亿元,行业扶持资金近51亿元。2013年省政府决定,在连续六年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共筹集财政性资金约700亿元,着重围绕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扶贫开发等八个方面,集中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76件实事,为扶贫和移民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扶贫和移民部门肩负着具体贯彻落实和协调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职责,应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从而自觉在行动上全心全意为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谋福祉。

三、理清思路,科学理性谋划新时期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推进路径

我们所做的任何工作,都要置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上级意图和基层实际的“三纬”之中去考虑,才可能找到正确的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扶贫开发时特别指出的“我们不缺豪言壮语,也不缺运动式的东西,关键是看有没有找对路子,有没有锲而不舍干下去”。因此,我们开展新时期扶贫和移民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理性谋划工作思路。

(一)准确把握扶贫和移民工作的发展路径。众所周知,我省乃至我国贫困人口及水库移民基本都居住在农村,扶贫和移民工作无疑属“三农”工作范畴,解决贫困和移民问题必须置于解决“三农”问题之中通盘考虑,而解决“三农”问题又必须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之中统筹考虑。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史已为我们揭示了规律。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由于农业初级产品消费弹性:系数小,附加值低,且农业生产受到土地、环境、水等资源约束,虽然绝对值在不断增加,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却呈不断下降趋势,因而农业吸纳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承载的人口都极为有限,并呈不断下降趋势。由此推动人类社会不断由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只有当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与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总值基本相当时,劳动力转移才能基本趋于稳定。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实现突破50%的飞跃,我省的城镇化率也达到了47.5%,但总体来看,我国、我省农村劳动力仍然显著大于农村和农业生产的承载容量,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提高城镇化率还潜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因此,以减少农民达到富裕农民,是我们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这一点,十八大精神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同步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即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一方面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迅速提高其收入水平,并为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也为继续留在农村的农民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提高农业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即通过“三集中三分化”(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农民向市民、农场主、农业工人分化),达到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目的;另一方面迅速壮大经济实力,积累更大的财富,为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村基本公共福利均等化,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力支持。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不断推进“人进城、钱下乡”的过程,是统筹城乡均衡协调发展的过程。这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路径,也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基本路径,只不过在实施强农惠农政策上,给予贫困人口这个弱势群体更多的关照和支持。

(二)始终坚持扶贫扶弱的基本原则。扶贫和移民政策是党和政府针对弱势人群、困难地区而设立的专项扶持政策,坚持扶贫扶弱是这一专项政策的总原则和宗旨所在。总结我们工作上的经验和教训,减贫缓贫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好了扶贫扶弱的宗旨和原则;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根源也在于扶贫扶弱的原则问题上出现了偏差。对这方面,习总书记特别指出:“扶贫不是搞楼堂馆所、花花草草,而是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扶贫,一定要坚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对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好扶贫扶弱的基本原则,确保扶贫和移民政策真正惠及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

(三)科学安排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总体布局。减缓贫困涉及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业和全社会齐心协力支持。扶贫和移民工作要十分珍惜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各级部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大好局面,牢牢把握中央重点支持罗霄山特困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科学合理安排好工作布局。概况来讲就是要安排好“抓点”与“抓面”,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所谓“抓点”,就是立足本职,认真落实专项扶贫和移民工作职责。我们落实“抓点”职责,从对象上讲,就是瞄准385万贫困人口和162万大中型水库移民得惠受益、推进3400个贫困村和水库移民村整治建设、主攻以罗霄山片区为重点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38个县扶贫攻坚、抓好省直291个单位及各级3700个单位对贫困村全覆盖定点扶贫:从工作上讲,就是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专项扶贫和移民工作抓一件、成一件,取得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成效,带动面上政策和工作的落实。所谓“抓面”,就是协调拓面,督促落实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扶贫责任。我们落实“抓面”工作,主要是协调督促行业部门倾斜支持贫困地区和水库库区、优先扶持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重点是围绕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贫困农村和水库库区覆盖;围绕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向贫困农村和水库库区延伸;围绕加快群众增收致富步伐,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在贫困地区和水库库区生根。特别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要认真落实“四个一”组合式扶贫举措,认真组织实施片区规划项目,协调推进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同时,要大力倡导社会各界的社会责任,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积极拓展社会扶贫的新领域。

四、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新时期的扶贫和移民工作取得实效

在理清思路、谋划布局、把握路径的基础上,推进新时期扶贫和移民工作中重点要抓好五个方面的战略性工作:

(一)大力实施搬迁移民扶贫。我省还有100多万贫困人口居住在深山区、库区、湖区,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不畅,生产落后、生活困难,而要就地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成本极高,难度极大。我省自2003年积极探索搬迁移民扶贫以来,先后已搬迁移民50多万人。多年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从根本上解决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群众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等显著特点,深受贫困群众赞誉。这项工作开展之初,基本上以有土安置为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搬迁移民逐步转向以工业园区或乡镇所在地集中安置为主。这种变化既能有效快捷地解决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群众贫困问题,缩小两极分化,又有利于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扩大内需。据调研,通过搬迁移民,群众收入和消费均增长3倍以上。这项工作既可能较好地解决当代人贫困问题,更能惠及子孙后代。因此,今后我们将把这一措施作为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战略举措来抓,进一步加大力度,创新模式,2013年要完成6万人的搬迁安置计划,在4个县开展移民搬迁进工业园区示范项目,力争到2020年再完成扶贫移民搬迁安置100万人左右。在具体实施中,要注重把握好四个问题:一是要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要求推进扶贫移民搬迁。新时期要更高水平地贯彻“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要求,更好地把贫困群众的搬迁安置与后续发展统一起来。总体是要顺应提高城镇化率、推进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尽量引导搬迁群众进到城市城镇,集中优化人口分布:尽量安置搬迁群众落户工业园区,方便群众就业增收。二是要实事求是确定搬迁群众安置模式。根据搬迁群众经济状况较好、一般、较差三种情况,坚持自愿原则,区别不同对象,分类搬迁安置。可探索两种模式,即:一种模式是在领导重视且具备条件的地方,探索在工业园区及附近建设扶贫移民安置小区建造楼房,较大规模集中安置搬迁群众,在建房面积上分大、中、小三种户型,供三类经济状况搬迁群众自愿挑选;一种模式是在安置区域上,引导经济状况较好户进县城安置、一般户到乡镇安置,特别困难而无力进到县城和乡镇的少量农户,帮助其搬迁安置到中心村。无论何种安置模式,都要充分考虑特困群众得到妥善安置。有些地方在移民集中安置点由政府统一建造40~60平方米的住房,提供给五保户和低保户居住,这一做法值得借鉴。三是要落实移民扶贫搬迁安置专项扶持政策。扶贫资金要继续把移民扶贫搬迁安置作为扶持重点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水库移民相关资金也要重点支持移民搬迁安置,扶贫培训、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结对扶贫等方面政策要优先支持搬迁安置移民的后续发展。同时,要协调落实各有关行业部门的扶持政策,加大移民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后续发展的扶持力度。四是要充分利用相关政策搞好扶贫移民搬迁安置。深入做好生态移民、以工代赈移民以及避灾移民、农村危房改造等方面政策的衔接工作。特别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国家和省重点支持振兴发展的政策扶持下,正在大规模实施近70万户、涉及300多万人的土坯房改造工程,对根本改善赣南老区人居条件提供了不可再得的历史性契机,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充分用好这个重大政策,把开展贫困村土坯房改造与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结合起来协调推进。

(二)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这项工作类似搬迁移民扶贫工作,其目的就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和现有劳动力素质,从而更好地实现转移,更快地脱贫致富,也是从战略层面来考虑解决农村贫困群众发展问题,同时它也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劳动力素质。在培训方法上我们将侧重抓好两类培训,一类是支持贫困户子女职业教育学历培训,在教育部门对特困片区每人免除2000元学费和提供1500元助学金补助基础上,再给以1500元左右补助,我省将把支持这类培训首先扩大到全省3400个村,然后逐步扩大到所有重点县,包括特困片区县、重点县和原中央苏区县,计划到2020年全省此类培训达30-40万人;另一类为短期技能培训,我们将改过去由扶贫部门组织办培训班,为对符合扶贫工作对象,获得政府确认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或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补助,也就是只问结果不问过程,以满足群众在培训内容、地点、时间上的多样化要求。此项培训我们计划争取到2020年培训20万人左右。

(三)大力加强村庄整治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可谓日新月异,但农村村庄环境变化甚小,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贫困村更是如此,城市光、洁、美与农村脏、乱、差形成强烈反差。尽管20-30年后,农村居住人口仅占20-30%,但这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仍有20-30%人口将长期居住在农村。因而,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加大农村村庄,尤其是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力度。过去在这方面我省通过整村推进项目每年为每个贫困行政村安排10万元,一定5年,这点钱相对整治建设一个行政村所需的投入那是杯水车薪,难有显著的改变。为着力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将每年在贫困行政村中均衡选定自然村为整治建设对象,在支持措施上加大投入,确保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得到更大力度的扶持。一是落实新农村建设集成投入。省委、省政府部署从2013年开始,省级每年安排5000个新农村建设村点,每个村点集成投入100万元,其中省财政15万元、市县财政15万元共30万元:市县每年安排3000个新农村自建村点,每个村点落实市县财政投入16万元。各地要协调落实重点支持贫困村的要求,把贫困村自然村点整治建设与当地新农村建设村点安排结合起来,分年度制订分批分期实施的规划布局。二是.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省级每年安排每个贫困村10万元的扶贫资金,调整为安排贫困村中列入当地年度新农村建设的自然村点,其中省级村点每个20万元,市县自建村点每个10万元。未安排新农村建设村点的贫困村,仍按10万元安排到村扶贫资金,但资金使用要落实到下一年度计划列入新农村建设的自然村点,作为村庄整治建设的先期投入。三是督促各级定点扶贫单位帮扶。我省各级共有3700个单位在贫困村定点扶贫,其中省直有291个单位,已实现对3400个贫困村的全覆盖。各地要把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作为定点扶贫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各级部门单位定点扶贫作用,大力帮扶贫困村建设和谐秀美新农村。力争全省一年整治建设3400个自然村,到2020年完成全省34000个贫困自然村,即3400个贫困行政村村庄整治建设。

(四)大力推进贫困群众发展优势产业。尽管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有相当多农民继续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尤其贫困村农民更是如此。因而帮助有能力、有意愿贫困群众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益,增加收入,显得尤为重要。今后十年,省财政将每年为41个特困片区县和原中央苏区县各安排1000万元用于发展农业产业,其他县贫困村群众发展生产,主要通过设区市和县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以及定点帮扶单位投入的资金予以支持,今后如有条件,在各级财政新增扶贫资金中予以适当安排。我们将大力组织和引导贫困群众,充分利用该专项资金,大力发展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较好经济效益的优势产业,并在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和支持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力争到2020年,贫困村人均农业收入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在措施上重点要用好新时期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有关政策。一是要充分用好省级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安排这项资金是省委、省政府“四个一”组合式扶贫的重大举措之一,务必用好用实用出最佳扶贫效益。资金使用要贯彻三个原则,即:集中支持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原则。该项资金主要用于与贫困村农民增收有直接关系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基地建设、加工和流通项目,主要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和信贷资金予以支持。突出扶持贫困村发展优势产业原则。项目和资金使用要围绕贫困村发展优势产业进行安排,防止资金流向大型区域性项目而偏离扶贫宗旨。覆盖贫困村原则。各地要对贫困村发展优势农业产业进行全面规划,逐年有计划地分步实施。为落实好以上三条原则,对各县10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扶持项目实行计划管理,各县依据省制定的《管理办法》提出年度项目申报计划,报设区市扶贫和移民办评审,再报省扶贫和移民办备案,省办如无异议即可实施。对38个县以外的产业扶贫,要重点引导各级定点扶贫单位积极筹集可用资金,大力支持定点帮扶贫困村发展优势产业,二是要综合发挥扶贫和移民资金支持产业发展资金的作用。扶贫资金方面,重点要发挥扶贫贷款贴息资金、贫困村互助资金、科技扶贫项目资金的作用,覆盖带动贫困农户发展扶贫优势产业,确保贫困群众直接受益。水库移民资金方面,后扶结余资金除在移民贫困村重点用于实施扶贫搬迁和村庄整治外,在其他移民村组要重点支持发展优势产业;后扶核定到人的项目资金在移民村组层面适当集中使用,除在移民贫困村重点用于村庄整治外,在其他移民村组也要重点支持发展优势产业。三是要培育发展贫困村和移民村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把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联接起来,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化解产业发展市场风险,为农户生产提供积极有效服务,提高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脱贫致富的组织化程度。在扶贫和移民资金项目安排上,对于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贫困村和移民村,只要是依托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增收,无论是从事产业基地建设,还是从事加工和流通,都要优先予以支持。

(五)大力夯实大扶贫工作格局。中央和我省的农村扶贫开发《纲要》,都明确了行业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任务,确定了行业责任分工,制定了分工责任《考核办法》。扶贫和移民部门要积极牵头协调,促进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落到实处。一是要建立行业扶贫工作机制。依据《纲要》责任分工,督促各级部门制定行业扶贫规划;依据行业扶贫规划,每年初致函各行业部门报送年度《行业扶贫计划安排报告》,汇总情况报本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年终依据《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形成《行业扶贫执行情况报告》报本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二是要建立定点扶贫工作机制。这项工作要在三个层次抓好落实:第一是抓好覆盖全省贫困村的各级3700个及省直291个部门单位定点扶贫,从联系沟通、协调服务、引导调度、督促考核等环节上,健全完善定点扶贫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定点扶贫工作责任和目标任务。第二是落实扶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38个县“四个一”组合式扶贫的定点扶贫举措,全过程全方位跟进服务、搞好协调和督促落实,引导38个省直部门、38家国有企业大力支持定点扶贫县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第三是加强与国家驻赣定点扶贫覆盖我省21个重点县的11个部委、央企单位的经常性联系,通过主动上门拜访汇报、召开座谈会、邀请来赣考察指导、大力宣传反映他们定点扶贫做法及成效等多种形式,积极争取他们对江西扶贫开发更大力度的支持。无论哪个层次的定点扶贫,都要从工作机制上狠抓落实。每年初,各级都要掌握汇总定点扶贫单位工作组和联络人名单。省扶贫和移民办要联合设区市、县(市、区)扶贫和移民办,协助国家驻赣11个定点扶贫单位、省派驻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定点扶贫的38个省直部门和38家企业,制订落实好年度扶持定点扶贫县计划;设区市扶贫和移民办要联合县(市、区)扶贫和移民办:协助291个省直定点扶贫单位制订落实好年度定点扶持贫困村计划:县(市、区)扶贫和移民办要协助设区市、本县定点扶贫单位制订落实好年度定点扶持贫困村计划。并且,各级每年都要在年初汇总形成年度《定点扶贫计划报告》报本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年中要督促调度工作落实进展;年底要检查考核.并汇总形成全年《定点扶贫执行情况报告》报本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三是要建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工作机制。各地要抓住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贫困问题的有利时机,强化政策引导、健全激励措施、营造浓厚氛围、鼓励先富帮后富,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重点要深化党员干部结对扶贫、军队支持扶贫、企业参与扶贫、社会各界捐助扶贫和扶贫志愿者行动。

五、加强管理,切实保证新时期扶贫和移民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扶贫和移民部门是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执行者、民生工程的实施队,对肩负的责任不可丝毫懈怠。因此,我们要从思想、队伍、作风、制度、廉政上,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为新时期扶贫和移民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第一,加强思想建设,强化造福群众的宗旨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扶贫和移民部门作为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的代言人,只有思想上装着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才能在行动上为了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因此,在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扶贫和移民部门要切实担当好党和政府赋予的神圣责任,从思想上牢固树立扶贫扶弱的天职意识,清醒把握扶贫和移民部门的工作定位,自觉把造福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

第二,加强队伍建设,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新时期扶贫和移民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各级要建立和健全工作机构,配备足够的专业人才,建设一支适应形势任务发展要求的扶贫和移民工作队伍。扶贫和移民干部要苦炼“内功”强素质,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本领,成为扶贫和移民工作的行家里手。当前,尤其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强化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机关党组织、精神文明、综治管理和勤政廉政等各方面建设,重视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着力提高干部队伍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水平,促进扶贫和移民干部认真学习把握新时期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方针政策,求真务实为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排忧解难,奋力破解扶贫和移民工作难点问题,努力做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干部。同时,还要提高扶贫和移民干部的政策水平和总结能力,善于通过电视、网站、报纸、简报、杂志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扶贫和移民惠民政策、反映

“四个一”组合式扶贫等重大举措的落实动态和显著成效、推广扶贫和移民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展示扶贫和移民工作队伍奋发有为的新风貌。

第三,加强作风建设,树立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干部作风如何,是检验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政治素质、个人品德、精神境界最直接最现实的标准。扶贫和移民工作直接面对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扶贫和移民干部作风如何,直接涉及到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的利益,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作出规定的要求,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把深入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作为基本的工作方法,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利益作为基本要求,把艰苦奋斗、勤政为民、奋发进取作为基本取向,用优良扎实的作风密切与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的血肉联系。

第四,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运行。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长久性和规范性,是加强管理、督促落实的有效保障,更是当前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紧迫要求。加强制度建设耍落实计划管理,制订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工作一件一件扎实落实、一环扣一环扎实推进。特别是扶贫和移民资金项目管理制度,要体现公共性、引导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工作连续性,做到:确保绩效,充分发挥扶贫和移展资金使用最佳效益;确保安全,充分保证扶贫和移民资金安全、项目安全、干部安全。根据形势任务的要求和加强管理的需要,省扶贫和移民办已对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移民扶贫搬迁、转移就业培训、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产业扶贫资金项目、单位定点扶贫、行业扶贫、移民后扶规划资金项目、三峡移民资金项目以及扶贫和移民资金安排与项目申报、扶贫和移民工作统计、扶贫和移民工作宣传报道、省办机关工作督促落实及考核、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考评共13个方面,拟订了专项管理制度并向各级征求了意见,这次会议前已印发执行。制度出台后不能停留在纸上,而要强化执行、认真落实。每项制度的执行,年初都要制订工作计划,年中都要调度执行进度,年底都要检查落实并综合考核。对检查考核结果,严格实行奖优罚劣。对扶贫和移民部门开展工作,既要加强管理,也要关心爱护。上级扶贫和移民办对下级扶贫和移民办要尽量提供必要的业务经费,并积极呼吁争取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在部门财政预算工作经费安排上,保证扶贫和移民部门的工作需要,切实解决工作经费不足的困难,坚决防止变相将扶贫和移民项目资金挪作工作经费的问题发生。

第五,加强廉政建设,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分表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洁身自好、克己奉公”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与党的性质和宗旨水火不容,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背道而驰。扶贫和移民部门和干部,代表党和政府执行着扶贫和移民惠民政策、掌管着扶贫和移民资金项目。对此,必须清醒认识这是一种造福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的责任,而绝非个人以权谋私之便,维护群众利益、保持清正廉洁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因此,扶贫和移民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二次全会和省纪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的精神,坚持把反腐倡廉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突出加强教育、强化监督、完善制度、严肃惩治等工作环节。要加强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引导扶贫和移民干部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经常对照《廉政准则》进行自查。要加强扶贫和移民部门民主集中制建设,认真执行“三重一大”党组集体决策制度。要健全完善扶贫和移民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审计监督,拓宽监管渠道,严肃查处挤占、挪用、截留和贪污扶贫和移民资金的行为。

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凝聚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扶贫开发和水库移民工作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一定要以十八大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团结奋斗,努力拼搏,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本文为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党组书记、主任章康华2013年3月15日在全省扶贫和移民系统主要负责人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发表时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贫困村移民水库
中型水库的工程建设与管理探讨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出山店水库
白沙水库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出山店水库
签证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