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大学使命 提高教育质量

2013-04-29 00:44马孝民
河南教育·高教 2013年5期
关键词:中国科大内涵式师范生

马孝民

提高教育质量是大学永恒的主题,特别是在当下中国,既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因为历史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是稀缺资源。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资金、学科门类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式发展,迅速从“精英教育”时代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完成了一次历史跨越。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但在很多研究者看来,还无法称为高等教育强国,于是提高质量成为中国大学新时期的中心任务。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人才正在成为第一资源,而大学的核心使命就是培养时代所需的人才,所以大学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强调质量优先,必须把质量提升摆到更加核心、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

在十八大报告中,“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更是明确成为党和国家对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要求高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全国范围内,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在河南范围内,这是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高校发展的要求,是从人力资源大省转变为人力资源强省的迫切要求。所以,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我们都必须切实把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

当然,大学把提高质量放在首位,并不意味着要拿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高校,这样容易形成大学趋同、千校一面的局面。各高校需要科学定位,“积极开展多层次、多种类办学,形成错落有致、和谐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同时根据发展定位和客观办学条件决定提高教育质量的路径。

尊重人才培养规律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在世纪之交的大学扩招浪潮中,很多高校并没有做到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之间的平衡,教育质量的下滑受到社会的质疑。也有一些高校一直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并没有顾此失彼,始终坚守生命线,实践内涵式发展。中国科技大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中国大学中,中国科技大学的发展之路几乎算是一个特例。作为理工科研究型大学,中国科大始终坚守“精品大学、英才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致力于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英才。在20世纪末全国大多数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建设新校区的背景下,中国科大没有盲目跟风,而是明确学校定位,坚持英才教育模式,不扩招,不建新校区,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选拔优秀生源、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未来的学术生涯打好坚实的基础等方面。

对此,中国科大前校长朱清时曾说:“我们科大的使命就是培养国家尖端的科学技术人才。我们的任务是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水平,而不是学生的人数。”

从中国科大官网资料可以了解,学校目前有在校学生15500多人,这样的办学规模也许连很多地方院校都不如。但是,中国科大引以为豪的是学生培养质量。近年,该校本科毕业生有70%左右考取国内外研究生,有30%左右毕业当年获得国外大学全额奖学金出国留学。相关统计显示,中国科大每1000名毕业生就产生1名院士、700多名研究生,比例居全国高校之首。中国科大的内涵式发展探索之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学校定位,尊重人才培养规律。

根据办学定位,中国科大非常强调英才培养理念,充分发挥“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独特办学优势,结合学校基础教育优势和中科院优质科教资源,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施“三结合、两段式、长周期、国际化”培养。

中国科大还鼓励各学院围绕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紧跟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整合学校与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灵活设置专业并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在前沿领域和交叉学科创办新型专业方向,形成科学合理的本科专业布局。专业设置体现基础性、前瞻性和学科交叉性,专业建设纳入学校学科建设规划。

同时,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围绕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学科发展和专业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所需的核心知识构成,按照“注重基础、强化交叉、紧跟前沿”的原则构建分类培养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针对学生不同的成长需求设置分层次的系列课程,使之既能促进拔尖人才成长,适应长周期培养需要,又能兼顾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成长空间。

另外,中国科大为了适应“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需要,于2011年正式实施三学期制,对传统春、秋两学期进行适当调整,增加了夏季学期。学校充分利用夏季学期,引进国内外各种优质教学资源,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开设短期课程,安排提高型、拓展型、强化型课程,将研究性学习和海外交流一并纳入培养方案,进而满足英才教育的需要,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以及优化课程内容。同时继续保留原来在暑期开展的大学生研究计划和集中实践实习。

可以说,中国科大尊重人才培养规律,通过一系列人才培养创新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大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提升了人才培养水平。无疑,这些给正在探索内涵式发展之路的河南高校留下了诸多的启示。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2012年3月,教育部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全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跨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的动员会,意味着我们将告别以规模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式发展时代,进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时代。因此,这次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

与此同时,教育部还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具体措施。其中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作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近年在彰显教师教育特色、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给我省此类高校提供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围绕学校发展定位,华东师大确定了“以陶冶品性、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为导向,将崇尚真理、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以民族振兴为己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在各领域有影响力的卓越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华东师大强化教师教育的办学特色,有效创新师范生培养体制机制、完善师范生培养体系、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努力培养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目前,学校正在努力打造本硕一体化的免费师范生培养体系,使得教师教育得以深化与发展。

华东师大还构建了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三大板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在确保学生具有宽阔知识视野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专业学术素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养成教育,积极探索师范生养成教育模式,在努力打造教师职业养成教育基地的基础上,为师范生培养拓展新的力量。

同时,华东师大构筑“见习、研习和实习”三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有效增强师范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提供服务。通过落实师范生顶岗实习基地、启动基础教育与教育实习研究基金项目、加强区县教育实习基地建设、聘任基础教育特聘教授和兼职导师等相关举措进一步完善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平台,服务师范生教育教学和实践技能持续提升。

根据师范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和学习需要,华东师大整体规划师范生培养过程,在丰富各类课外教育活动基础上设计每个学期的教育重点,为师范生全程培养提供保障。学校还全面开放了“未来教师空间站”,让师范类学生借助空间站选修教育实践类课程,通过师生面对面试讲的形式,增强自身教育实践技能与技巧,进一步为师范类人才的培养注入活力与动力。这些都为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注入了持续动力。

与很多师范类高校一样,教师教育只是华东师大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为了满足各方面人才的培养需求,华东师大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大类招生、分层培养、多种学习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2011年学校明确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即按学院或学科大类招生,逐步明晰专业,以通识教育贯穿四年,前段按大类实施学科基础教育,后段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并在金融与统计学院成功进行了试点。

同时,学校还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注入了精英教育的元素,启动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方案》。对于入选“计划”的学生,学校为他们配备一流的师资,创设一流的学习条件,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提供国际交流及科研训练经费与机会。这样有利于构筑拔尖人才培养的专门通道,营造一流学术环境与氛围,培养志向远大、德才兼备、心态平和的优秀人才。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形成特色创新高地

大学是新思想、新知识、新智慧、新科技诞生的摇篮,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Web2.0时代,从中国正在崛起的新兴“创业城市”,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大学成长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此前,曾有媒体报道,中国未来的“硅谷”可能在杭州、成都、厦门。除这些城市良好的人居环境之外,当地高校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软环境。

以厦门为例,十多年前,当互联网刚刚开始在中国普及的时候,厦门就已经成为创业的火热之地。软件作为厦门新兴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背后有厦门大学科研力量和人才资源的支撑。为了推动厦门市软件、信息等高新产业的发展,厦门大学先后成立了软件学院、通信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媒体艺术开放实验室、半导体光子学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除软件产业之外,厦门大学高度重视工科领域的学科建设,特别是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学科领域投入数千万元建立起厦门大学MEMS研究中心、半导体光子学研究中心、集成电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IC设计与测试分析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机构,不仅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也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相关领域国家产业化基地的支撑单位。

可以说,厦门大学在实现自身长足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人才、学科等优势,主动融入福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人才库、技术创新的“引擎”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智囊团”。

与此相似,中部崛起近年也驶入快车道: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原经济区正式纳入该规划,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了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的新阶段;2013年3月7日,国务院又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这些都让“中原梦”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也为河南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因此,河南高校应该更加积极地肩负起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的重任,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中国科大内涵式师范生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握手之间
——郭沫若的中国科大情怀
内涵式发展:“育新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中国科大研制出用于室内雾霾净化的柔性透明智能窗口材料
中国科大:低调的牛校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预设与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