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东海
2013年3月14日,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印发的《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2013年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实施“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为契机,加快推进郑州大学建成全国一流大学的步伐。以特色和重点学科以及省部共建为抓手,实施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支持一批特色骨干高校建设,着力提升我省高校整体办学实力。“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作为国家为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和发达地区地方属高校的差距,统筹好区域间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而重点实施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中医学院等8所高校分别成功入选,标志着我省高等教育迎来了内涵发展新时代。
一、“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内涵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是国家为支持中西部地方普通高校而研究制订的计划,实施周期为2012~2020年。该计划针对制约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整合政策资源,出台实施一系列工程(项目),重点加强优势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力争在中西部形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全面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和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这两大工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1.“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该工程是中央政府为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和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切实提升中西部高校办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中西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的基础教学实验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以5年为一个周期,重点支持建设中西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所地方高校。此次入选的高校将成为继“985工程”和“211工程”之后的高等教育第三梯队,有着无比深远的意义。其基本定位是:引导和推动高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落脚点是面向广大本科学生,加强本科教学基本条件和实践教学环节,鼓励教师潜心育人,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就业和创业能力,增强中西部高校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其目标是: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中西部一批普通本科院校的本科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使这些学校在当地发挥好三个作用,即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作用、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地方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地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使广大本科生受益,推动整个中西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
该工程是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建设兵团,专项支持一所本区域内办学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区域优势明显的地方高水平大学。从2012年开始到“十二五”末,国家拿出60个亿作为专项拨款,对入选高校进行支持,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及政策的支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有效增加区域内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发挥高水平大学的龙头、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地方高等教育跨越发展,是中央政府继省部共建政策、“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之后为推动中西部省属高校发展而设立的又一重大项目。该工程按照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建设本地区“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要求,明确建设目标,增强办学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这些大学重点加强特色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增强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加快缩小区域间高等教育差距,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跨越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
郑州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的第一批综合性大学。此次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后,学校党委书记郑永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全国第一所省部共建高校,郑州大学本次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是教育部和河南省政府对学校近年快速发展的肯定。郑州大学将按照国家和省里的要求,瞄准国内外学术前沿,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大学文化建设等六大方面,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实施
1.实施背景
历史上我国重点大学多隶属于国家不同的部委,国家教育领导体制改革后,中央将原来的部委所属高校调整为大部分(75所)归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少部分归工信部等其他部委主管,其他高校改由省级地方政府管理,即形成了目前的高校隶属格局:少数中央部(委)属高校和多数地方政府所属高校。中央部(委)属高校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省属高校得到的资源较多,发展较快,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属高校得到的财政支持较少,其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优质资源,地方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对重点大学的扶持。随着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大学的推进,地方政府因为给国家重点大学投入大量资金而开始干预重点大学招生指标的分配。国家重点大学“招生属地化”现象随之变得严重,有的大学甚至将年度招生指标的60%都投在所在省份。国家重点大学属地化现象导致教育机会不公平,引起了社会的诟病。
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拥有地方属普通高校1100余所,占全国总数的50%左右,但其中国家重点高校却很少。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后,中央部(委)属高校承担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而地方属高校则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据统计,目前95%以上的大学生在地方属高校就读,因此,地方属高校实际上成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主力军,也是满足人民群众读大学的主要供给力量。但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到地方属高校建设上,也是令人吃惊的。以地方属高校的生均预算内拨款为例,2008年,北京市为24380.4元、上海市为15349.2元、广东省为10622.18元;而位于中西部地区的安徽省为4078.57元、河南省为4099.88元、江西省为4236.33元、湖南省为4531.27元。虽然近年中西部地区地方属高校的生均预算内拨款在逐步增加,湖南省和安徽省、河南省、江西省的本科高校生均预算内拨款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达到12000元,但是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2.实施过程
为了尽快缩小中西部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差距,加快中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建设人力资源和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2011年5月11日,中西部11所高校党委书记或校长应教育部邀请,赴京参加“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座谈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出席了相关会议。会上,各高校代表表达了对计划启动的充分肯定和热忱期盼,认为该计划的实施,对于构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服务中西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与会人员就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建设重点、建设内容、支持范围、具体实施等方面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2011年8月4日,在延安大学召开的省部共建工作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指出,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是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战略需要,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必然要求,是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缩小地区差距的现实选择,是进一步满足中西部地区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要的迫切要求,是维护区域政治稳定和保持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作出了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和理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全面贯彻落实好中央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
2012年1月2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通知要求,启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至此,“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正式启动实施。
三、四方努力,推动河南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我省高等教育处于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之中,与发达地区相比,在现实基础和发展条件上有难以回避的薄弱点。要摆脱困境,一方面要紧紧依托国家的政策扶持,充分利用政策环境创造的资源;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就业结构的需求和地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适时进行学科资源整合,突破学科发展的局限,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地方高校在人才输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因此,我省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既要主抓区域特色学科,也要努力提升办学层次,实现以学科建设为高层次学位点建设创立基础,以学位点建设带动、指导学科建设,以国家大力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为契机,紧抓机遇,直面挑战,推动我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对于高校来说,就是注重学校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质、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建设的工作思路。要推动我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努力。
1.以观念更新为先导,树立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
大学之大,不在校园之大,其大首先在于精神之大;高校之高,不在楼宇之高,其高首先在于品位之高。在实施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更新观念,以开放、宽容、理性、创新的胸襟和精神,确定大学办学理念,提出有利于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有利于师生员工群体和个人发展,有利于事业长远发展的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从而为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制度和思想上的保障。
作为一所文化积淀深厚的百年名校,河南大学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本着“追求高品位,主题鲜明化”的建设理念,通过政策引导、硬件建设、机制创新来保障其顺利实施;以“抓精品课程”“抓主题活动”“抓品牌活动”“抓校园管理”等为具体实施途径,狠抓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具有人文性,都能自然地成为育人的理想场所,让师生的教育行为与校园文化展现和谐之美,使校园文化真正发挥育人功能,使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高层境界,从而造就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理想、有特色的人才。
2.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增强学校办学实力
学科建设是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基石和平台。学科是一所学校的核心,是组成大学的基本单元,学科的强弱代表着大学的强弱,学科的特色代表着大学的特色。因此,随着内涵式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我们需要预测学科发展趋势,分析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对现有的学科实时进行结构调整,对于没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予以限制,对于既有生命力又有发展潜力的学科要加大力度促进其发展。在发展规划中,当条件成熟时,我们要打破学科界限,构建学科大平台,建立跨系、跨学科的研究中心,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使学科平台办出特色和品牌,提升知名度,从而增强综合办学实力。
郑州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1个,全省近80%的博士生培养和近40%的硕士生培养在郑大;全省高校4位全职院士全部在郑大;全省8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郑大有6个;相继填补了我省承担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等方面的空白……这些成绩都为郑大创建高水平大学打下了坚实基础。中科院院士、郑州大学原校长申长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郑大将抓住国家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这一机遇,深入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科技创新工程”“人才强校工程”和“社会服务支撑计划”等,结合河南经济、社会、文化特色,将郑大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人才培养高地”“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高层次人才聚集的重要高地”“高水平决策、咨询和服务基地”,为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
3.以师资建设为抓手,构建高校发展平台
教师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重要资源。高校应着力通过以下途径,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规模适度,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人才培养需要的队伍。一是建立较为完善的科学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定岗、评聘、考核、奖惩、激励、培养、提高等一系列制度;二是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其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并大胆选拔、培养和使用青年教师承担教学、科研任务,让他们脱颖而出;三是注重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让学生的愿望得以实现。通过以上措施,基本可建立一个公平竞争机制,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奋发有为的生态环境。
河南中医学院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积极组织实施了人才强校工程,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引进学科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先后出台《河南中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河南中医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等多个文件,并积极引导本校教职工走出去,加强对外交流与学习。现有教职工277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者226人,副高级职称者457人;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者401人,博士学历者14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24人,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20人。有河南省特聘教授岗位4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有19人,首届国医大师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24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36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3人。先后有10多人次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70余人次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师德建设先进个人”“河南省劳动模范”和教育教学先进工作者。
4.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一是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二是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专业和课程以及对选择教师的愿望和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三是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四是充分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育活动的各个实践环节中,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五是探索各种途径,使学生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重在模式的不断创新,重在培养过程的不断优化,重在管理机制的不断改革,重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近年,河南师范大学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提升,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建“未来学院”,实施“未来计划”,把学生骨干培养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抓住关键环节,坚持系统规划,强化科学培养,实现了优秀学生的“集团成长”,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全省的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作为人口大省,我省的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我们要以国家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为契机,紧抓机遇,凝神聚力,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努力推动我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