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与优化农村村级社会党员群体的规模与结构的原因分析

2013-04-29 00:44王生怀
理论观察 2013年5期
关键词:方法论

王生怀

[摘 要]农村村级社会的党员群体是村级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使村级社会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同步,壮大与优化农村村级社会党员群体的规模与结构是重要的路径依赖。

[关键词]农村村级社会;党员群体;规模与结构;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016 — 03

农村村级社会的党员群体是村级社会的重要支撑力量,无论是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之所以成功,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从农村社会首先开启,以及将来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村村级党员群体都是各级党委、政府,乃至自治性组织必不可少的依靠力量。所以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壮大与优化农村村级党组织的规模与结构是历史的、逻辑的、现实的选择。

一、壮大农村村级党员群体规模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要壮大农村村级社会党员群体的规模,主要是依据经济学领域的规模效益理论、毛泽东“人多力量大”理论,根据村级社会党建的规律、村级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做出的判断。

(一)关于村级社会党建的规律。一是村级党组织的自身功能定位。只要有组织(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民间社会组织)存在的地方,就有公权力的存在。由于党是联系群众与公共权力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党在村级社会除了宣传、组织功能以外,最能体现党的价值的,就是整合功能(包括各种利益的整合,各种社会交往关系的整合,各种思想状况的整合),也就是党的社会化的功能。而这些功能都要通过党员群体的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表现出来。如果这个群体的规模比较大,结构又实现了科学化,那么这个群体的有组织的行为和个体行为在村级社会就能发挥主导作用,实现村级社会的利益的整合、各种交往关系的整合、各种思想状况的整合,从而完成党在村级社会的社会化的过程。二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明确要求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中国共产党党章》虽然经过了多次修改,有变和不变的。不变的是共产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变化的是因时代的主题不同而要求有变化。在革命时期是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因此,“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就成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要求。在建国时期是建设和巩固新政权,因此,“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成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标志。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就成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依据。由于党员具有这种在社会中起先锋模范的作用,壮大党员群体的数量规模也就成为逻辑的起点。三是农村村级社会党的建设而体现出来的规律。在农村村级社会发展进程的状况中有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党员群体占村级社会人口总量的比例与村级社会的发展状况成正比例关系。村级社会的发展状况,按照传统的划分标准,以村民自治委员会为单位,分成三个等级(落后、贫困村,一般村,先进、富裕村)。与此相对应的是村级党员群体占村级人口总量的比重从2%-7%不等。落后、贫困村,党员群体占村人口总量的比例一般在3%以下;一般村,党员群体占村人口总量的比例一般在3%左右;先进、富裕村,党员群体占村人口总量的比例一般在3%以上。基于这样一个规律,要使村级社会都成为先进、富裕村,必须壮大落后、贫困村,一般村的党员群体的规模。

(二)关于村级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城乡一体化。长期以来,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实际上更多指的是全国61.6万个村级社会与城市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村级社会集中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急、难、险、重任务于一体,需要更多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上村级社会区域广袤,即使有2000多万党员,分布在这广袤的区域,也就显得寥若晨星,不容易形成规模效应。二是整合村级社会发展动力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村级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村民自治组织及村级社会其它社会组织的发育总体上来说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形成不了引领各种组织发挥最大正能量的有效机制,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村级社会各种组织中的党员数量分布既不均衡,又有不足。首先是不均衡。一般来说,村两委班子,基本上是党员,村级社会这两个主要组织没问题。但村级社会其它组织中的党员数量却显得捉襟见肘。其次是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党员群体在村级社会其它组织的面的覆盖上,一般来说,传统的组织,比如,妇女组织、团的组织没问题,主要是公司+农户组织、个体工商户组织、私营企业组织等生产型和服务型组织中的党员的覆盖面不足,而往往这些社会组织却是村级社会发展的活跃力量,是村民自治发育、成熟、完善的推动力量。壮大村级社会党员的规模,实际上就是强调在这些活跃力量群体中发展党员,从而壮大量的规模。活跃力量再叠加规模效应,就能形成村级社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三是保护村级社会公民权的需要。这里主要是指保护村民的政治参与权。在目前的村级社会,人们对权利的追求已经不限于对个体或团体的私权的追求与守卫,也不仅仅限于人身、经济和社会权益的保护和保障,越来越多的村民关注他人权益的平等以及整个社会公民权的发展。由于党组织在村级社会是核心组织,不少村民有强烈的加入党组织的愿望,并且符合入党的标准,但一方面由于村级社会发展党员是受指标限制的(党内法规规定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但在实践中是受指标限制的),使不少符合党员标准的村民难以加入党组织;另一方面不少村级党组织搞“小圈子”、“土围子”,在发展党员这个有限的指标时,搞潜规则,常常把家族关系、裙带关系且符合党员标准的优先吸收到党内。为了有效维护符合入党标准的村民有加入党组织愿望的政治权利,壮大村级社会党员群体的规模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四是农村村级社会党员群体是对国家政策执行程度最好的群体。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得由2003年笔者任村第一书记说起。当时笔者任职的村是国务院挂名的全国2000多个国家级贫困村之一,为了开展工作,做到心中有数,首先就要摸清家底。为了摸清家底,对村里的财务状况进行清理。清理发现,村里的债务主要来自于农业税项目下。党员群体没有一个不足额上交农业税的。收缴农业税在国家级贫困村是很困难的事情,党员们为了对上完成农业税上交任务,不得不替困难村民垫付,于是对于村里来说就形成了债务。基于此,笔者于2004年提前国家1年废除了农业税。另外,计划生育工作是村里工作的一项“硬任务”。从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状况看,党员群体以及党员群体的家庭都严格执行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没有给村里的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任何麻烦。所以,要使国家方针、政策在村级社会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壮大党员群体。五是农村村级社会党员群体是村级社会公益事业、公共服务的主力军。笔者任职的村之所以由贫困村、落后村发展成为富裕村、先进村,党员群体功不可没。比如,修路、架桥、建村部,支持教育,关爱孤寡老人、帮扶困难家庭,党员群体都有最为积极的热情。毫无疑问,村级社会公益事业、公共服务的发展越成熟,良好的社会互助风尚就易于形成。总之,要建设美好乡村,要建设服务型政党,壮大村级社会党员群体的规模是科学的抉择。

二、优化农村村级社会党员群体结构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要优化农村村级社会党员群体的结构,主要是基于农村村级社会党员群体占村级社会人口总数的量的比重与城镇党员群体占城镇人口总数的量的比重的比较结构和村级社会党员群体的自身结构两方面考察的结果。

(一)关于比较结构。这里的比较结构是从全党的党员构成的区域结构、职业结构来比较的。这里以某县2008年的的党内统计资料为依据。一是区域结构,主要是指城镇与村级社会的比较结构,全县总人口数为355213人,其中城镇人口总数为83306人,农村村级社会人口总数为271907人;全县党员总数为17499人,其中城镇党员总数为9436人,农村村级社会党员总数为8063人。以此为依据算出,城镇党员总数与城镇总人口数之比是11.33%,而村级社会的党员总数与村级社会人口总数之比为2.97%。区域结构的双方的比例相差9个百分点,不是说明城镇区域党建工作做得好,就是说明村级社会党建工作有待改进。二是职业结构,从城镇党员群体分布的单位来看,党政部门党员占82.6%,科级以上的党员干部占96.7%;事业单位,一般都占编制的30%以上。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党员过高地集中在党政部门,有其弊端。由于党是执政党,掌握着公权力,公权力天然有腐化的倾向。党员过多地集中,一方面使党的先进性得不到体现,另一方面使党的纯洁性难以保障,从而降低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威望;而另一方面在村级社会最艰苦的地方、最落后的地方、最需要党员发挥作用的地方,党员群体却相对弱小,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因素,说明党的自身区域结构、职业结构存在失衡,需要通过壮大与优化村级社会党员群体的规模与结构来平衡党的自身结构。

(二)关于自身结构。农村村级社会党员群体的自身结构。农村村级社会的党员群体的的自身结构主要表现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年龄结构,中老年党员多(45岁以上的占59.3%),青年党员少(45岁以下的占40.7%),尤其是35岁以下的党员只占15.2%,使村级社会的党员群体活力不足;二是性别结构,男性党员多(80.7%),女性党员少(19.3%),这一方面是由村级社会的传统习惯所造成的,更重要的是党的妇女政策在村级社会贯彻落实不够,积极发展女性党员是村级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三是新老结构,老党员多(2002年之前入党的占81.2%),新党员少(2002年之后入党的占18.8%),少数村干部出于自身地位的考虑,对发展年轻党员不热心,不支持,甚至百般阻挠,也导致一些有上进心的年轻人渐渐丧失加入党组织的信心,使壮大与优化村级社会党员群体规模与结构存在难度;四是文化结构,71.6%的党员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只有28.4%,直接影响了创新能力;五是分布结构,务工党员多、外出党员多、务农党员少,有文化的村级社会青年外出打工经商的多,培养教育难成气候。党员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一方面直接导致村级社会党员干部素质偏低,使村两委班子多是一些“老实人”,是“没有功劳有苦劳”的“好干部”,缺乏整合村级社会发展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另一方面导致后备力量不强,如某县132个村,村党组织书记的平均年龄在48.6岁,40岁以下的只有3人。

三、壮大与优化农村村级社会党员群体规模与结构的对策

村级社会的党员群体,与城镇、与机关单位的党员群体不同:一是村级社会的党员群体是土生土长的,对村级社会有天然的归属感;二是村级社会的党员群体相对来说是村级社会成长出来的菁英分子,虽然因社会转型而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整体素质较高。因本土归属感,叠加整体素质较高的因素,只要引导有方,村级社会党员群体容易产生责任感、使命感,这是村级社会党员群体表现出来的最普遍的情怀。所以在这里就有一个壮大与优化村级社会党员群体的方法论的问题,以及在方法论指导下怎样壮大与怎样优化的问题。

(一)关于方法论。方法论总是由实践催生的,新的实践总是新的方法论产生的直接动力。无论是壮大村级社会党员群体规模,还是还是优化村级社会党员群体的结构,首先要解决的是方法论的问题。我们许多同志只看到村级社会党员群体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现状,而没有看到这种现状背后存在的深层次的原因。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如何回应“最实际的呼声”,那就要从方法论入手。既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又要基于村级社会党员群体的乡土情怀,更要基于人的需求的不断升级的理论。把这三种理论结合起来,方法论也就自现。一是运用人的需求的升级的理论呼唤党员群体以及村民的较高层次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在村级社会的发育与成熟,村民的需求结构逐步升级,大多数人都存在较高层次的需求,只要环境不妨碍这些较高层次需求的出现,这些需求就能激励大多数人,这是党务工作者必须把握的基本理论。二是运用乡土情怀的传统文化心理提升党员群体以及村民更高层次的追求。乡土情怀的传统文化心理最容易使人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既能入耳,又能入脑,更能入心,使人们产生责任感、使命感。这是农村社会党员群体中表现最为强烈的情怀,这种情怀来源于我们的祖先、来源于我们的土地、来源于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不仅根深,而且叶茂,是生活或者曾经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所无法抗拒的,是心灵的呼唤。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构建党员群体以及村民的人生终极目标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是科学的。为什么说它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既解决了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问题,又解决了人为什么奋斗、怎样奋斗的问题。既深奥,又通俗、浅显。为什么这样科学的理论,也就是这样一个真理,在农村社会的党员群体中深入程度不够呢?就是因为我们既忽视了人的需求层次升级的理论,又忽视了乡土情怀的传统文化心理。要知道,人的需求层次升级的理论,乡土情怀心理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理论的两大支撑。如果把人的需求层次升级的理论比作车体的话,那么乡土情怀心理就是这辆车体的动力系统,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就是这辆车体驶向的目的地。所以方法论的创新是壮大与优化村级社会党员群体规模与结构的根本问题。

(二)关于怎样壮大与怎样优化的问题。壮大与优化村级社会党员群体的规模与结构,在具体的实践中,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壮大规模的同时,也包含着优化结构;另一方面外延式的优化结构,本身就是直接壮大规模。所以在这里以优化结构来带动壮大规模问题的解决。优化结构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内涵式的改善存量(已经客观存在的党员群体),也就是盘活存量;二是外延式的提升增量,也就是壮大规模。首先是关于改善存量。从宏观上来看,改善存量,全党要有战略思维。如果把村级社会党员群体与全国13.4亿人进行比较的话,村级社会这个党员群体是党的路线、方针和国家政策最忠实的执行者。要盘活这个群体,党要动员国家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预算支持这个群体开展他(她)们的奉献事业。因为奉献对于少数人能行,对于多数人不行;短期能行,长期不行。要保持这个特殊群体的长期奉献的精神状态,党要有所为。从微观上来看,通过“设岗创星”来激活存量。这种办法比较适合农村党员群体的现状,笔者在任村第一书记时,就是运用这一平台。共设置为民服务、学习宣传、公益促进、创业致富、帮扶济困、监督议事、综治稳定、遵纪守法、和谐文明、岗位业绩等十颗星,通过党员自评、党员互评、群众测评、党组织审评、半年初评、年末总评等环节,使党员群体处于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之中,得到村级社会的好评,使存量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次是关于提升增量。村级社会是国家的细胞,又是生产生活的第一线。生产生活第一线的增量直接关系到村级社会目前及将来发展的状况。所以增量必须是围绕建设美好乡村中的,村级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阶层涌现出来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德行昭彰、致富能手、行业标兵。一方面要善于运用人的需求层次升级的理论、乡土情怀的理论、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的理论,从思想上把把村级社会所有的群体凝聚在党的周围。笔者在任村第一书记时,对村内的18-40岁的村民以“想入党”、“有人动员就入党”、“无所谓”、“不想入党”等4项的单项选择的问卷调查。统计显示,被调查者中,想入党的占42%、有人动员就入党占28%、无所谓占21%、不想入党占9%。从这里可以看出群众对入党持积极态度的超过一半。另一方面要畅通符合党员标准的村民进入党组织的渠道。

总之,在市场经济与村民自治双重挑战的力量作用下,党要解决好与村级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问题:一方面要客观分析村级社会党员群体规模与结构的现状,做出壮大村级社会党员群体的规模,优化村级社会党员群体结构的战略抉择;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围绕这一战略抉择,立足于村级社会发展的现状,创新方法论,使我们既有勇气面对存在的问题,又有信心解决存在的问题,把我们村级社会建设成为党的建设由新的观念向新的理论转变的基地,由新的方式、方法向新的体制、机制转变的试验田。

〔责任编辑:杜 宇〕

猜你喜欢
方法论
爆款方法论 属于奥迪A6L的豪华哲学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再论机能的刑法解释方法论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回应型行政审判的方法论指引
每个读书人,都要建立自己的“读书方法论”
舆论引导“时、度、效”方法论研究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