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前珍
十年磨剑,只为一朝,当高考结果呈现出来时,考生或忧或喜,而我们处于一线工作的教师们,除了为学生的命运同忧同喜外,还必然会进行一项不可或缺的反思,研讨工作。所以说,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晴雨表",甚至是"指挥棒",对中学教学的影响不容小视。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都清楚,语文拉分最大的就是语基题和作文,可见作文占据了语文的半壁江山,所以每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一出炉就牵动人心,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考场中涌现出的优秀作文更是分析的焦点和下届考生研读效仿的范本。
我也很有幸地参加了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工作,不由得长叹一声,"百闻不如一见"啊!亲历了高考阅卷,再回首高三语文教学,受益良多,受益当然指的是如何指导学生有效拿分,至于培养能力和提高素养,自然不在此列,暂且不议。
1 "形象工程"要先声夺人
众所周知,考场作文的批改是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的,虽然没有到达传说中的几秒钟定生死的境地,但阅卷老师也确实很难保证认真研读每一篇作文,能否吸引眼球,全看你的自身魅力,俗话说,三分相貌七分扮,我们的考生们为了那诱人的分数,也应该化些精力搞搞形象工程,俊秀的面孔才会怡人,端正的书写,恰当的语言表达,这本也是学生人文素养的体现。有的老师还认为,卷面的整洁程度和书写的规范程度往往能管中窥豹地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印象是成功的一半,做人做事与作文章都如此。
2 思想内涵是文章的中流砥柱
古希腊哲学家朗加纳斯说:"美丽的措辞就是思想的光辉","思想宏通的人,语言自然宏通;卓越的语言自然属于卓越的心灵。"语言流光溢彩,并不能建构起好文章的全部,吸引了阅卷者的眼球之后,必须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才能承受住考验,堪称完美。可是我们的学生毕竟只有十几岁,他们的阅历并不丰富,思想的成熟需要生活的历练,要求身处象牙塔中的学子们目光敏锐,这不是一厢情愿地自欺欺人吗?所以,阅卷老师们在这一方面很宽容,只要谈到一点自己的思想,一篇文章把一点小见解讲清楚,都能得到赞赏,学生们切忌好大喜功,故作深沉。
总的来说,现在的写作状态更加自由了,如果说,千篇一律的宝塔式生活体验让学生们厌倦,那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入世,关注他人,关注社会,来获得感性的作文素材,对于学生们关心的电影,小说,歌星,球星以及各类文艺动态,我们再也不会简单地冠以不务正业的帽子加以否定,只要有理有据即可,阅卷者通常更加喜爱这类鲜活而真实的文章。
3 "真情实感"让人欢喜让人忧
矫揉造作一旦被人识破,会更让人觉得面目可憎。在每年的高考作文中,我们总能看到大量的人间悲剧,亲人过世,父母离异,横遭车祸,惨不忍睹。我们强调"感情真挚",但是实践起来显然力不从心。因为学生一旦写身边的事,就容易流于记帐式的表达,言语幼稚,笔法拙劣,怎么打动阅卷老师?也有的学生也刻意地去描写细节,但是没有娴熟的文法,导致文章絮絮叨叨,不堪入目。
有的老师说,写作,就是用笔说话。说话,人人都会说,人人都应该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它跟呼吸一样,是人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件极为自然的事情,我认为这又陷入了一种误区当中,如果说"如实地说说平凡的自己"便是好文章,那么作文岂不是成了录音机?文学表达一定是有别于生活语言的,这也是文学魅力的体现。
学生的生活体验可能是大同小异的,但是情感体验却是个性化,私人化的,犹如每个人的掌纹一样不尽相同。我们要的"真实",不是"真实地记录",而是"真挚的情感"。朱自清写"背影",不用眼睛看,而是用心灵去感悟。学会戴上显微镜,察秋毫之末,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一枝一叶总关情。若能修炼到这样的境界,作文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不是难事。
4 文章结构淡化,阅卷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传统改卷方式,呈现给阅卷者的是一份完整的作文卷面,结构是否合理,一目了然。可是网上阅卷的方式却给我们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增添了难度。展现在屏幕中的卷面,我数了一下,大约十四行左右,每行十四个字,也就两百个字左右,而我们看屏幕会关注的也就中间的一块,一份卷子要下拉四五次,难以把握整体结构。而阅卷者很难做到每分卷子都做到粗看把握结构,细看把握文句两步。有位评卷者开玩笑说,考生如果把开头第二段抄到结尾第二段,也很难发现。基于这样的阅卷方式和老师的阅读习惯,我们写作中更应注意文章内部细节的处理,阅卷者有可能因为看见一棵朽木而否定整片森林的秀美。
以上四点涵盖了写好作文最基本的几个要点,回首教学中的利弊得失,一目了然。虽说写作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写作需要长期的阅读的积累,生活的积淀,写作是性灵的书写。但是,要想让自己在写作上在芸芸考生中脱颖而出,还是应该注意这些应试的技巧,否则,别说事半功倍了,很可能会功亏一篑。十年磨剑,只为一朝夺魁,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在消逝中,我们还是奋然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