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载“民胞物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3-04-29 00:44:03高凤仪
大观周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社会

高凤仪

摘要:“民胞物与”思想是北宋理学家张载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应该和谐相处,达到“一体”的境界。这一思想对于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民胞物与”思想的理论渊源出发,分析这一思想的理论内涵,进而探究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 和谐社会 人与自然

张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以来儒家哲学的传统,使孔孟学说得以发扬光大。“民胞物与”是他的著名伦理观点,出自《正蒙·乾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他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主張爱一切人、一切物,认为“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无告者也”,强调“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宣扬了抽象的人性论与泛爱主义的伦理观,但其本意是为了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后为程朱学派所继承和发挥,成为宋明理学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胞物与”的思想渊源

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是基于当时北宋的社会现状所提出的,当时的社会在民生、道德、秩序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贫困使百姓生活不堪重负。他的思想来源于孔子的“泛爱众”,主张以“爱人”实现生活中的和谐交往,孟子的“仁民而爱物”,强调多层次的“仁爱”观念。这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目的是建立一个平等而仁爱的大同社会。

“民胞物与”出自张载的《西铭》,《西铭》的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它要求人合天道而行,顺天道而为,以求与天地精神相统一,达到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境界。要想达到这一境界,须要大其心,即从天人万物一体的观念出发,克服世人之心,也就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民胞物与”思想是这种天地精神与理想道德境界的体现。

二、“民胞物与”的理论内涵

(一)“民胞物与”——人的责任与义务的体现

通过《西铭》的表述,张载阐述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乾坤是其中的父母,人好比是其中的儿女,“天地之气”构成了人的身体,“天地之性”形成了人的本性,人作为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应该担负一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人人都应该把民众看作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把万物看作是自己的同类朋友,把君主和大臣看作是天地的管家而承认他们的统治地位,把老人看作是自己的长辈而尊敬他们,把幼弱看作是自己的后代而爱护他们,把圣人看作是天地德性的结晶,把贤人看作是天地灵秀的体现,把多病残疾、鳏寡孤独的人看作是处境困难而又没有地方诉说的自己的兄弟,给以应有的关心和照顾。在张载看来,每一个不同的成员,对于宇宙这个大家庭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人人都应有自己份内的利益,不应损害他人的利益,要把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与秩序作为其应尽的职责。

(二)“民吾同胞”——“爱必兼爱”的博爱思想

张载所言“民吾同胞”,强调人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要做到“爱必兼爱”,他认为人类是天地的产物,人们生存在社会之中,本来就是平等的兄弟关系,要做到“立并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才能使社会的发展达到和谐完美的状态。张载通过“爱必兼爱”的思想将家庭伦理关系扩展到社会,使爱家人、爱自己的家庭和睦升华为人人相爱的社会和谐的伦理诉求。

张载的“民胞物与”的“兼爱”与墨子的“兼爱”思想是有区别的,墨子的主张是把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同等地爱护,他的兼爱主要用来规范人际关系。而张载主张人不仅要爱自己,爱别人,还要爱社会,爱天下万物。墨子的爱是无差别的爱,而张载的爱是有差别的,他是在肯定封建等级制度的前提下,强调以儒家的仁义精神去兼爱天下同胞、万物,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这就决定了“民胞物与”思想在当时的现实中难以实现,但张载的这一思想仍蕴含了丰富的人道主义的博爱精神。

(三)“物吾与也”——“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张载所言“物吾与也”强调人在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中应当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人如何才能实现“与天合一”的问题上,张载给出的答案是“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大其心”实质上是要人们培养博大的心胸,打破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界限,使自身对天下万物的“闻见之知”向“德性所知”转化,进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体会到,世界与我为一体,人与万物不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而是生命的统一体。“体天下之物”则是将自己的生命完全地融入到万物之中,从而体会到“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状态,进而达到“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

三、“民胞物与”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启示

张载认为天道与人道、人与自然是紧密联系的有机体,人自身的发展离不开自然,只有遵循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动共生的准则,人类才能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这为我们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它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使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得到加强,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在张载看来,一个人只有爱他人如爱自己,才有可能站在社会的高度去爱社会的人,才有可能站在宇宙的高度爱天下万物,才能使社会进入和谐发展的轨道,这些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当代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个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而且也要求个人能够对集体活动做出自己创造性的贡献。张载力图告诉人们人对社会和宇宙是有责任的。当今世界,“民吾同胞”的观念应当成为处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思想基础。

张载以儒家的仁爱精神去兼爱天下同胞、万物,对后世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他的宽广胸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自觉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1]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2]龚杰.张载评传[M].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姜国柱.张载的哲学思想[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4]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何安峰,凌剑宝.论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N].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

[6]刘天杰.张载的“民胞物与”论及其现代意蕴[N].江西社会科学,2007.4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和谐社会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毕肖普生态精神一瞥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43:33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33:32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之我见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 17:53:11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
商情(2016年43期)2016-05-06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