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育松 张荣利
x
内蒙古广播影视奖广播文艺节目奖评奖会于2013年4月23日至25日在呼和浩特举行,很荣幸作为复评代表参加了此次评奖会(汉语组)。本次参评的节目有来自内蒙古广播电台及全区各盟市广播电台的文艺作品共81件,评选类别分为音乐、文学、综艺、戏曲曲艺、长篇连播、广播剧六大类。经过评委们紧张、认真地听评,选出的32件优秀的文艺作品,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作为一位复评代表,在3天的听评中收获颇丰、感慨良多,本着交流、学习的目的,将此次评奖中文艺节目精品创作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个人感受拿出来与各位广播同仁分享、探讨。
常态难出精品 精品需要打造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沿海一些地方的广播电台逐步改录播为直播。90年代中期,包括很多地市级电台在内,几乎全部变成了以主持人为中心的直播节目。直播节目有其优势——快捷、双向、直接,但是也有弱点——差错率高、难出精品。
在此次文艺节目评选中(特别是在音乐专题的类别中),有很多常态的直播节目,编排简单,缺少新意,基本上是“一段文字一首歌”的样态。这样的节目拿到自治区广播文艺评奖活动中显然有些粗糙,不够用心。一些年轻的主持人也许会说,“直播节目就是我们工作的常态,我们的节目是为听众而存在的,不是为了评奖存在的”。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是两年一次的广播文艺评奖是代表了全区广播文艺节目的最高水平,如果仅仅拿一些常态的直播节目来参评只能让我们的广播文艺节目制作水平越来越低。相反,精品的打造不管是为了评奖还是为了锻炼队伍,都会提高采编播人员的业务能力,从而提升广播文艺节目的整体水平。
那么如何来衡量一档精品文艺节目呢?简单说,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主题鲜明、结构清晰;形式多样、赋予新意;音乐音响运用得当,衔接巧妙;播音主持演绎到位、节目制作精雕细刻。
推崇原创 借鉴不等于抄袭
随着网络的发达,查阅资料变得越来越快捷,这为广播人提供了便利,成为节目的资料来源,而与此同时也让我们的一些编辑记者产生一种惰性,他们不会再花大量的时间采访、整理、查阅、剪辑,只要轻轻地在百度搜索键入几个字,可能就会有很多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在这次评奖中会看到一些现象,那就是很多文艺节目的素材大量来源于网络,不管是文字旁白还是录音采访,甚至有些节目完完全全抄袭网络。此次评委组副组长、包头广播电视台副总编、高级编辑杨秀萍用了一句很形象的话对这一现象提出批评,她说:“我们的广播节目被网络绑架了。”这样的话是否会让我们这些传统媒体的广播人对未来产生一些担忧?在新媒体铺天盖地向我们袭来的时候,在“三网融合”渐渐逼近我们的时候,我们却沉浸于网络,甚至照抄照搬,一些主持人慢慢沦为网络文字的传声筒,一些编辑记者慢慢成为网络内容的下载者。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很多主持人不会写稿、不会采访,甚至排斥采访,在他们的认识里,文艺节目就是从网上下载内容,二次编辑后传递给听众而已。这样下去,广播文艺节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能慢慢萎缩,创优从何谈起?!
文学节目?有声读物?
此次报送的文学作品共有13件,其中由内蒙电台制作的《诗·歌·江南》文字优美、制作精良、音响效果丰富、音乐衔接十分流畅,是所有作品中的上乘之作。该作品以呼和浩特的一场春雨以及来自江南的一张明信片为切入点,以江南四季为全文构架,将古诗词和民歌民乐有机地编织在其中,虽然全篇皆是作者神游想象,但却令人心驰神往,竟有陶醉之感。相比之下有些文学节目不免单调乏味。这些作品要么文字冗长、啰嗦,要么制作手法陈旧老套,缺少新意,特别是在音乐音响的运用上几乎为零。在这次文学节目的评选中还有一种现象值得与各位同仁商榷,那就是一些以介绍文学作品为内容的节目只是用音乐配上文字朗读出来,这样的形式更接近“有声读物”。那么文学节目是有声读物吗?我认为后者太过单一,他所考量的是播音员的播读功力、演绎水平,至于编辑手法、形式结构、主题内涵则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展示出来。所以我认为文学节目不是简单的有声读物,他不仅需要优良的声音演绎,更需要体现作者的审美角度、价值取向、人文关怀,更需要作者借助丰富的广播手段展示文学的迷人魅力。
令人困惑的综艺节目
综艺节目,顾名思义是“综合文艺节目”,包括晚会、综艺专题、综艺板块、影视剧录音剪辑等。做为八十年代我国广播电视改革中出现的一种广播节目样态,综艺节目最初只是为了将各种不同形式的文艺节目串在一起,并且要有恰当的串联词承上启下。而如今的综艺节目如何定位,一直模糊不清,不过在业内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综艺节目必须由3种以上的文艺形式构成(影视剧录音剪辑除外),也正是这一点成为很多节目在本次评奖中能否入评获奖的门槛。
当然“多种文艺形式”并不是考量综艺节目优劣的唯一标准,好的综艺节目并不是材料的堆砌和多种形式的罗列,而是围绕着一定的中心来进行。材料的组织、话题的切入、内容节奏、艺术节奏、感情节奏都因为这一中心而变得有的放矢,也只有这样,节目才会有整体感,杂而不乱。
在这次评奖中,有多个“娱乐节目”也在“综艺节目”项目里进行参评,这样的现象早在21世纪初就出现过,评委们对此也是莫衷一是。一方面,有些娱乐节目既非文艺类,也不属于专题社交,更不是新闻,所以因无法归类,而谈不上评奖;另一方面,做为目前广播节目中已经很常见的节目样态,一些“娱乐节目”可听性强,内容新颖,不乏精品。从这个角度讲两年一次的广播文艺评奖(政府奖)的标准显然早已经落后于广播事业的发展,而这些优秀的娱乐节目也只能参与中广协会举办的“娱乐节目评析研讨活动”。可以说,目前已经举办了10届的娱乐节目评析活动成为众多广播娱乐节目唯一的业务交流平台。
广播剧,评的是什么?
广播剧是最能够集中体现广播文艺多种形式的节目样态,也是考量广播文艺编辑业务水平是否全面的最佳方式,更是每一次广播文艺评奖中所有评委谈论的焦点、热点。
在这次评选中,各台报送的广播剧一共有8部,无论是剧本还是演播、制作水平都比较高,这其中有多部广播剧已经得到了区内外很多专家的认可,并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萨日娜奖”、“广播剧专家奖”等多个奖项。所以在评奖的同时,这些优秀的广播剧也成为各台争相学习的榜样。但是作为一个从业20年的广播文艺工作者,我很清楚多数广播剧的制作流程,无外乎这样几种:一是完全的原创,自己生产、自己制作;二是部分原创,自己的剧本别人来制作,或者别人的剧本自己来制作;三是绝无原创,别人的剧本别人来制作。所以在广播剧这个类别的评比中,很难说代表了内蒙古广播文艺发展的真实水平。特别是有些花费了重金打造的广播剧,在让我们大饱耳福的同时,也不免心生感慨——我们评的是节目的创作能力还是节目的资金投入?!
(作者单位:包头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白洁
新闻谈话类节目如何贴近百姓?
李素兰
《百姓热线》是内蒙古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2001年推出的新闻访谈类节目,栏目关注的都是关乎百姓生活的民生话题。当然,如今各类访谈节目的突起,能够让栏目保持持续的温度,让节目能更加贴近百姓,赢得观众的喜爱,访谈节目的几个要素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来说,新闻谈话节目由4个要素构成:话题、主持人、嘉宾、互动。其中,话题是节目的灵魂和核心内容,主持人是节目的主线,嘉宾是话题的阐述者和升华者,而话题的阐发、意见的表达、信息的传播都是在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要让节目贴近百姓,就要从这4个方面入手。
一、话题的选择
话题是节目制作的根本和核心,它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谈话节目的成败。话题“新”(即时效性)是谈话节目的首要“卖点”。但在科技迅速发展和媒体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单靠“新”已不足以取胜,并非所有的新闻事件都可以成为好的话题,于是,百姓关注度高的和与百姓有着密切关系的话题必然成了首选。
比如,《百姓热线》在2008年播出的《不约而至的彩铃》曾经获得当年的中国好新闻二等奖,说的是联通公司在没有告知用户的情况下为每位客户开通了彩铃服务,并且每月收取6元的服务费。这个话题是当时争议较大的话题,也是和大家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能够使广大受众产生共鸣,观众在嘉宾的交锋、争论中找寻自己观点的支持者,获得认同感,掌控评判权。最终,由于节目的舆论影响,联通公司取消了这项业务的收费。
电视是大众媒体,话题的选择应贴近大众,贴近社会热点事件,观点独到。否则,无论它意义如何重大,也难以唤起百姓的关注。
二、主持人的作用
主持人是电视栏目的代言人,主持人的个性决定了节目的个性,主持人的知名度决定了节目的知名度。主持人是谈话节目的主线,节目的思想内涵、艺术品位、信息数量等,都是由主持人在与嘉宾和观众的交流中实现并最终完成的。谈话节目中的谈话,应该是谈话参与者平等而充分的交流。主持人不应只是信息的索取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提供者。
雷蒙,作为《百姓热线》的初创人员、主持人,11年的主持生涯使栏目带有很强的个人特色,他的最大特点是亲和与监督并重。看似温和的问话,实质却带有很强的监督力度,往往能达到臆想不到的效果。主持人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就不能融于谈话的氛围,无法激发参与者的兴致而始终游离于节目之外。有思想并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主持人,才可以掌控并引导谈话节目。
三、嘉宾的选择
嘉宾是话题的阐发者和升华者,好的嘉宾能使节目事半功倍。要根据话题内容来选择嘉宾,嘉宾的身份最好切合话题内容,以便让他们一展所长,自如发挥。
目前,新闻谈话节目的嘉宾主要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他们有善变的口才、丰厚的学识、扎实的专业背景,还有丰富的表现力。电视的特性决定了选择嘉宾最重要的考量标准是其表现力和口才。因为有时间的限制,嘉宾必须快速展现自己的观点,并吸引别人的注意。
《百姓热线》有着自己固定的嘉宾团成员,比如对于法律知识了如指掌的律师、对于民生问题有鲜明观点的社会学家等等,每一次节目的录制都离不开这些嘉宾的观点提供和知识补充。
演戏需要对手戏,谈话节目也(下转62页)一样。嘉宾有激情型、理智型、善辩型,对不同类型的嘉宾进行差异化地搭配,这台戏才会出彩。
四、如何互动
电视已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再精彩的演出,没有看客,没有掌声,演员也就会失去激情。谈话节目如果没有和观众的互动,栏目就会失去活力。
在新闻访谈节目中,一般有三重互动模式: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嘉宾与观众的互动、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主持人的角色,一是作为旁观者放松嘉宾情绪,使对方进入谈话氛围,二是作为参与者介入谈话,激发嘉宾智慧,不断引导话题。《百姓热线》的主持人雷蒙,驾驭整场的能力非常好,他能够让观众不仅仅是被动的倾听者,而且能够激发他们成为信息的传播者,鼓励引导他们向嘉宾提问,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嘉宾交流。节目中雷蒙一般会把重要的点评部分设置在与嘉宾互动的环节,这样才能形成有效互动,大大增加节目的可看性。另外,《百姓热线》最大的特点就是给在场观众以话语权,也就是给百姓发言权,让他们的诉求有可以表达的地方,这也是让节目更加贴近百姓的一大特点。
新闻谈话节目的这几个要素互为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主持人掌控着话题的选择、嘉宾的引导和谈话的进程,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影响节目质量;而忽略观众隐性的参与,则从根本上失去了节目谈话的针对性。
《百姓热线》作为新闻访谈类节目,11年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其中,百姓话题、百姓视角让节目的话题有生命,主持人能够对话题有很强的把握,不至于使主题偏离,谈话失去意义,到位的嘉宾点评能够一语中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良性的互动更是让节目增色的润滑剂,但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这才是这档谈话类节目的生命所在。
责任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