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人民观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

2013-04-29 00:44:03楚国良
领导科学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历史地位时代价值

【内容提要】 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面对激情万丈的人民群众振臂高呼“人民万岁”。“人民万岁”是发自毛泽东这位人民领袖的肺腑,包含着他深深的人民情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光辉。毛泽东的人民观,即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形成和完善的关于对人民的内涵、人民的作用、党群关系、人民的利益及其实现途径等方面的总的认识和根本观点,是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追溯毛泽东人民观的历史渊源出发,结合毛泽东人民观的基本内容,梳理其发展历程,分析其人民观的哲学基础,不仅探讨这位伟人的“人民观”的深刻内涵,而且为我们继续坚持和发展其人民观的基本观点,全面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哲学依据,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毛泽东 人民观 历史地位 时代价值

【作者简介】 楚国良,中共湘潭市委党校经济学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3)05-0004-04

一、相关概念的厘定

1. “人民”的含义

人民,指人类或平民百姓。前者是从社会属性来定义,用来区别于统治者。对人民这个概念,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被打上不同的烙印。“人民”一词一般是分开理解,“人”主要用来指自然属性,而“民”主要用来指社会属性。

对于“人民”这个概念的范畴,一直是讨论的焦点问题,究竟哪些人属于“人民”而哪些又不属于这个范畴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曾指出人民是对社会和历史起到推动作用的人们,作为实践活动和历史创造者的主体,人类的幸福生活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类的衣食住行是通过自己的劳作获得的,并在实践生活中不断提高、发展和取得进步。那么从这里可以看出,人民概念不是由出身和背景来确定的,而是从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来看的,也就是说那些对历史发展进程有推动作用的人们被称为人民,而对历史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的被称为是人民的敌人也就不属于人民这个范畴。

2. 毛泽东对“人民”的定义以及涵义

“人民”这两个字,在毛泽东心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始终不渝地敬仰。毛泽东认为在不同的国家和每个国家不一样的历史时期,“人民”两个字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很多情况都是要根据一个国家的国情来分析。例如我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而侵略中国的日本军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本主义,地主阶级,都是人民的敌人,那么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就是属于人民的范畴。然而到了现今社会,即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

那么综合以上所述,毛泽东的人民观中“人民”一词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这个政治概念涵盖了人类的公平、正义与进步。

其次,“人民”并不拘泥于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并不局限于阶级之间斗争的一个概念,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超阶级。

从哲学角度看,毛泽东对“人民”这个概念最本质的定性在于:人民是一切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人们。

“人民”具有群体性、阶级性和历史性三个特性。

一是“人民”的群体性。作为重要的社会历史范畴,“人民”这个词首先有量的规定性,指的是居民中的大多数。同时它又有质的规定性。而对于“人民”的这个概念的群体性有两个理解:它有量的规定性,指的是为社会基本成员主体的劳动群众,一个国家的普通人们,无数社会普通成员的集合就构成了人民;它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有质的规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民”和“群众”的含义是一致的,是指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二是“人民”的阶级性。对人民这个概念的理解与认定,毛泽东也是从革命的不同阶段,不同任务出发,从各阶级的态度来审视的,因此他对“人民”的范畴的界定始终都是以阶级的形式体现。毛泽东认为“人民”是革命的阶级,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阶级和阶层,可以作为革命的动力是可以依靠的阶级。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八年抗日时期,“人民”就包括哪些拥护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对抗日有益的一些社会集团也包括在内,相反那些反对抗日的阶级和阶层以及社会集团就不属于人民,或者说是对立于“人民”的。而在解放战争期间,“人民”则包括那些反对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地主阶级的阶级和阶层以及社会集团;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民”则包括那些拥护加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的阶级和阶层以及社会集团。“人民”的阶级性范畴也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演进不断发生变化。但遗憾的是,在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之后,毛泽东没能科学地分析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状况的这种变化,混淆了人民与敌人的界限,错误的把那些属于“人民”范畴的阶级和阶层以及社会集团划到人民的对立面去了。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他对人民概念的认识和把握发生了严重的倒退现象,陷入了如此误区只能说是一种遗憾。

三是“人民”的历史性。毛泽东认为“人民”是个历史范畴,其内容在不同的国家或者是各个国家所处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是不同的。这是由各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状况决定的,“人民”这个概念也应该体现了历史的发展性特征。

二、毛泽东人民观的基本内容

1. 人民创造历史

没有人民,就没有人类历史。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历史活动是人民自己的事业,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从四大发明到都江堰、大运河、万里长城,都闪跃着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人类的一切智慧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的结晶。

毛泽东对人民的这种认识和态度,付诸在他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实践活动中。例如,毛泽东出身农民家庭,对农民有一种朴素的阶级感情。为人民谋幸福,是他奋斗追求的目标,消除贵贱之分,实现人人平等,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他投身革命的动力。他认为中国的革命实际上就是农民革命,封建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他很同情农民的疾苦,所以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每次农民起义,他基本上是称赞的,认为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为了驳斥那些错误的、反动的论调,他深入农村调查,发表了长篇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用大量的事实,来肯定、来欢呼农民运动的功绩。

由于毛泽东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因而使他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态度,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就是中国的希望。半个多世纪以来,纵观毛泽东毕生的革命实践,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如果说毛泽东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创造历史的思想,具体化为共产党人的人生观。毛泽东自己就是这种崇高思想的体现者。正是这种人民创造历史,人民决定中国命运的思想,支撑他在艰难困苦,曲折复杂的斗争环境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带领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伟大的胜利。

2. 和人民打成一片

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毛泽东曾形象生动地讲述过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他说: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离开了人民,就好比种子离开了土地。他用通俗的语言,浅显的道理告诫我们,脱离了人民,我们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早在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开创时期,毛泽东时常教育红军指战员,对老百姓的一草一木尤其要珍惜爱护。无论何时、何地,不能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亲自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毛泽东对人民的真情实感,出自于他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爱戴是毛泽东在长期的实际生活中,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锻炼培养的结果。据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同志回忆,毛泽东最快乐的时候,就是与老百姓在一块的时候。在毛泽东看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多与人民大众多接触,才能使自己的思想符合中国社会的实践和存在,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仅如此,毛泽东为了掌握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的生活现状,还时常派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家乡,调查走访,并要求写出详实的报告。他自己外出视察,也总是礼贤下士,注意广泛接触人民群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是始终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和人民打成一片。

3. 向人民学习

甘当人民的小学生。毛泽东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强调向人民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向人民学习,贯穿于他一生的革命实践。在红军初创时期,部队转战,每到一地,他都要教育红军指战员,要放下架子,当群众的小学生,谈心里话。共产党员、革命干部都是人民的儿子,是群众中的一分子,什么时候都不要把自己摆在特殊的位置。在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中,他虽然都是谋划着国家和人民的宏图大略,但他时时处处都能去虚心向人民学习,在实践中,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中,去吸取营养。在他的文章著作中,虽然都是讲述的革命大道理,但他的语言生动朴素、丰富简明,深受人民的喜爱,引起人民的共鸣,振憾人民的心灵,最后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党的老一辈领导人中,不少人文化程度不高,但在他的教育培养下,政治非常坚定,决策水平非常高,组织能力非常强,决窍是他们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在实践中摸索,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因此,一个聪明的领导者,要经常向人民群众请教,多和人民群众商量办事,注意深入群众,在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增长才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毛泽东倡导的我们党的领导者的工作方法,并把它确定为我们党的群众路线。

4. 为人民服务

人民拥护、人民满意是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毛泽东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一生的奋斗目标,以对人民负责作为自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他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他告诫全党同志“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注重倾听人民的呼声,对待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包括一些尖锐的意见,甚至错误的言论,都能认真听取。毛泽东所倡导的,是要在革命队伍中,在实际工作中,营造出一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诫”的民主气氛。早在1944年,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就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在毛泽东看来,那些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党、为人民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人,是最值得学习的,最应该被尊重的。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他号召全党同志象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三、毛泽东人民观的时代价值

1. 人民观的本质体现在党的根本宗旨之中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确定了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就是毛泽东人民观的本质。早在1944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又再次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无论从政治思想的角度看,还是从思想理论的角度看,“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而要实现这个宗旨,必须时时刻刻、事事处处装着人民、想着人民。

2. 人民观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试金石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这就是说,看一名党员干部的人民观树得牢不牢,就要看他是不是真心实意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有没有热爱人民的思想和感情;看他是否真心实意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如果在这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上过不了关,他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要解决人民观的问题,首先要心中有人民。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就是这样的楷模。值得指出的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我们一些党员干部的人民观在渐渐淡化,有的严重脱离群众、伤害群众、损害群众利益,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大力倡导毛泽东的人民观,强化党的根本宗旨教育,在现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人民观说到底是人生观的问题。从这点出发,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引导党员干部努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抵制和克服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

3. 人民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德基础

人民观的确立,决不仅仅针对党员干部这个层次。人民群众本身也存在一个确立人民观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而这正是全面建设小康所需要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曾提出过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就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实质是什么,就是人民观。在集体主义原则下,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都能得到妥善地调整,人与人之间产生的一些矛盾都能很好地化解和消除,从而增进相互彼此间的信任和团结,形成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事实上,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别人服务的对象,同时又是为人民服务的主体。这就对全社会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每个人都要有一种奉献精神。这种奉献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他人服务。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在什么岗位,都应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个人名利。李素丽、徐虎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干工作,勤勤恳恳为他人的好榜样。我们社会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在各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好人群体。这是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所必备的社会道德基础。

4. 人民观是我党历届领导人一脉相承的政治主张

1945年,黄炎培与几位党外知名人士在延安考察时,曾对毛泽东讲到,历朝历代都有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一般都跳不出这个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告诉他,我们共产党有办法跳出这个周期率,那就是依靠人民,依靠民主,依靠监督。为此,毛泽东多次强调为人民要“完全”、“彻底”、“全心全意”。解放前夕毛泽东号召全党同志学习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告诫大家,不要犯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错误,不能与人民隔离,要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邓小平多次讲到我们的党和党员不能脱离群众,党要接受群众的监督。并提出了把人民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党的工作的唯一标准。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人民观,明确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突出强调我们的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斗号角刚刚吹响之际,胡锦涛同志又重回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的教诲,告诫全党艰苦奋斗,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继续保持党的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习近平于2012年11月15日在新的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见面会上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在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由此可见,人民观是我党历届领导人一脉相承的政治主张。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毛泽东选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 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周振国

猜你喜欢
历史地位时代价值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理论导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7:35:50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8:13:48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7:31:51
江西豫章书院的历史地位、现状与开发前景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07:07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中央苏区医学教育历史地位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13:26
管道升画作的艺术探索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18:27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